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螺旋
解螺旋——医生科研最好的帮手。无论你是科研零基础,抑或初窥门径,你都可以在解螺旋获得极大的提升,从而面对基金、论文、实验游刃有余。解螺旋课堂是所有热爱科研技能学习的医生聚集地,解螺旋会员是医生科研全方位的贴心助手,加入我们,体验改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懒人医考  ·  开始准备社保证明!25年医师报名要求! ·  3 天前  
丁香园  ·  反复咳嗽 3 ... ·  4 天前  
丁香园  ·  门诊来了个 14 岁女孩,怀孕近 8 ... ·  5 天前  
丁香园  ·  头孢哌酮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螺旋

当科研遇上带娃,看看别人家的故事...

解螺旋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03 18:52

正文

置顶小广告


解螺旋上海线下活动通知 

限额50人,免费


医学基础科研进阶方法课(肿瘤研究方向),针对肿瘤研究方向的国自然基金课题策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讲解,使学员快速掌握肿瘤研究进阶的窍门。短期传授大量科研实用技巧,围绕数据框架,论证逻辑和SCI文章套路进行案例分析。


适合人群:已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临床医生,前期有过SCI文章发表的经历,申请过或者计划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或面上项目。以及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拥有丰富肿瘤组织样本资源的临床科室医生。(医学生和科研零基础的医生慎报!科研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渐进。)


讲师:解螺旋当家花旦老谈酸菜

时间:6月10日(周六)下午1:30 - 4:30

课程形式:线上报名,审核资料后发送邀请。线下小班教学,加强互动体验,不录播不直播,方便上干货。

报名请扫描二维码或加微信:Kevin_MDC


作者:麦子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做科研与生孩子,冲突吗?冲突吗?当然冲突啊!都是高投入的技术活+体力活,人得劈两半啊!科研与娃不可得兼,你舍谁取谁?


1


 前不久,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布宜诺斯艾丽丝大学的研究员Paula de Tezanos Pinto,在Science上分享了她边做科研边生娃养女的故事。


Pinto背井离乡去美国读博,在PhD的最后3年+1年博士后期间,成功地找到了爱情,38岁怀了孕,正在她刚刚拿到永久研究职位的时候。在此之前,她是一只自由的灵魂,陶醉于科研,能为工作专心投入很长的时间,频繁的差旅也不在话下。但有了娃,一切都变了=_=


她不想放弃科研,所以产假一结束,就认真考虑怎么把自己劈两半了。最大的挑战还是她的差旅。女儿1岁时她拿到了一笔基金,要去捷克的一个实验室工作一个月。她不想丢下孩子,天真地以为带过去找个保姆或托儿所之类的,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帮照顾就好了。




然而去了才知道,幼儿托管之类的资源并不便利!她只好自己带娃,占用了很多工作时间。但内心又觉得,哎呀我对工作的欲望竟然比照顾Baby强烈,这怎么可以!又开始深深地自责。这下精神真的裂了,以至于在捷克同事面前失态,还好对方很体贴地给她找了另一个解决办法。


不过即便办法可行,她仍然面临着其他挣扎,比如她想下班早一点,就能早点见到女儿,这与她此前的工作狂作风不符,又在精神上无法安顿自己,过了很久才适应。现在女儿5岁了,她也渐渐学会规划自己的差旅,合理取舍,努力给孩子营造幸福快乐的气氛。她劈开两半的灵魂终于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家母亲”。

 

2


 这好像是一个很美好的励志故事。可是在我们身边,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学姐要毕业的那年怀上了,和男友在外面租房子住,很少再和室友联系。等她按时交上了毕业论文,挺着大肚子顺利通过答辩,吃瓜群众都对她无比钦佩,觉得她什么都没耽误,今后要工作还是要继续做研究,应该都不会遇上比这更大的坎了。


但她把毕业手续全都托给闺蜜,该填个人信息时一个电话都打不通,把闺蜜惹毛之后,在一顿哭诉下,大家才了解到她的辛酸。因为答辩完,她的神经终于崩不住了,且没有料到毕业手续这么麻烦,只想自己静静待着,好好养胎,直到平安生产。


学姐怀孕是避孕失败的结果,意味着双方本来都没有意愿,更无从准备。但她家人的意思是,都到了读博这把年纪了,不要的话今后再想要可能身体就要不起了。男友是隔壁专业的学霸,象牙塔中很单纯的那种,准备继续做博后的,一口奶爸的锅猝不及防地扣下来,也是懵的。


照他说,经济条件不足对孩子成长不利。这倒也对,但经过冗长的讨论他也同意留下了。只是后来男友在实验室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连她的孕吐都很少能照顾一下,大部分产检也都是自己去。她曾经怀疑男友是在逃避,但又觉得瞎猜仅是平添无趣,便安慰自己他有更远大的抱负、将来前途无量吧啦吧啦。


幸好自己的实验比较顺利,导师也支持,再处理好论文就行了。但是前期总被孕吐打扰,后来又开始莫名地心情低落,总之效率低下。她总要不停地告诉自己这种情绪不稳定是激素变化造成的不要担心,一直用医学知识强行镇压心理波动,很怕中途哭一次,就整个信心都没了。当终于把论文熬了下来,答辩完回到出租屋,才狠狠地抱着自己哭了一场。

 

3


当我们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家都在为学姐唏嘘,同时也感叹男友太没担当,议题变成“论渣男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但读到Pinto那个故事后才突然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点:男方在哪呢?关于学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叙述中,好像根本没有男友的视角,我们不知道他的想法,不知道他是甩锅,还是真的像学姐安慰自己的那样,去为孩子争取更富足的物质条件了。更不知道他是否也有过和学姐不相上下的心理挣扎。


照理说,他一个博士学霸,也热爱着科研,有远大的理想,也在辛勤奋斗着。本来不想在没有经济条件的情况下要孩子,也不是没有避孕措施。发生意外后,留下孩子也是双方协商的决定。相比于那些坚持要求女方打胎的已经好多了。


他没有像学姐一样把自己的灵魂劈两半,也许只是他“单纯”的性格使然,他也面临着事业和家庭的取舍,却一直转不过弯来。虽说做科研很难在短期内有什么特别好的物质回报,这不应该成为他无法完成奶爸角色转换的理由,但我还是觉得,如果能从男方的视角看一看,或许我们对读博期间生娃这事的认识会更透彻一些。


不巧,男性在这类话题中几乎总是失踪。Pinto的故事更甚,从头到尾没见到父亲的影子,连不在场的理由都没有。让人感觉在这位科学家、女强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孩子他爹根本没有出现的必要。


原因很简单,生娃对男性事业影响相对较小啊,所以可能本来就考虑得少。因为不担心,所以当事情突然发生时,很难完成角色转换。但问题是,生娃又不是女方就能自己完成的。

 

4

 

如果不特别留意的话,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男方的牺牲。


还有一对我认识的医学博士情侣,长跑了很多年,当年也是带着理想双双从老家考到北京,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有了孩子,女方工作没耽误,写基金、发文章,激流勇进,临床也完全没落下,40岁不到就成了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科主任,还承担一些市级重点项目。儿子健康成长,活泼可爱,受精卵也是读着论文发育的,却一点没有老学究家庭的那种闷气。是不是令人羡慕嫉妒恨。


但在刚毕业,女方还没有飞黄腾达的时候,男方转去做了行政,给了母子俩较好的物质保障。后来男方想回到科研轨道上来,却已经过了申请国自然青年项目的年纪,要申请面上,跟原来博士时期那点研究基础已经脱节了。一切从头,谈何容易。


但这类例子太少见了。

 

5

 

能读到博士,就已经在一个特定领域里坚持探索了很久,不少人投入的热情不亚于一场恋爱。而且科研跟社会上其他岗位是有区别的,中断去生育之后,你的研究领域还在马不停蹄地前进,等你回来时,可能要跨越一道时间的鸿沟。或者干脆回不来,进入其他较为变化较为平稳的岗位了。


理想的情况是得到政策的支持。国外有些基金会有特设的项目,支持中断去生育的科研人员返航,比如玛丽居理基金。咱们国自然的青年项目,女性申请者的年龄限制比男性晚5年,不知是否出于这个考虑。但要说系统的返航支持,真的太弱了,这加重了取舍决定时的纠结。


可是,这也到了生育最佳年龄段的后期,那点研究成果真的这么重要吗。尽管现代婚姻观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生理性能上的演化却没有那么快。再说,你想要的经济条件,目测还要打拼多少年、晋到哪个职称才能实现?让孩子的童年不够富足,和让孩子在高龄孕产的风险中出生,你说哪个更不妥?反正都是要牺牲的,而且这种牺牲双方都要承担,谁都不能回避。


若没有延毕,其实毕业生娃也来得及。延毕久的还是要慎重考虑一下在读期间生产的事。只不过除了完成课题,还要协调导师、学校等等关系,更为复杂。还有社保也跟在职人员不一样,产检不便宜。如果研究课题顺利,还能减轻一点负担。只希望不要怨念当初为什么要读博,更不该把不良情绪一直带到产后,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还有一个选择是丁克,那些“自由的灵魂”和“跟科研谈恋爱的人”,很容易就这样遁入空门。但看起来轻松的一个选项,女性却要面临着将来找工作时HR的疑虑,女性的用人成本和男性是不一样的,除非你足够强大。更怕那些头脑一热以丁克为借口逃过了青春的人,等想生时已晚了。所以大家都是成年人,做出选择要慎重,决定了便别后悔。


还有,我一直没提到好好谈恋爱这个前提,像上面那对长跑的医学博士,尽管男方在学术上有所退让,但两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毫无怨念,一直是周围人眼中的佳侣。不明说是怕打击大家……(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