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本来想聊聊明天就要上市的,公用事业ETF,表舅盯着这个产品很久了,但下午重磅会议的《
决定
》
全文就出来了,咱们还是聊这个最热门的吧,好在我看好公用事业的逻辑,其实就是诸多改革的核心一环,咱们还是会聊到的。
放心,本篇不是长篇大论,因为我是看大门,不是看宏观的,所以很多事情的解读只能说是浮于表面。
带大家用经营一家企业的视角,了解一些改革的底层逻辑,再把这些日子里,新闻推送中的关键字,“
延迟退休、
水电提价、
金融防风险、
财税改革、警税联动、地方产业基金、红利板块、央地平衡、地方债务、消费税改革、医疗改革
”等等,嵌入进去,这篇文章,花了表舅1个多小时的时间,看完可以受益30年(如果不是的话,30年之后你来找我,我认)。
下面红色框框的,是《决定》的目录中,对金融从业人员而言,比较相关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的视角中,请首先允许我,把我们这个国家,比喻成一个公司,一个企业,虽然很不严谨,但方便我们找到一些理解事物的参照。
一个企业,要顺利地运作下去,关键是收支平衡,最好还能有点盈余,以防不时之需,所以要研究一个企业的经营逻辑,
关键是看收入和支出两端
,对国家来说,也同样如此。
一、先看国家的收入端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收入,主要是两大类,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前者,又可以分为,
税收收入
和
非税收入
;后者,其实就是卖地获得的
土地出让金
。
其中,
非税收入
,又可以分为三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罚没收入很简单,就是你违章交的罚款,这个讨论的意义不大;
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多数都是比如给你发什么牌、发什么证、国家组织的考试和培训等等收的费,这些也意义不大,最大头的,其实是比如矿产等资源开采的资源补偿类收费;
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最核心的,也是增长潜力最好的,其实,就是央企、国企的利润上缴,以及分红所得。
好了,综上所述,如果把咱们国家,看做一个企业,那么,收入中最重要的三项,分别是:
2、
非税收入
,尤其是非税收入中的
资源补偿类收费
,也就是卖矿的收入,以及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也就是央国企的利润和分红
。非税收入去年合计是3.5万亿多。
3、
卖地的土地出让金
,23年全年是7万亿左右。
我借用一张,中金在之前做财税改革的专题研究中做的图,可以看到,这里的每一根柱状图,有四块内容组成,分别是上面讲到的,除了税收收入以外,国家最重要的几块收入来源,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非金融国企和金融国企)、国有资源补偿类收费(卖矿,23年的柱状图,没更新这块数据)、卖地的土地出让金。
好了,图片说明的非常清晰,在目前的收入中,
土地出让金收入,21年见顶后,快速下行
,从24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预计已经回到了15-16年的水平。
这就需要,如果我们希望这家企业,在收入端继续增长的话,
就得在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资源补偿类、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上,获得新的增长点
。
这也是,《决定》当中,很多的改革方向,重点提及的内容,表舅帮大家把重点拎出来。
有人看到了“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的字眼,就以为又要开始收房地产税了,这有点多虑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这句话最多就是留个口子而已。
第一件事,扩大税收来源
。之前我国的税种主要是间接税,后续要健全直接税的体系,扩大税基。
”
健全直接税体系
,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
第二件事,加强征税力度
。“
严格立法,全民违法,选择执法”,在税收领域非常典型,之前查部分企业过往几年的税,有些企业哭天喊地,其实源头上来讲,不是现在征得多了,而是之前征税的手段和力度都不够,导致企业漏税的现象很严重,这里的重点,就是全面联网的金税四期,你可以理解为,从人工征税,变成了AI征税,征税的技术大幅提升
。
第三件事,清理税收优惠
。规范税收优惠,也就是原来地方为了招商引资,设立了大量的税收优惠、退税政策,这里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很大的痼疾,就是全国各地出台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各地都在
盲目扩产能
,没有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最后就是陷入恶性竞争。
产能过剩的根源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税收优惠,和盲目的大规模投入。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
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
”深化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把
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
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
资产保值增值
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
大家可以看下,下面这张图,这就是国家拥有的“资产”的组成,左下角,就是
自然资源
相关的资产,这块是被很多人忽视的。
我们上面提过,所谓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其实就是,国家,从央企、国企的经营中,获得的收入,这里的收入,包括两块。
一是利润
,央国企每年需要上缴相应的利润给国家,根据不同的行业,比例大概在企业净利润的10-15%左右,剩下的企业可以选择分红,也可以选择作为扩大资本开支的资金来源。
二是股利
,也就是红利,也就是央国企分红之后,国资委系统,作为出资人,获得的分红收入。
关于红利,《决定》中提到一处,下面这条,很多人之前可能忽视了,国资委才是全国上市公司整体来讲的最大股东,所以,
让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比例
,对国家来说,也是补充收入,补充净现金流入的重要手段,这将是上市公司治理未来的核心中的核心,因为我们上面说了,净利润的上缴比例,基本是固定的,除非后续提高。
而除了红利,归根到底,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
提高央国企的赚钱能力
,让他们的利润干上去,这样利润上缴的才能变多,可分红的池子才能变得更大。
这里,就要说到,为什么,
表舅持续看好公用事业这个板块
,从年初的《
高情商销售和高血压销售
》,开始call公用事业板块,然后在《
公募和理财同时突破30万亿?
》里,提到,公用事业板块,今年可能可以进入全行业前五,然后,截至上周五,公用事业板块,
年内排名全行业第二,仅次于银行
。
所谓的公用事业,是英文的直译,叫Public Utilities,是指为公众提供基本服务的行业,最基本的包括水、电、燃气、高速公路、地铁,等等。
这里看好的逻辑很简单,公用事业板块,原来,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不是收入项,而是支出项
,因为不管是水、电、燃气,还是地铁费,原来从提供这些服务的角度来讲,收入都是覆盖不了成本的,因为定价都太低了,而定价低的背后,是国家的财政补贴,等于国家出钱,让百姓享受到,低于成本价的公共服务
,比如光一个上海地铁,全年的补贴都在几百亿的级别
。
但未来,这块的逻辑,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长期的补贴难以为继,所以,
公用事业板块,要从支出项,变为增收项,要去帮国家赚钱了
,那么,其定位和经营思路,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涨价。
这和去年以来,三大运营商的逻辑很像,原来,国家要求三大运营商降费让利,那么利润肯定受到影响,但去年开始,给央企的新考核办法,是一利五率,你先考虑赚钱再说,那么这时候,如果三大运营商,集体把流量的费用提高20%,你说你有什么办法?你也没有别的选择啊。
所以,
公用事业板块垄断的本质
,让其获得了比较宽阔的提价空间,和创利空间,这是投资公用事业板块的核心逻辑。
这里,《决定》中涉及的点,核心就是下面这句,市场化改革,就是自负盈亏,自己想办法多赚钱。
“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
市场化改革
,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这也是为什么,如开篇所提,表舅一直在关注,全市场唯一一只
公用事业ETF,159301
,啥时候上市,从公告的情况来看,明天就上市了,大家可以好好关注一下这只产品,我个人觉得,如果你现在布局,这可能是,让你未来受益30年,对冲延迟退休的好板块。
我昨晚有点落枕了,写到这里,疼得厉害了,我下面偷点懒啊。
支出端,就是花钱的地方,这里,《决定》中,提及的,其实是两大块核心内容。
同样是中金报告中的图,下图,可以看到,从近40年的情况来看,中央和地方在收入端是相对平衡的,甚至地方的比例在提升。
但问题就出在支出端,地方的比例不断提高,也就是花钱办事的,主要是地方政府。这导致地方的一般公共预算的收支越发不平衡,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而一旦土地出让金下降,就会出现
入不敷出
的情况,也就是现在地方政府的窘境。
一是提高地方政府的税基
,调整部分的税,比如消费税,让地方来收;
二是让地方多发债
,多发低成本的地方专项债,取代高成本的城投债和非标,并且发债资金的用途,可以扩大;
三是增加中央的事权支出
,就是有些钱,直接中央出,且地方不用配套。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拓展地方税源
,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