朱德曾在《寄东北诸将》一诗中写道:“邻居友善长相问,仁里安康永莫移。”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新华镇,有一个成立不到3年的年轻社区以“安康”为名,自然是希望易地扶贫搬迁到这里的居民们可以邻居友善,仁里安康。
愿望是美好的,但社区成立之初,居民们在家里养鸡养羊、在绿化带上种菜、喝酒闹事、物业费收缴难等各种矛盾频发,就连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正敏现在回忆起来,仍会禁不住感慨一声“难”。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3年来,安康社区治理实现了从“散”到“治”,再到“治理典范”的美丽蜕变。
今天,跟着云新闻一起走近安康社区,看一看那些“成长中的烦恼”是如何被破解的。
关键问题和“牛鼻子”
电影《年会不能停》里有句调侃: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
对一个易地搬迁后多民族共居的社区,什么是关键问题?杨正敏和同事们认为,要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搬是搬来了,稳得住就是要关爱居家这里的“一老一小”,能致富就得让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安康社区,一下子牵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聚焦脱贫户后续扶持,从就业、就学、就医、政策落实等方面着手,努力“让新居民开启新生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安康社区,今年30岁出头的韦春妹,一家5口人,其中1位老人2个孩子。上要顾老,下要顾小,中间还要撑起家庭收入,这时常让韦春妹感到为难。这种难处也折射出社区大多数家庭的困境。
经历过外出打零工的不稳定,韦春妹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10月初,韦春妹愿望成真,她在家门口找到一份新工作,在新开办的云南裕方辉制衣有限公司当女工。从家门口到工厂大门只有步行5分钟的距离,但韦春妹上班从来是匆匆出门,唯恐落于人后。说到底,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关系着一家人的幸福指数。
韦春妹打工的企业,是一家来自广西的服装企业。1个月前,这家企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招引下落户安康社区,开工1个多月解决了30多名妇女就业,满产后预计可容纳200余人就业。
招小商,办大事。如今,安康社区已先后引进了3家服饰公司,给社区居民提供190多个工作岗位。最近,很多远在省外打工的社区年轻人都开始找杨正敏打听返乡就业的信息。
“一老一小”连民心
家住社区3栋的黄加盆,已经70多岁,儿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伴又行动不便。生活的难处可想而知。
“一老一小”是社区居民关注的重点,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家门口就近就业,社区中间人群便稳定了,但两头的“一老一小”也要管好。
安康社区老人开心过端午 图源:富宁融媒
如何管?安康社区联动民政等部门,建立社区43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台账,列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聊、助急、助购、助学、助乐“十助”服务清单,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现在,黄加盆把社工看得跟亲女儿一样亲:“社工每月都来看我们,帮打扫卫生、收拾屋子,还常陪我们聊天。”
安康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2楼成立了“少年儿童之家”。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郑芳介绍,“少年儿童之家”每月月初制订活动计划,周一到周五晚上设立7点半课堂,假期会安排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少年儿童之家”很快受到娃娃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在社区里,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州、县、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安康社区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关爱,由17名干部职工和70名教师对社区内的38名困境儿童与48名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关爱。
干在实处,为民解忧
安康社区是富宁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城区集中安置点,安置了来自全县11个乡(镇)92个村委会296个村小组的脱贫户505户2015人。加之社区日常事务繁杂,如何让居民住得舒心,是个难题。
人手不够怎么办?安康社区建设了“全科网格”,即建立“网格长+楼栋长”“网格长+党员中心户”等制度,优化设置13个网格、40个微网格,依托社区集体经济,选优会管能管敢管的网格员,推选老党员、老干部、群众基础好的人员为网格长、楼栋长,居民有事找楼栋长、网格长。
一个基层治理党建网络形成了:社区党委—网格员—楼栋长—党员家庭户。“有了这个网络,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懂群众最多、帮群众最快。”杨正敏说。
“居民有啥大事小情,第一时间想到我们。”11栋楼栋长农贵凡是社区居民们最熟悉的水电工和送服务、送政策的好小伙。“小到换灯泡,大到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办低保申请等等,力所能及解决左邻右舍的诉求。”农贵凡笑着说。
家里需要修修补补,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基本解决。社区居委会还探索出“群众点单、网格长收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模式,帮助群众解决设施维护等问题120余个。杨正敏介绍,这样可以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网格不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