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农庄园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地震台网  ·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3.6级地震 ·  13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降雪、大风,气温下降5~8℃ ·  15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这12种首次违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乌鲁木齐,上榜前三! ·  3 天前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新疆,全国前五! ·  3 天前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新疆,全国前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农庄园

新农村建设为何需要“软硬兼施”?

三农庄园  · 公众号  ·  · 2019-02-05 22:58

正文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镇江市政协委员)

俗话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我真正意义上离开家乡,是在1992年去外省读研究生开始的,距今已经是27年。这几十年来我的确是一直在践行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家乡多么贫穷,回到这个熟悉的山村就有一种安全感,所以回乡就成了一直精神寄托!

几十年来,我亲历的家乡变化,其实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92年我外出读书时,恰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中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沿海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对于我们中部地区的农村来说,绝大多数村民改善自己生活的出路就是外出到沿海去打工,从此步入“打工经济”时代!记得那时每到大年初四之后,就会有各种大卡车,简单地支起帆布蓬,在车厢里铺上一些稻草,这种简单改装之后搭载着四五十人前往广东。那个年代人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必须要有一点冒险精神的,政府的政策似乎也是倾向于如何 “让农民走出去,把钱赚回来 ,对这种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私自改装车辆,改变营运范围的行为并不怎么关注。说实话,要像今天那样去规范人们的乘车行为,或许会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因为那个年代的火车、客运汽车的数量与速度,以及连接城乡的道路,都无法与今天的情况同日而语。那些私自改装的大卡车,以及村民为了改善生活而富有的冒险精神,成为支持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所需劳动力资源的重要补给线!从那时开始,我从外面回到家乡,慢慢看到村民的住房不断翻新,由土墙变成砖瓦房,由粗糙的外表变成瓷砖外立面的小洋楼。但是,村头那条通往崭新农家小院的道路,依然是那么的泥泞,乡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好像长时间被人们所遗忘,也被时间所遗忘!

家乡真正的改变是在最近几年。趁着回家过年,我细心地向弟弟询问了村庄各种设施的演进情况。弟弟告诉我,自从2008年村里那条与省道相连的乡村公路铺上水泥路面之后,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提升了速度:2012年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2014年村民用上了比较稳定的自来水,同时接通了互联网,2016年开始在家家户户免费设置了垃圾桶,集中处理生活垃圾,也在这一年,村里修通了连接家家户户的水泥路。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在村里搞田园规划,使原本高高低低,零零碎碎的农田,变得平整大块,可以进行机械化操作,由此也在农田中间修建了宽敞机耕道路,以及主干的水泥水沟水渠。2017年村里获得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起了村民活动广场,农村人开始在家门口玩起了许多健身运动,今年回来过年,发现乡村公路边多了太阳能路灯,据说过完年还要建村卫生院。

(来自非洲加纳我的留学博士生毕业后到我家乡工作,来到村里玩的兴致很高

家乡山村的这些变化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政府 农村发展的战略转变, 从以前如何把人送出去赚回钱,到如今如何把农村建设好让农民能够留在村里致富。 从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到2008年 有了那条乡村水泥路,国家政策出台后两年左右的时间惠及到我的家乡。 2012年十八大之后,农村建设开始提速,因此 才有 最近几年我的家乡上述日新月异的变化。伴随家乡基础设施变化的是,一些年轻人开始陆陆续续回来,弟弟有个统计,我家所在的村屯大约160人左右,目前有过打工经历而返乡不再外出的有10多人。今天是大年初一,在村里相互拜年的人群中,明显增加了许多年轻人的身影,未来一两年打算在村里建房子回乡居住的外出打工人员也不断增多。村子里种田,现在大多使用农业新技术,因此即便回到村里,单一种田的农户已经很少,而是搞起了家庭经营。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这是以往农村产业发展的桎梏,如今由于互联网的连接,使市场边界得到拓展,给农村产业分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在乡村开始出现各种纵向与横向的分工,交易的频繁使人们有能力在村里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是我能够在村头的腐竹厂边看到“进厂务工在家乡,赚钱顾家两不误”的主要前提。

我惊喜于家乡的变化,但也会寻找一些美中不足。回来几天,我有时间就去田间地头走走,去附近的山上看看,的确发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经过田园化整治的农田里,存在许多丢弃的农药,肥料、塑料等农资包装物;退耕还林的林地里,留下 乱砍乱伐后的杂乱树枝;村庄道路两旁,杂草丛中的白色污染到处都是;偶尔一两家农户的小规模养殖场附近,原本清澈的水库池塘也多了一些污水臭气,等等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多数属于乡村居民的行为习惯所致。因为这些农药瓶、塑料垃圾、工业用品的包装物等等,只要村民们多留一点心,养成一个习惯,在能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条件下,集中处理这些废弃物并非难事。我在想,为什么硬件设施不断进步,生活不断富有的今天,村民们良好行为规范却没有得到同步养成呢?

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村民们丢弃废弃物的习惯大概也属于自己难移的“秉性”。 长期以来乡土农村与大自然亲近,从土里来到土里去,养成了农民没有收集废弃物的习惯,但在过去不会有任何负面作用,是因为在封闭的农村社会里,几乎不存在不能被大地降解吸纳的废弃物,因此能够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落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如今不一样的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物进入农村,这些废弃物就不再是当年的“落英”了,而是来自外界的且不太容易被大地降解吸收的废弃物。 这样就有了一个矛盾:村民的习惯改变之难与废弃物降解之难的两难冲突! 如何化解这个两难冲突呢?总得有一方要作出改进才行。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要解决降解难题尚需时日,而且即便能够降解,随地丢弃废弃物也会有碍观瞻。因此,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是最佳选择。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说法, 习惯属于非正式制度,改变人的习惯属于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是有成本的。 制度变迁可以是诱致性的,也可以是强制性的,如果制度变迁给人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成本,就能够诱致人们设法改变自己的习惯,相反,如果制度变迁带来的利益少于其成本,人们的习惯改变就会比较困难。如今的村民能够很习惯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去种田,利用互联网技术去拓展市场,关键是因为政府支付了使用这些技术所需的成本,比如连接村里的互联网,田园规划整治所需的费用都是政府提供的,村民无需支付这些费用,而利用这些基础设施能够给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耕作习惯很快就改变了。但是,政府尽管给村庄提供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村民能够合乎规则地处理家里的生活垃圾,却不能将田间路旁的垃圾集中起来处理, 主要是因为生活垃圾直接影响到村民私人生活时时可以触及的地方,对于公共场所的垃圾,村民就有“搭便车”的倾向,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公共地悲剧”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地震台网  ·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3.6级地震
13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降雪、大风,气温下降5~8℃
15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乌鲁木齐,上榜前三!
3 天前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新疆,全国前五!
3 天前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新疆,全国前五!
3 天前
香港凤凰周刊  ·  冷到极致是美景
7 年前
老高电商圈子  ·  微信重磅炸弹!刚刚,马化腾突然宣布!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