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韩焱精选。
今天,我要请你收听的是顾远老师领读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精读班的音频片段。
这段内容讲的是:到底什么才是值得学习的?
在我为你挑选的这段内容里,顾远老师分享了教育的最终目的。除此以外,他还分享了一个黄金标准,帮助我们来辨别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一起来听听看吧。
∆
点击即可免费收听音频
你好,欢迎来到湛庐阅读精读班,我是顾远。从今天开始,我将和你一起精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
介绍这本书前,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值得学习的?”这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但我们很多人却未必认真思考过。不过,在上学的时候,我们一定没少在心里嘀咕过另一个问题:“我干嘛要学这个?”
是啊,我们花了六年时间上了小学,又花了六年时间上了初中高中,背了那么多的知识点,做了那么多的习题,可是除了拿到一纸文凭,学到的那些东西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在学校里都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那么回忆一下我们最近一次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时候呢?我们应该在学校里都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那么回忆一下我们最近一次用到这个知识点又是什么时候呢?
所以,
“什么是值得学习的”是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决定了我们的时间、精力、资源的分配,更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我要和你共读的这本书《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正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进入“湛庐阅读”APP搜索并购买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精读班,即可收听
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
这本书的作者David Perkins是教育领域里鼎鼎有名的学者,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长期致力于推动关于“思维的学习”,也曾经担任过“零点项目”的负责人长达25年。
这个“零点项目”也挺值得一提。它最早是由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发起,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力、理解力、思维、创意,以及人类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现在仍在继续,参与者早已不限于哈佛大学,而是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研究者、教育者参与其中。顺便说一句,这个项目的另一个负责人是霍华德·加德纳,也是哈佛教育学院的教授,提出过“多元智能”理论,很多做教育的听众应该都知道他。
继续说这本书。在提出了“什么是值得学习的”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之后,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剖析了现存的
主流学校教育存在的三个弊端:
-
第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
通俗点说,就是学校太在意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对学习者的真实生活、面临的真实问题究竟意味着什么。
-
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
或者换个说法,就是学校里教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用谷歌就可以很容易搜索到的。
-
第三个弊端是过于强调学习专业知识,
忽略了那些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比如沟通能力、共情能力、情绪管理、自我管理。
欢迎转发金句卡至朋友圈
与之相对的,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在K12阶段,
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
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元一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能够很清楚地理解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并能将这些概念很好地应用在比如理解经济走势、操作个人的理财保险、阅读社会调查报告等真实的需求上。
作者认为在“破”了以后就该“立”了,所以接下来珀金斯教授提出了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注意,是标准,而不是具体内容,这个标准就是:
值
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理解”,能够帮助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真实世界里找到应用的机会,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管理自己。
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地指出,
为了帮助学习者获得“全局性的理解”,教育者还必须有能力提出“大问题”,
也就是那些足够开放,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空间的问题。这种提出“大问题”的能力恐怕是很多教育者都欠缺的。
那么,是不是学科知识就不重要了呢?并非如此。
作者在后面的章节里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指出了
理解不同学科的认知方式正是值得学习的内容之一。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
同时,作者也指出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而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课程设计、学校的课表规划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览全书,从提出“什么是值得学习的”这个釜底抽薪的问题开始,作者就直接解构了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直指教育变革的方向。
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内容的具体标准,则为重构教育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框架。不止于此,作者还非常贴心地在很多具体实践上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参考范例。比如在第五章里,作者按照字母表顺序,从A到Z,分别列举了自己认为值得学习的主题,并解释了原因。
在后面领读这个章节时,我也将给出一些我认为值得学习的主题,并邀请你一同思考你认为值得学习的主题会包括哪些,以及为什么?作者对一些常见误区的提醒同样值得关注。
比如教育创新领域被广为称道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作者就指出了它存在的弊端。我在相关章节的领读中,也将仔细分析这个问题,并就如何有效提问分享我的经验和洞察。
进入“湛庐阅读”APP搜索并购买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精读班,即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