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婚礼与传统中式婚礼,形式上的一大区别在于色彩的运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婚礼的形式和内容都受到西式婚礼的冲击,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以象征纯洁和幸福的白色作为婚礼的主色调,取代中国传统中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
但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差异依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不适。
这张婚礼场景设计,第一眼给人感觉庄重典雅静谧,但多看一会儿可能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这是因为,白色不恰当的大面积使用,并与蓝绿这类“青松翠柏”的颜色想结合,使中国人自然联想到庄严肃穆的灵堂或葬礼,它触动了中国人心底对于白色固有的恐惧,因而造成了负面心理效果。
虽然接受了西方白色为主的婚纱及婚礼设计,但对于白色的恐惧就像遗传基因一般,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与西方人对于白色的喜爱截然不同。
色彩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其产生的源头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唤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效果。
西方文化中对于白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主要来自于具体的事物。如英文中的白色“white”与麦子“wheat”类似,德语中白色“Weiß”也和麦子“Weizen”相似,带有富庶美好的原始内涵。在其它语言中白色也和光芒、闪耀的意思相近,它是所有光谱的总和,是阳光的颜色,也就是最完美的色彩。
西方人还从很多美好的白色事物上更直观的加深对于白色的正面理解。鲜美的牛奶、刚刚下过的新雪、羔羊、鸽子及百合花等等,引申出更多关于白色的“干净”、“纯洁”、“无辜”、“神圣”、“高尚”、“有教养”的象征意义。
早期希腊神话中,白色的公牛、天鹅曾被认为是天神宙斯的化身。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白色的鸽子被认为是圣灵的显现;天使加百列手持白色的百合花出现在童贞女玛丽亚的面前,宣告她将以处子之身接受圣灵而孕育圣子。因此白色的百合花也被称为“玛丽亚百合花”,代表纯洁与高贵。
在西方古老的传统中,很多白色的动物因为其白色这一纯净的特质,常被选作献给神的祭品。其中白色的羔羊更是基督教文化中能替代人类罪过的动物,因其无辜纯洁的特质而被认为是承受了人类的罪而牺牲的耶稣的象征兽。
以上对于白色的种种引申联想决定了白色在西方文化中积极正面的的象征意义。
在英语中有很多词组用白色来指代诚实、正直、高尚,如white soul纯洁的灵魂、white men有教养的人、white spirit高尚的精神、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等。
代表光的白色也因其与代表地狱、邪恶的黑色的极端对比,成为神圣和正义的颜色。天使和圣徒通常被认为穿着一袭白纱,而魔鬼死神则是黑色的衣服。中世纪西方巫术中有所谓“白魔法”和“黑魔法”的区别,白魔法一般靠祈祷上帝和圣灵给予人们帮助,黑魔法则通过与魔鬼订立契约而获得邪恶的力量。
十九世纪之后,欧洲知识界因为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热爱而崇尚白色,逐渐对于一切其它色彩都不堪忍受。歌德曾说“有知识的人们对色彩有些厌恶”。人们认为五颜六色是粗鄙低俗的,鲜艳的色彩只有未开化的民族或儿童才会喜欢。白色也因其难以保持干净、需要被精心护理的特质而被认为是穿着者社会地位高贵的象征。
如果说法国拿破仑帝政时代流行的白色麦斯林纱是对希腊女神的模仿,那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开白色婚纱之先河则可以理解为是对修女披巾的仿效,如耶稣般无辜,寓意尘世的新娘也拥有如圣灵般纯洁无垢的灵魂。
白色也因其清洁及易发现污渍的特点而被运用在医院。因而与疾病产生关联,这是白色引起不适感的为数不多的情境之一。在此之前,白色在西方几乎找不到消极的象征意义。
在东方,白色是一种禁忌。
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已经融合很多西方的思维方式。比如提到白色往往想到白雪而联想到冬天,而提及秋季想到的是金色或者金黄色,这类的联想直观的来源于发黄的树叶和成熟的麦穗。
但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认识来源与于西方人不同。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而且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是多元的。中国对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并非来自具体的事物,而是来源于东方古代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东方思维是抽象的,源自于理而非象。中国人研究和认识宇宙及人世的传统五行基础中,认为白色的五行属金,对应西方和秋季。
中国人对西方最直接的联想便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东方有新兴生发之象,而西方为日落死寂之乡。古人在最初观察西方的时候,看到傍晚太阳西落,倦鸟归巢,天地万物都在收敛。
民间传说与宗教中也有死后归西的说法。再如北京老城西边的宣武门,为西方之门,主西方肃杀及死亡的之气。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门出入,被称为”死门”。可见中国古代文化中西方与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
菜市口刑场
秋季在一般现在的认知中被认为是丰收的季节,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却是一个代表死亡的季节。
万物在春天生发,在夏季生长,到秋季为收敛,冬季为收藏,为来年春天生发做准备。秋天万物凋零,秋风飒飒,秋月煞白,是收敛和肃杀的季节,因此古人顺应天道,将死刑一般都安排在秋季。
古书及历史剧中常有“秋后问斩”的说法,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生发滋长的季节,不可以动杀心。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汉代后的法典中都有立春之后不得刑杀的规定。古代君主征伐不义也常选择秋天,以借秋天肃杀之气。
与这些具有肃杀、死亡之象的事物相应的白色也因此代表着失去生命、没有血色、枯竭荒芜的状态,自古以来象征着死亡、凶兆。
《说文》中解析为“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古至今,人死之后,亲人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的孝服,设置白色的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撒白纸,戴白花,丧事被称之为“白事”。古代君王赐死罪臣或贵族自裁时,有所谓“三尺白绫”的说法。
死亡,是白色在中国人心中最深的印记。
之后白色也逐渐引申成为带来不祥的各种事物的象征,在戏曲中性情阴险狡诈之人的脸谱以白色为主色调,如曹操、董卓、赵高、高俅等。日常用语中也常用白色象征罪恶及腐朽,如“白色恐怖”、“白匪”、“白军”。白色还代表匮乏和没有依恃,“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又如没有功名或知识浅薄,被称为“白衣”、“白身”、“白丁”、“白袷蓝衫”, “白屋寒门”指贫士的住屋子,形容出身贫寒。白色还代表徒然,“白忙”、“白费力气”等等。
诚然,如同白色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定负面意义一样,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些正面的含义,代表高洁、真诚、坦荡,如“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等。但总的说来,在中国,白色负面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其正面的意义。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很大的差异。西方的色彩学建立在相对客观及直观的基础上,而中国的色彩学则更多的是根植于与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它们的来源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文化自身的发展及各方的交流不曾间断,如西方白色婚礼对中式红色婚礼产生冲击及影响,各类交流和学习已经加剧了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使女的故事》:看人类怎样作的一手好死?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失败的人生很难反转?
点击图片阅读 | 你身份证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