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条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一条

一部关于中国女性的纪录片,引发全球热议

一条  · 公众号  · 视频  · 2024-08-30 07:55

主要观点总结

导演冯都创作纪录片《密语者》的故事背景及关键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女书的起源、历史及意义

女书是一种起源于湖南省江永县、全世界唯一“传女不传男”的文字,是女性用以讲述脆弱、建立友谊的工具。它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申请中。导演冯都通过女书,展现了女性在工作、生活、家庭中的多重角色挑战和性别角色困境。

关键观点2: 纪录片《密语者》的创作背景与目的

纪录片《密语者》以女书为线索,通过讲述两位当代年轻女性的故事,展现女性在面临工作、家庭和生活压力时的挣扎与成长。影片旨在引发观众对女性困境的思考,激发改变现状的力量。

关键观点3: 女书在当下的困境及冯都的应对方式

女书面临着如何传承与保护商业化环境下内核精神的挑战。冯都通过创作纪录片,传递女书精神,试图改变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推动女性群体的健康发展。


正文

▲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结婚生子后,

导演冯都与很多职场妈妈一样,

每天都在孩子与工作之间挣扎。

她在一种名为“女书”的文字中找到共鸣,

于是耗时3年,

将女书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女书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申请中
女书起源于湖南省江永县,

是全世界唯一“传女不传男”的文字,

旧社会的女性,

依靠女书讲述脆弱、建立友谊,因此得以生存。

“我想将女书作为起点,

去诉说当代女性在职场、家庭与生活中

面临的性别角色困境,

形成改变的力量。”


《密语者》中的女性群像

8月31日,
国内首部女书纪录片《密语者》全国公映。
2023年,《密语者》入围奥斯卡短名单时,
BBC、英国卫报、VOGUE等
多家海外媒体曾对影片进行报道,
英国电影协会评价其为
“今年最美、最具变革意义的纪录片之一”。
国内外观众评价:
“这么酷的文字,我居然第一次知道”,
“讲述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女性的困境”。

一条与导演冯都聊了聊。

编辑:宋   爽

责编:倪楚娇

导演冯都

我第一次接触到女书大概是2005、2006年。当时是在美国,有一位作家叫Lisa See,写了一本关于女书的小说——《雪花秘扇》,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两位女孩子从小时候结拜成姐妹,到结婚、丧夫,后来经历战争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女书渗透在她们友谊的方方面面。

由小说《雪花秘扇》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李冰冰、全智贤主演

我读完后非常触动。我作为一个在中国出生长大的女性,这种文字本该是我教育中的一部分,但我居然不知道它的存在。我感到有一点耻辱。

女书是一种表音文字,字体细小,呈长菱形,从右向左书写

女书最早的记载是在明末清初。它是在封建社会下,在湖南江永这样一个非常闭塞的地方发展起来的。那时女性裹小脚,不能上学堂,于是她们创造了一种只属于自己的文字,只在女性之间传播和分享,男性看不懂。

很多人看了《密语者》之后问我,你怎么不讲女书的历史和习俗?

因为我不想做一部历史题材的科普纪录片,这样的片子已经有了。我的构想是通过女书来看各个年代,尤其是当下的现代女性,是如何在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关系中去权衡她们的角色认知的。

胡欣生活在湖南江永农村

《密语者》讲述的是两位当代年轻女性的故事。一位生活在农村,一位生活在大都市,她们的背景很不一样。

胡欣是江永人,一直生活在江永农村。她出生于1988年,是女书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最年轻、最出名的传承人之一。她是女书的一张名片,带着女书在全国各地做宣传,女书也为她带来了社会地位的变化。

胡欣在澳门宣传女书

她有三个姐姐。因为家里全是女孩,别人会觉得她家比较弱,所以她努力地成为全家的顶梁柱,照顾父母、姐妹。她身上承载的东西很多。

因为女书,她对自己的两性关系、未来的发展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拍摄到现在三年,她依旧保持单身。但我觉得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感到自己内在的强大。
胡欣读用女书给何艳新写的信:想侬相识十年载,口中从无抱怨话。又不向人诉可怜,自尊自立又自强。忧愁烦事丢一边,逍遥自在过日子。但愿婆王保佑你,健康幸福万年长

在胡欣这一路的转变中,她的朋友何艳新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何艳新今年84岁,是在世的最后一位女书自然传承人。她自幼丧父,在外婆家生活,从外婆那里学会了女书。

她年轻时受过的压迫、苦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19岁时,她被迫定下了一桩婚事。结婚后,她要给丈夫端屎端尿,因为地位低,给丈夫洗脚时头都不能抬。后来丈夫病逝,她一个人把六个孩子养大。

但她比我们很多现代女性都要刚强、坚毅和通透。她现在的生活非常贫穷,但她从来没有去求任何人帮助她。我觉得她是女书精神的一个鲜活的存在。

胡欣经常去找何艳新聊天,学习女书、女歌。她和何艳新之间的友情,让我看到了女书最初的时候姐妹之间的情谊。

思慕和朋友一起创作女书作品

另一位主角思慕,是生活在上海的都市女性。她看上去好像比较传统,但她其实非常有想法。她从小学习音乐,对事业的追求很执着。

工作之余,她对探知自己的性别角色有很强的欲望。她几年前在女书博物馆待过一段时间,跟着胡欣学习女书。她平时会创作艺术作品,重新解读和表达女书精神,并且带着这些作品和其他女性艺术家一起参加展览。

思慕向观众介绍女书作品

在拍摄的过程中,她处于一段关系当中。她认识了一位能读懂女书的男性,以为遇到了知己。没想到和他回老家后,对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要求她做家务、听家训,催她放弃女书、找更稳定的全职工作、结婚生子。
她所面临的抉择是,到底是结婚生子,还是摒弃世俗和社会对她的期待,去追求事业?

其实当下的女性很多都和胡欣与思慕的情况一样,都面临着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之间的冲突。我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她们从深埋的角色里面走出来,重新看看该怎样去做取舍。


胡欣和何艳新因为女书建立起跨越年龄的姐妹友谊

女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是一种苦情文字,能够给封建社会的女性提供一个空间,把她们最内在、脆弱、压抑的那部分表达出来。

女性之间因为有女书的存在,可以一起学习、做女红,结婚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分享经历、传递对对方的思念。她们因此结交起非常深厚的姐妹情谊,在当时才可以生存下来。

女书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女性在出嫁前,她的姐妹会为她写“三朝书”,介绍这位女性的生平,她经历过哪些苦难,她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女孩子,她出嫁后可能再也见不到她了,我们会有多想念她。

新娘嫁过去后,夫家村子里的女性,就会选一天来到她家,坐下来一起吟唱三朝书。这个过程中她们就会了解到这个女孩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渐渐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情感连接。她的一生都能够有姐妹的情谊围绕着她。

胡欣表演女歌

还有一种文化是女歌,是由女书写成的歌谣。很多女孩子在真正学习女书前,可能在三岁就开始学习唱女歌了。

女歌不一定是诉苦的。胡欣在片子里唱过很多次的一首歌,是她小时候母亲教她的。歌词意思是,会唱歌不是爹娘教会我的,而是我自己聪明,自己学会的。这些歌在女孩子很早的时候,就让她们感受到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性别的自信。

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她们会翻译、改编成女书去传播。当时只有男生能上学堂学汉字,女生是不懂汉字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她们才能读到经典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她们会将女性人物写得更刚烈一些,或者在性别处理上有自己的解读,我觉得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

我在2015年做过一部讲阿尔兹海默症的纪录片,《我只认识你》,主角是我和导演赵青共同的叔婆和叔公。叔婆患阿尔兹海默症很多年了,叔公一直作为唯一的看护者照顾她。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片子去改变大家对阿尔兹海默症人群的刻板印象,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但我们不想用批判的角度讲述这个群体受到的歧视,所以我们通过叔母叔父的爱情去展开整个故事。

第一次放映结束后,现场讨论氛围很热烈。原本20分钟的讨论,变成了一个半小时。后来就像滚雪球一样,一场放映推到另一场放映,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甚至还推动了一些政策的发展。

我觉得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可以突破观众和我们自己的刻板印象,然后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冯都在湖南江永拍摄

2014年,我结婚生子。我觉得作为一个女性来说,我对自身性别真正的认知,是从当母亲之后真正开始的。从小到大,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长的环境对你未来的想象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但成为母亲后,社会忽然对你有了很多期待。

人们表达的都是,我们女性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成为养牛娃的妈,也可以成为工作上的女强人。我的确可以成为这些角色,但是背后所要付出的东西又有谁能看到?

所以我就觉得,现代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女书当作一个起点,去诉说内心的脆弱?当有办法去倾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突破大众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改变现状的力量也就形成了。这可能就是当时我想要做《密语者》的初衷。

我曾经每天都在内疚、挣扎,我是不是给了我女儿足够的关注?我是不是给了我工作足够的关注?两者很难取舍。但拍完这个片子后,我发现这些问题是无解的,我接受了我就是没有办法两件事情都做得很完美。能够平衡到什么程度,尽力就好。

世界各地的女性观众用作品向女书致敬

我每一次在国外做放映,女性观众都能从片中找到一个情感相通的点,而不是以一种猎奇的方式去看你一部中国的片子。

很多女性在看完《密语者》后,甚至还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去创作作品,表达她们对女书的敬意。我们收集了600多幅,建立了一个线上的艺术馆。

《密语者》海外放映活动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去呈现了一些男性的视角。我并没有刻意让这些男性去表现什么,现实中发生的就是这样。他们是我们对面的群体,他们如何看待女书,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他们如何看待当下的女性。
我希望这个片子不是去加深性别对立的情况,而是去建立起男女之间的对话。

曾经有一次,我在美国乡下一个非常白人的社区里面做放映。有一对夫妻就跑过来,男方对我说,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有一种惊醒的感觉。该怎样重新审视他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怎样当一个父亲、关于女性的认知,他有了动机去改变旧有的想法。在家庭的付出上,其实西方和中国是一样的,爸爸的缺席比较严重。

冯都导演带女儿参加放映活动

得知入围奥斯卡的时候,我正在带女儿看展览,和她同学的妈妈在一起。这群妈妈对我来说就像我的姐妹一样,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密语者》首映的时候,整个年级大概有一半的妈妈都去看了。

我的女儿也看了这部片子。我不仅仅希望她看,还希望她参与其中,所以这部片子最后一个镜头是她,背景音乐的一部分是她用钢琴演奏的,我在世界各地参加影展的时候,她会逃课和我一起去。我希望她能够看到妈妈工作中的状态。

我觉得女书在当下的困境,一是能不能活下去,二是如何在商业化的环境下,保持女书精神最内核的东西。

而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将女书的精神传递到当下女性的心里面,我们去产生一个更大的动力,把整个群体变得更好、更健康、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