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在月色朦胧,光影点点中
与二三好友同坐
伴一袭桂花香,隔一池清泓
感受“百戏之祖”——昆曲之美
在南大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的相聚
始于对昆曲的热爱
他们的努力
旨在让更多人看见昆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昆曲研习社
体悟古韵今风
感受千年的诗意流转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曾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而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是国内高校昆曲社中历史最悠久的曲社之一。
其唱曲传统,可追溯至1922年,当时的国文系主任陈中凡专门聘请了曲学大师吴梅到校任教。
百年来,曲社薪火相传,教学与实践活动一直未断。
1979年始,南大中文系全年开设昆曲课。数十年来,钱南扬、吴白匋、吴新雷、俞为民等教授指导的戏曲史研究生以昆曲为必修课。2006年,南大文学院教授解玉峰将曲社定名为“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社员除日常昆曲课的学习外,亦有专门的曲聚来切磋唱曲。继朱继云老师后,目前由文学院副教授许莉莉在校任教研究生课程,并在全校开设通识课传播昆曲文化,同时她也是昆曲研习社的指导老师。
昆曲研习社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得益于
学校的大力支持
。正如许莉莉老师所言,“唱昆曲是南大的传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大家都不希望这个活动就此中断,所以文学院和学校也一直很支持曲社的活动。”社团负责人牛庆林同学也提到,“学校专门为昆曲研习社提供了香雪海‘松风水月’这间房用于日常训练,同学们想听曲、想练曲时就可以到这个地方来。”
其次,社团的薪火相传,也离不开
社员的代代传承
。他们与曲社结缘的契机各不相同,但多
始于对昆曲的兴趣与热爱
:在听了解玉峰老师开设的昆曲通识课后,牛庆林同学开始接触昆曲,并逐渐对其产生了兴趣。而卢铭禹同学主动学习昆曲的动力,则源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南大本身丰厚的人文底蕴与相关的文化传统,为在校学子们提供了接触昆曲文化的优良资源,借助这样的平台,他得以开拓视野、走进昆曲的世界。
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生杨颖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昆曲爱好者与学习者,2023年9月,她参与了南大仙林校区香雪海的昆曲演出——这也是南大首场实景昆曲演出。本场演出的内容是昆曲《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三出折子戏,杨颖饰演前两折《游园》《惊梦》中的女主角杜丽娘,对她而言,
准备、排练的过程本身,便是她关于昆曲社的美好回忆和宝贵的成长经历
。
为了准备这次演出,杨颖暑假在家自学了两个月的身段。一开始她尚不确定照着哪位老师学,于是她把所有演员的视频都看了一遍,从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老师(省昆第一代演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到现在的主要昆曲演员,对比不同演员之间的表演方式并汲取长处,从不同的演员身上找出亮点,“集各家之长”。期间,她还曾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前往苏州山塘街的一家评弹昆曲馆学习,每天进行一两个小时的演出,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她的相关素养、锻炼了她的心态。
渐渐地,她从一开始“不知道学什么,只会认一些工尺谱”的茫然状态,到后来能够大致判别昆曲的基本知识。“通过听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的录音,我能够积累更多相关的知识。”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曾经“有些做不出来的身段”,最终也在演出中圆满完成。
提到与昆曲的初次邂逅,杨颖回忆起她在大一时候曾偶然听到一位学长演唱昆曲,那出神入化的表演深深吸引了她。随后,她在大二时选修了许莉莉老师开设的《昆曲艺术与民族文化》课程,由此踏上了昆曲的学习之路。
在她看来,
昆曲研习社的氛围是松弛的
。“现在我们不是喜欢以淡人和浓人自居嘛?我感觉昆曲研习社里的大家都‘淡淡’的。学不学、学多少,全凭个人兴趣与能力。”杨颖笑着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融入了社团这个大家庭,从最初的外援宣传工作,到后来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日常拍曲活动,
扮演的角色在转换,不变的是对昆曲如一的热爱
。据许莉莉老师回忆,杨颖多年来一直默默“潜伏”在昆曲研习社的曲会与她开设的相关通识课上。慢慢地,她就在曲会上“冒”了出来。
杨颖自认为是业余的昆曲学习者,但通过她与社团成员的努力,也许就会有更多人看见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研习社的活动使她的日子充实有味,在见证自身成长的同时,她也进一步了解到昆曲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并继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好者。
昆曲社为每一个热爱者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平台。
曲社的日常训练基本上是按需进行,并没有固定的时间。社员们请来老师拍曲,大家一起自在地唱曲、练习、闲聊。
在曲社同学们看来,许莉莉老师不仅是一位注重细节、认真负责的指导者,也像一位善解人意的“知心友人”。她深信年轻一代的潜力,总是鼓励学生们放手去做。在教学过程中,许莉莉老师还创设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通过举办“曲会击鼓传花”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
她并不刻意将继承昆曲文化的义务强加于同学们,而是更加强调每个人都致力于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比如,她倡导利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作为一名未经过系统学习的社员,卢铭禹同学在社团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提振了
“勇气”和“自信”
:“有了这样的舞台和资源,就一定要好好把握,
敢于开口、敢于发声、敢于练习
。我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昆曲社每个学期会召开一次极大型的曲会,大家想唱就唱,台下也有很多观众。当时担心自己唱不好,但曲社的学长学姐和老师都鼓励我,因为大家的水平各不相同,并不是只有技艺纯熟的人才能登台,这个舞台就是要
鼓励大家都来尝试
。正是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得以顺利地完成了那次演出,而后,我也更多积极地参与其他的活动,让自己也变得更自信。”
既然是爱好,就
不要带着任何枷锁地去做。学习的初衷首先应该是热爱
。当你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会认为它有价值;当你觉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自我的绽放,你自然也会愿意在上面花时间。如果这件事只让你感觉到累,说明这可能并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牡丹亭·游园》里,杜丽娘有一句唱词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其中“好”就是“美”的意思,即“我生来向往一切美好的东西”。对我而言,昆曲也意味着
“很纯粹的美学享受”
。
我想分享《桃花扇·余韵》中的一则曲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句话在文学艺术的表达上非常经典,但遗憾的是它的唱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传了,现存唱法也存在考证空间。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将其他曲子的唱法记录和传承下来,很多经典也有可能散佚,这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损失。
我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对昆曲的热爱。其实昆曲一直就在那儿,只等着你想起来,唱一唱、练一练,这也不失为娱乐身心、排遣烦闷的一种方式。
戏曲之祖,艺术之源
古典之韵,细水长流
南京大学昆曲社
传颂华夏文明
让我们贴近其灵动的韵律
品读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
采访 | 蔡煜
组稿 | 杨馥宇
美编 | 程蕊
引用 | 光明日报、南大昆曲研习社、南京大学学生会
责编 | 邵镕 潘奕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