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频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0mbkeeper  ·  “你要自由干什么?” ...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印度终止对中国“工业大米”的反倾销调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文化

聂华苓,种下的果实长在全世界 | 逝者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0-22 10:00

正文



采写 | 徐鲁青

编辑 | 姜妍


北京时间10月21日,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在爱荷华的家中去世,享年99岁。她的次女王晓蓝发布消息,称母亲“走得很安祥,没有太多痛苦”。


回顾自己的一生,聂华苓总结“流亡了三辈子”——“军伐内战,抗日战争,中日战争,国共内战。逃,逃,逃。最后,逃到台湾地区。逃到爱荷华。”


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湖北应山,童年时家境优渥,但11岁那年,父亲被杀,生活骤然改变,她与母亲从此在风雨中相依为命。高中毕业后,她进入抗战期间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最初就读经济系,一年后转入外文系。她的青少年时代在长江、嘉陵江畔度过,江流和峡谷成为她不可磨灭的记忆。


年轻时的聂华苓(图片来源:微博)


1949年,她前往中国台湾地区。初到台北时,聂华苓曾为生计发愁,恰逢胡适负责发行的《自由中国》筹备出版,主编雷震正在寻找编辑人才。聂华苓早年在南京已用笔名发表过文章,经朋友李中直推荐,她后来成为了这本杂志的编辑委员和文艺栏主编。


当时的台湾地区文坛盛行“八股文”,创新的文字难以发表,《自由中国》的文艺版却独树一帜,刊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陈之藩的《旅美小简》等作品。聂华苓在十余年间编辑了300多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追求真实与美感,拒绝口号式写作,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风貌。


她在《自由中国》工作到1960年杂志停刊,彼时正值中国台湾地区白色恐怖时期,主编雷震因为杂志上刊载的文章被捕。同年9月4日,军警闯进聂华苓家,抓走住在隔壁的编辑傅正。聂华苓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当时女儿蓝蓝正在弹钢琴,在隔壁的冲突声里,她让女儿继续弹下去。“蓝蓝又继续弹下去,越弹越没劲了,”聂华苓写道:“我望着她,心里想:但愿下一代没有这种恐惧了。”


尽管聂华苓未被捕,但接下来的两年,她始终处于监视之下。三年后,美国文化参赞举办了一场酒会,并预计6点结束。5点半时,心绪寥落的聂华苓还在犹豫是否前往,最终临近6点才勉强动身。正是在这场酒会上,她遇见了未来的丈夫,诗人保罗·安格尔。


1967年,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在爱荷华共同创立了“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至今,写作计划已邀请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作家前往爱荷华进行创作与交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切斯瓦夫·米沃什、谢默斯·希尼,中国作家汪曾祺、柏杨、莫言、王安忆等,都曾参加过这一计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