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天昊国与城
交流国家、城市与区域竞争战略,社会与经济改革事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天昊国与城

一位旅美学者对中国疫情的四大忧思

罗天昊国与城  · 公众号  ·  · 2020-02-14 15: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注:天石,旅美华人,著名学者。

近期中国爆发新冠疫情,天石忧心忡忡,并对国内发生的抗疫进程,日夜关注。结合在美见闻,写了四大忧思。

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是赤诚可见。

(1) 中国能复工吗?怎么复工?

按照疫情周期观察,目前正值疫情巅峰期时段。但是,除湖北之外,其他省份确认感染人数连续一周下降,这表明隔离工作的成效明显,另外治愈人数比例越来越高,死亡人数比例越来越低,这说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复工虽然有一定风险,但整体风险可控,不复工反而会产生其他风险。鉴于目前除湖北外其他各省疫情控制基本稳定,有序复工是十分必要的。

要做到这点应当制定一系列预案规划,可以归纳成几点:

一是从哪些行业企业开始复工?

二是哪些地区的行业开始复工?

三是多少工人和部门复工?

人力排班和物流安排如何减少风险?厂房防疫设计如何才有效?接下来还需要把资金链的安排做好,避免租金、税金、现金中断的风险。尤其要有一个严格的预警计划,一旦发生复工导致复工后疫情加剧情况,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全部或部分停工。应当事先安排好厂区的隔离观察宿舍,及时保证疑似感染者得到隔离和照顾。有一个基本原则,鸡蛋不要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要把能够分开工作的人群尽力分隔开,分开多班次上工,每次上工前都量体温,鼓励工人汇报健康情况。同时,尽量用本地工人上班,及时补贴那些无法上工的工人。

复工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经济就如人的营养供应,一旦中断就会造成免疫力下降,保障基本生活生产物资就能够保障抗疫继续推进,否则会产生社会失序。 只有保障社会稳定,疫情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产生效果,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付出和配合。湖北复工程序应当更加谨慎,目前以周边省份供应湖北是最稳妥的做法。人类命运共同体平时说的不少,今天才让我们体验的如此深刻。

中国有 14 亿人口,无数老百姓的生计,我们不要每天宏大叙事,老百姓的生计才是最重要的。马虎不得。这是卑微的,也是真实的。

2 )疫情之后,中国医疗改革走向何方?

毋庸置疑,这次疫情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而且波及到全球经济,但是人们从中也获得意外的经验教训。

钻石公主号游轮上有 3117 人被困,确认感染者已经超过 130 人,每天都在快速增加,没有港口愿意这艘船靠岸,结果只好在船上进行隔离,导致大部分人情绪越来越紧张。船上的游客来自不同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带头把他们接回国,出现相互扯皮,看来这种情况至少还得持续 10 天。船员想逃离,游客关禁闭,集体情绪几近崩溃,媒体炒作加剧,疫情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各国和地区都说自己的医疗条件不足应付,例如,整个台湾地区能够派用的隔离看护病床最多只有五百张。

相比之下,这次疫情中全球发现中国医疗体制的一些突出特点。过去中国人羡慕一些国家的免费医疗,但这种免费医疗是以牺牲医疗品质为代价的,主要缺点就是排队看病时间太长,加拿大人看病往往需要等待几天到几十天,容易耽误病情,中国一般可以当天挂号当天看病,美国很少有 1000 个病床的大医院,而中国一些县级医疗单位就具备这种条件。中国各地区建立了许多大型医疗单位谋求降低成本,以量取胜保盈利,虽然往常被诟病不少,但这次疫情战斗中发挥了意外效果,除了武汉情况特殊外,其他各省均能及时安排足够医疗资源应对疫情。比如,武汉目前冠状肺炎死亡比率是 4.1% ,而其他各省平均死亡率只有 0.17% 。目前,战斗在武汉地区的医务人员据说多达两万人以上。

我的担心是,未来中国医疗改革,到底走向何方?

在美国,时刻看到特朗普阵营与奥巴马阵营互掐,所有的国家,都难以选择,包括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

全面免费医疗吧,容易把国家拖死,目前全球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很少。

完全的市场化,正如中国此前的改革方向,也是不行的。最后变为医疗机构为少数富人和贵人服务,失去了公共属性。

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大病或者重病免费医疗,一般病市场化,这样既解决了全民的死亡恐惧,又可以保持市场化。

当下,中国宣布所有新冠病人和疑似病人的治疗国家财政负担,其实就是临时选择了后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疫情危机过去后,能否保持?

3 )如何辩证看待舆情?

作为一个电信行业的经济学者,从舆情管理和网络技术运用角度与大家谈谈疫情管理。

疫情往往让人感到恐惧,因为它来势汹汹,人们却不清楚未来发展走向,加上自媒体时代大量人为炒作,出现较强的社会情绪反应。大家要明白一点,任何疫情的变化都属于周期性的,第一阶段是潜伏期,人们短期内无法确认疫症病理,往往会错过最有效的防堵时限;第二阶段是高峰期,当人们都知道疫情时,大批带病者正在出现,形成治疗需求的堰塞现象,医疗资源调配失调,而治愈人数比较少,容易出现民众紧张情绪;第三个阶段是疫情缓解期,随着治愈人数不断增加,治愈过程缩短,人们紧张情绪得到缓解,虽然疫情地域范围依然可能扩大,但程度已经大大降低,疫情管理进入巩固战果阶段。疫情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努力缩短疫情周期,减少每个阶段中的生命与物资损失,并且形成对未来疫情的防御能力。

从最近的情况看,形成一个智囊团队十分必要,专门负责各类信息处理和咨询工作,一方面给各级政府提供可靠指导信息用于决策,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舆情管理责任,缓解社会紧张情绪,把工作人员的精力从媒体信息轰炸中解放出来,让政府官员专心于自己职责工作,不受媒体干扰。这方面美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有不少借鉴之处,比如,美国每年都会出现流感, 1976 年到 2006 年间每年因流感而死亡人数高达 3000 50000 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并发症去世的人数,但美国公共卫生信息局一力承担信息发布责任,避免让官员陷入疫情的信息困境,久而久之公众对疫情周期习以为常,疫情对于美国社会情绪影响极小。相比之下,现今中国信息来源混乱,反而造成社会紧张情绪。我建议建立专门舆情管理中心处理信息发布工作,让官员专心本职工作,让民众获得更专业而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不要让官员兼职去搞媒体,一线最紧要的的地方,更需要他们。而他们又掌握巨大的物资调配能力,社会动员能力,这个方面不能分神太多。

疫情管理非常强调专业人士的作用,首先是信息渠道必须由专业队伍把关,严格识别带信息的真伪。乘机造谣沽名甚至行骗,在自媒体时代尤其突出,一旦失控就会导致连锁反应,制造社会紧张情绪。舆情管理团队应当把稳定社会情绪作为疫情管理的最重要环节,疫情本身是周期性的,最终一定会结束,但社会情绪却是没有周期的,不良情绪往往会留下社会舆论隐患,甚至牵扯到其他领域。

我个人曾负责管理电信咨询平台,对这种情况比较熟悉,美国大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关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国家疫情管理团队当然也应安排这种职能专员。中国是大国,也是各种不良信息泛滥的国家,这些不良信息具有很强的自我繁殖特点,随着疫情周期不断变化发酵,专业舆情管理中心是必不可少的机构,要做到分层分块管理,无缝隙防御,大数据和人盯人结合。

要诀:既要容忍言论自由,又要捍卫社会稳定。

既要鼓励各种声音出现,促进工作改进,社会改革。又不能让阿猫阿狗的骗子,各种骗钱的,骗捐的,制造极端谣言扰乱社会,都不允许。

美国公共卫生信息局非常善于把握新闻主导权,以专业知识制高点应对各方媒体和信息,值得中国相关部门借鉴。

还应建立疫情时期文档以便日后追责,美国对于疫情谣言是要起诉的,值得中国参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短期突击骗捐的,一到手就无影无踪,事后一定要从追索到底。这个时候骗黑钱,良心何在?

4 )如何建立全面的疫情管理体系?

随着春天逐步转暖和治愈效果提升,加上武汉封城的明显效果,疫情管控已经迎来曙光。我们由此获得的数据越来越多,我们的数学推算也就越来越精确,社会情绪也会逐步平复。这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宏观管理措施沉下去,变成微观管理行为,并且形成规章体系,指导我们的实际疫情管理工作。

就目前情况看,我们可以把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做一个对比,让大家有一个思路进一步探讨具体管理问题,可以暂时没有答案,重要的是获得启发。根据所设定的评估标准,我个人认为中国在如下几个方面可以做的更好:一是疫情管理精英团队统一领导队伍和平台建设,二是政府与专业人员配合,三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合,这三点值得大家思考。

疫情当前,情况不明,病理不明,所需资源不明,这是一种严峻事态,而且属于非可控因素,我们往往容易错过最初的管控时机,这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精英队伍,包括政府的防疫官员,传染病专家,临床医生,物流企业代表,市场供应代表,政府协调干部,按照各自专长参与工作,敲定一个全面的管理计划,包括预设各种情况下的预备方案。

如果过于强调政府行政官员的作用,往往会让官员难以了解技术层面情况, 反而让官员成了专业人士之间的隔阂角色。尤其不应当让官员直接面对媒体,因为信息不对称,内部分工不清,信息渠道混乱,如此上媒体反而引起社会紧张情绪。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官员无法解决的物流配送问题可以由物流企业快速解决,封城措施和隔离措施可以由警察与居委会组织推行,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相当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大家要增强相互信任。只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平台,各类资源才能够有效配搭运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步不行就多走一步,办法总比困难多,总可以完成任务。管理计划秉持与时俱进原则,注重发挥精英专业人士的专长,这样可以避免外行领导人员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可控因素管理方面,例如,关于隔离治疗方案,居家隔离治疗还是集体集中治疗?如果选择前者,那么如何把病人安置在他自己家里治疗,把他的家人带到其他地方住?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如何把重症,中症,轻症病人区隔开治疗,尽力避免他们之间交叉感染?如何减少社区内部感染?如何减少人们在市场购物感染?如何减少居民楼内的封闭内循环感染?同时还要防止过度防疫造成人们情绪恐慌和环境污染。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通过管理程序进行管理的因素,每个项目都有改进空间,可以不断优化并产生更多经验,及时推广到整个疫情管理体系中。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大家一定看到民间发明的各色自我防护装,还有各种中药配方,在没有更好的装备和特效药时,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使用,至少这些表明了人们战胜疫情的愿望,这种愿望往往比特效药更能产生安抚社会情绪的作用。真正的特效药其实就是我们的免疫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 最近医学界发现刚恢复健康的新冠病者血液带有免疫作用,希望早日批量生产出疫苗来,特效药出现只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病毒一旦出现就不会完全消失,当年的萨斯病毒不是被人类消灭的,而是它自己消失的,或者说就是隐藏起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形成一个更好的防疫体系,随时随刻应对一切疫情发生情况。和当年管控萨斯时代相比,我们有了更好的网络资源,医疗资源,物流支援,复工条件已经成熟,甚至可以在金融和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民众更多保障。除了疫苗和特效药,我们更要汲取这次错过初期疫情管控时机的教训,建立一套敏锐的疫情反应系统,排除官僚主义的阻碍因素,排除个人主观意识的缺陷,排除机制之间的隔阂,井井有条地做到全国疫情观察与管控一体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