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高中生随便出手,做了个折叠手机?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五毛特效拍哪吒,我的笑点和泪点在打架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30岁母单和25岁早婚,婚恋观差别有多大?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被章子怡轰下台,他犯了哪些面试大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2018.2期】“三精同步”的“环境磁铁”模式探讨——以杭州太阳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8-04-05 21:00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改革开放后的小城镇是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缩影,在投资导向下,依托 块状集群 的小城镇飞速发展为 镇镇冒烟 的增长极,但由于依赖集体土地的低成本,直接导致了 非理性造镇 的体系性内耗。为破解成本转嫁的隐性剥削与粗放用地的空间路径锁定,浙江开展了颇有成效的中心镇、小城市、特色小镇试点,特别是在 城市双修 新常态下提出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到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但在规划实务中若不摆脱 小城镇外拓与大城市蔓延相互牵制、招商项目反控制空间、公共服务区位固化、贪大求洋照抄城市、胭脂抹粉重表轻里、张冠李戴千镇一面、管理薄弱职能不清 等体系性约束,不仅地域空间格局可能因日趋碎化而抬升运行成本与能耗,资源重复配置还将降低效率与品质,这已成为浙江省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国内外整治的研究实践述评


无论是19世纪末欧美在新都市主义下借助古典主义手法恢复秩序的城市美化等运动 [1] ,还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各省区广义的环境整治运动,均能在环境 聚光灯 下露出 报酬递增 真身 ,那便是 财富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环境跟着地租走 。背后的逻辑是,通过改善土地这一生产力的自然条件[1],形成自然力与资本生产率的等级差别性 [2] ,并由环境公共品供给带动的空间报酬递增,逐步折衷公共品进入的门槛成本和运维成本,并形成 公共品供给扩大 公共品供给成本递减 空间报酬递增 创新要素集聚成本降低 公共品供给扩大 的循环锁定,这已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模式。但景观改造运动在后期也走入 重装饰轻功能 的误区而受到国外学界谨慎反思,部分文献指出大绿地、大轴线的构想在分散决策下难以实现,更理性的是制定涵盖 规划 用地 交通 财税 环保 的环境供需引导策略,通过政策分区、容积率奖励、低成本改造、主题营销、环境呼应等激励约束机制改善环境,这种思路也在实践中成功培育了茵特拉根、普罗旺斯、彩色岛等知名小镇,并激发了美国精明准则(SmartCode)、德国精细化城市 街区 街巷 建筑风貌规划条款、哥本哈根低碳城市原则、法国社会行动者网络等更深入的研究[3]。


针对 小城镇整治热 ,国内学界也试图做出规范解释。(1)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官方行动增进了人们对第三空间、公共艺术地方重塑、城市双修、两山理论等新语境的理解,部分学者指出整治的本质在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自然条件,进而形成报酬递增。( 2 )在问题与成因方面,持续的关注表明伴随着时空交易成本降低,小城镇正从 大城市下不长草 转向 大城市下好乘凉 [4],但也难规避外表多样的 非理性造镇 ,突出表现为城镇空心化等,往往能在 土地财政与财事权体制 上找到根源。(3)在建议与路径方面,学界在 如何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 上未形成定论[5],焦点集中于 如何变革先污染再治理的开发模式? ,主流观点是用地模式与生态城镇化路径间具有某些重要联系,这也为渐进利益约束与激进制度改革两大导向埋下伏笔。(4)在测度与考核方面,经验研究设计了生态足迹、战略环评、社会绩效评估、投入产出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测度环境整治的成效 [6]


综上,国外对小镇的供需引导值得借鉴,而具体经验应用值得进一步考量。国内对小城镇整治已形成乐观支持与谨慎观望的激辩,大多集中在特色小镇领域,但专门针对小城镇环境整治的研究积累较少,少数总结集中在物质空间整治等现象层面,缺乏串联环境 产业 文化 旅游 空间 机制等环节的体系性分析。


浙江环境综合整治的历程与困境


1
浙江环境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


浙江的环境综合整治更体现多重考虑,虽然省域集聚与都市区集聚是大势所趋,但 块状+民营 的禀赋决定了浙江资源配置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广义的视角看去,浙江正是通过培育基层城镇化着力点(如中心镇、美丽乡村、美丽县城等),整治出每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转型所需的环境,才能取得 勇立潮头弄潮儿 的瞩目成绩。20世纪 80 90 年代浙江便开展了广义上的环境整治,当时重点整治了农村经济环境,带动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兴起;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 2010 年又重点整治了中心镇软硬环境,带动县域工业化与小城镇壮大; 2010 年以后重点整治大中城市用地环境,带动大城市工业化信息化与产业大平台发展; 2015 年以来重点整治大城市创新环境,带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与特色小镇等载体兴起; 2016 9 月,全省召开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电视电话会议 ,更是将小城镇环境整治提升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全省各地逐渐形成 一呼百应 之势;进入2017年后,小城镇整治行动还逐渐向全国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推广,十九大更是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些均加速推广了浙江 自下而上、先环境后建设 的小城镇整治经验。


此外,浙江正从 点上出彩 的启动建设期、 线上靓丽 的大规模建设期,向 扩面提质 的品质建设期过渡,单纯的美丽乡村、中心镇、小城市、特色小镇、美丽县城等试点,已难满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缩小差距、共享成果等需求,也难延续浙江领跑全国的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化、建设信息化等优势。在 智力攀岩 阶段再造新的比较优势与延续旧的比较优势,需要公平反哺效率的 曲线救国 ,需要保障基本生存权的无污染生态环境,需要近远郊地区的设施普惠环境,需要巨量两栖人口平稳流动的社会稳定环境,这才是支撑 浙江新红利 环境与土壤 。而当下以整治脏乱差为重点、涵盖面更为广泛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正是浙江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转向更高品质城镇化(综合投资环境)带动更高质量工业化(新经济集群)的又一抓手,更是带动浙江从低层次面貌整治转向高层次风貌整治的 转型升级组合拳


2
浙江环境综合整治的现实困境


从本轮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的情况来看,虽然省委、省政府 由此(环境)及彼(经济)、以退(低层次产业)为进(高层次产业) 的立意高远,但在市场等多主体分散决策下,部分小城镇整治现状与精准化需求导向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第一,部分小城镇政策解读缺乏结合本地需求的顶层设计。如部分财力薄弱的乡镇认为还没到需要整治的阶段而无为抵触,部分财力充足的乡镇盲目推进高标准整治,部分县市仅关注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整治,忽视偏远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滞后的小城镇。


第二,部分小城镇规划方法论 技术错位 与行动方法论 建设错位 并存。既有规划方法论的错位,如整治定位过高过新、整治空间过于城市化、 场所精神至上 忽视居民意愿、内容过细缺乏弹性等;也有行动方法论的错位,如 张冠李戴 建假古董割裂传统文化、 新瓶装旧酒 房地产化、建设赶工时序错位等。


第三,部分小城镇也存在着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整治任务不明确,导致整治任务所对应的部门不清、职能不清或多头管理,造成各部门、各要素协同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乡镇领导仅关注 涂脂抹粉 等短期成效,忽视乡镇各项事业改革和乡镇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导致整治结果很难长期保持。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环境磁铁”模式


针对整治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必要从环境公共品供给带动空间报酬递增的内在机理出发,不仅需要明确 整什么、整哪里 的要素支撑,更需要明确 先整什么、再整什么 的时序安排,即通过 环境阴极 (公共品)先发整治,吸引 环境阳极 (活力源)后发集聚,形成 环境磁铁 模式,避免 先造城后空城 的困境。


1
“环境阴极”先发保护


加强对小城镇 山水林田湖 环境阴极 公共品的资源评价,识别出差异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核心环境要素,明确先发保护的管控举措,如在小城镇总规层面划定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增长边界线 三区三线 ,在小城镇控规层面强化 六线管控 等,进而依托环境品质提升的正外部性,带动周边地区形成环境优势,避免为大中心、大广场 先挖山、先填湖、先砍树 的本末倒置式开发。


2
“环境阳极”后发集聚


环境阴极 先发保护的基础上,顺应小城镇自然肌理,引导核心区、公共设施、商业综合体等 环境阳极 在合适的区位以适宜的强度后发集聚,最大程度避免对环境的影响,同步推进城景共融、景城一体,打造各具特色的 健康小镇、畅美小镇、风情小镇、活力小镇、智慧小镇


基于“环境磁铁”模式的太阳镇案例实践


1
太阳镇环境综合整治概况与总体布局


太阳镇区位优越,处在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延伸段与临安市 中部崛起 板块上,北靠安徽省宁国市,南邻潜川镇,西接昌化镇,交通便捷,02、 16 省道、杭徽高速公路穿镇而过,辖区面积 204.9km2 ,建成区面积 1.2km2 。本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范围涵盖了太阳镇驻地建成区及城镇主要对外出入口,可分为特色精品街(太阳大道太阳桥到杭徽高速入城口段)、重点整治区(沿太阳大道两侧镇区段)、一般整治区三个层次(图 1 )。


图1 太阳镇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图


在注重 沿山、沿溪、沿路、沿居 四沿空间风貌引导的基础上,以公共空间整治优化为重点,以品质提升与设施完善为主要内容,规划了 一轴、一环、三片、多点 的环境综合整治空间布局。 一轴 即太阳大道综合交通廊道, 一环 即环镇景观绿道, 三片 即镇东、镇中、镇西三个功能片区, 多点 即中心广场、太阳大道、非遗广场等多个节点,最终形成 光辉集聚、辐射多区 的五彩太阳公社小镇。


2
“环境磁铁”模式的应用


基于 环境磁铁 模式与太阳镇实际,提出 三精同步 策略,通过 精准化评估、精细化规划、精确化行动 来推进 环境阴极 环境阳极 协调共生。


a.明确整哪里 —— 精准化评估


(1)精准化评估理念


在数据挖掘等西医式评估及政策研究等中医式把脉的基础上,识别核心的环境要素,寻找因镇各异的 环境阴极 ,由表及里诊断若干环境问题背后的共性约束,进而针对规划实施、部门事权等关键环节开出科学药方。


(2)精准化评估实践


中西医体检式精准化评估。在太阳镇整治中,不仅通过中医问诊式评估明确了太阳镇作为 近郊型+山丘型 + 工业型 + 一般镇型 小城镇的定位,也借助西医指标式挖掘了太阳镇 五金集聚工业、五凤朝阳文化、五彩党建管理、山溪融合生态、多元繁荣商贸 的五大优势,更诊断了 工强创弱产业待转型、产强城弱设施待完善、点强线弱景观待提升、文强品弱特色待彰显 的四大短板问题。


环境阴极 景观式精准化保护。在评估基础上,利用 山溪精致化 的理念,战略性保护利用 环境阴极 。既要注重 山显两型 ,通过北丘为景、南山为屏,借助 东有凤凰山、西有四凤凰 的五谷朝阳自然地势,引入北面山丘为景塑造 城边有山 的城市意象,依托南面山体为屏障塑造山城相融的对景轴线,形成 五山朝镇、五谷育镇 的精致化环境,也要注重 水化三相 ,通过连溪成环、亲水成链,推进水系联通,奠定 两水环镇、山溪交汇 的海绵小镇基础,加强亲水露水化景观设计,引导双溪口等重要水上节点与周边街道、建筑尺度的统一,打造互联互通的亲水平台与品质水街(图2)。


图2 太阳镇环境阴极先发保护图


b.明确整什么——精细化规划


(1)精细化规划理念


推进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 划、项目设计等落地导向的规划设计 多规合一、多设合一 ,形成详略兼顾、分期滚动的整治规划设计体系;强化 环境阴极 环境阳极 功能空间的协同配置,推进各类环境微治理,而非面面俱到或大拆大建。


(2)精细化规划实践


建立层层修补的 1+1+X 精细化规划体系。在太阳镇整治中,针对工业化掣肘(环境与研发)、城镇化短板(规模与特色)等重点,建立 1+1+X 的规划体系,涵盖1个综合性整治规划、 1 个实施性三年计划、 X 个概念性专项方案及项目设计等内容;针对宏微观脱节的问题,引导太阳镇建立 不就环境论环境、而从环境出发谋品质 的框架,明确精细化修补而非大拆大建的规划定位,完成 一加强、三整治 规定动作 ,设计 1+6 精品线专项、太阳特色识别等城镇双修 自选动作 ,形成规划 计划 项目层层修补的规划体系。


建立三层递进的CIS精细化识别体系。针对千镇一面的问题,借鉴企业文化识别系统,建立体现太阳特色的小城镇整治 CIS 特色识别体系。一是建立理念识别( MI )体系,提炼五彩太阳公社小镇的定位;二是建立视觉识别( VI )体系,设计彰显五金工具特色、五凤朝阳特色、五彩党建特色的小镇 LOGO ,并应用在重要街道、节点、家具上;三是建立行为识别( MI )体系,推广太阳庙会等活动,发挥 红色教育、橙色温情、金色纽带、蓝色平安、绿色助力 的五彩党建作用。


建立阴阳共生的精细化特色体系。以空间精细化、五金精深化、文化精品化为导向,推进产业风格、空间风貌等 环境阳极 特色与人文风俗等 环境阴极 特色互动共生,实现各类要素协同配置。


空间精细化,彰显再地空间风貌特色。以 镇分五彩 为导向,以 一功能区一主导色 为愿景,推进红色商业中心区、白色行政服务区、黄色乐居区、棕色智慧五金、绿色生态山养区等多区协调,注重每个片区色彩、风格、体量、强度的特色化引导。以 街显两形 为导向,以太阳大道精品街打造为目标,推进沿街立面、建筑风格等细部,强化街区品质塑造,彰显太阳地方元素(图3)。


图3 太阳镇环境阳极后发集聚图


五金精深化,彰显本地产业风格特色。以精于工具为导向,发挥太阳镇 全国五金工具之乡 、鲤鱼钳份额占全国55%的优势,在生产水泵钳、鲤鱼钳和扳手等明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精深加工、精特五金、特种工具、精密器械等精特新专领域拓展。以琢于匠艺为导向,弘扬工匠精神,推进五金工艺精深化雕琢挖掘与创新探索,出台人才新政,引入 新四军 两创 人才。


文化精品化,彰显属地文化风俗特色。以 文含五韵 为导向,推广清代至今、曾参加欧洲民间艺术节、以凤凰为造型的五凤朝阳民间灯舞,挖掘歌舞、农耕等文化内涵,植入现代演艺形式;在保留流传800年的省级非遗太阳庙会传统风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展销会、文艺秀、华服秀、博览会等现代形式,拓展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与覆盖面。以 民崇五尚 为导向,以传播城市文明新风为目标,利用文化礼堂、文明书屋等多种形式宣传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加大对凤凰桥等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力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