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武汉小升初指导,给各位家长分享最给力的小升初备考经验,小升初考试资料,小升初择校宝典,让您及时掌握武汉小升初最新动态。 |
推荐阅读:
官宣:限时免费福利|2019年武汉小升初指导手册送 送 送!
本应于2018年秋季在全国大面积启动的新高考改革“哑火”了。
安徽省已确定今年暂不实施,河南某论坛也出现官方(洛阳市教育局)回复:关于新高考,上级政策暂未明确。
教育界有声音称,今年计划推行新高考的省份中,近一半会放缓改革的推进。
至于 湖北 省,2018级新高一学生即已进入改革,后面将不再划分文理科,相关部门上个月发布《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对后面学校的选科做了相关指导。
而四川某高中校长透露,接到上面通知,四川新高考改革确定推迟,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暂未明确。
一
新高考改革怎么了?
对于新高考改革的延迟,相关专家认为是“ 务实之举、理性选择 ”。
《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高考专家田志友则直言: 目前采用的“3+3模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根据目前已经实施改革的省份来看,“3+3”模式受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的课打死也不选
有的课一窝蜂都选
打死也不选的,首先是物理。
物理遇冷始料未及
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制比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数。同样的规则赋分,考生在不同学科排名相同,成绩则相同。
物理难度本身较大,大家普遍认为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等级赋分制规则下,相较在物理组与学霸们赛跑而言,在其他“赛道”上与普通学生赛跑显然更容易能拿到高分。因此,选考物理的人越来越少。
中国新闻周刊曾就此采访了首批试点的浙江高中。以
杭州一所普通高中
为例,高考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学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后,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
到了2017年新高三学生中,报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到了33%,新高二更少,仅6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0%。
这种趋势在县级中学继续放大。
嘉兴市嘉善县某高中,2017年高三生中,在第一次选考成绩公布后,选考物理的人由130人减少为70人; 高二生报考物理的就只剩下了5人。 “我们学校物理成绩最好的学生,在全省只能排到8000到1万名,根本没有竞争优势,从学生到学校,当然都希望回避物理考试的竞争风险。”该校副校长说。
更可叹的是,由于该校选考物理只有5人,只需一名物理老师上课,其他物理老师只得转岗。
于是,
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出现了
,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人数低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大于保障基数时,则以实际参考人数为准。
最先建立保障机制的就是物理,浙江这一保障基数为6.5万。
简单来说,即:
(1)如果有7万人(大于6.5万)选考物理,那么会有700个(7万的百分之一)满分。
(2)如果有6.5万人(等于6.5万)选物理,那么会产生650个(6.5万的百分之一)100分。
(3)而如果只有1千人(极端情况,小于6.5万人)选物理,那么还是会有650人(以6.5万人为基数计算,自高往低赋分)拿一百分。
它的潜台词就是: 选考物理,在赋分上不再吃亏。
下岗的是物理老师,忙死的是地理、政治老师
但这仅仅解决了物理遇冷难题。
选考科目的设置本意是给学生们更多选择权,选择的标准是“自己喜欢”。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目标从来都是考出更高的分数、考上最好的大学。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很难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校大概也不允许学生选。
先来看学生: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华曾走访浦东各中学,发现 大多数学生确是按 学科的难易程度 来选课 。文科相对简单,选择的同学多一些(选政治的偏少);理科中生物较简单,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而较难的物理、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多一些。很多中学教师戏称,十年后,中国无物理化学大师。
浙江嘉兴市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选考 地理的比例最高 ,达56.65%, 第二高为政治 ,50.51%,因为这两科都比较容易考。 报考物理的比例仅为倒数第二 ,37.22%。从高考总成绩来看,报考物理比例最低的一所学校,由于采取了“文多理少”的选考策略,98%以上的毕业生都被第一批次录取。(中国新闻周刊)
这样的经验势必会影响后续高中生的选择,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越来越大,不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则越来越少。
再看学校:
目前来看,或出于客观资源限制(教师资源)、或出于主观战略目标(学校高考成绩更好看)考虑,学校的普遍做法是, 选择本校师资力量最强的某个科目,或者最容易获得高赋分的科目,将全部资源投入,集中强化训练,以获得高分。
集中力量办“大事” ,长此以往,中学很有可能逐步演化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如此田忌赛马式的选考策略,实际上是遭遇了功利文化的算计。
2
20种选课组合,
老师不够用、教室不够用,
选课制无奈变成“套餐制”
“6选3”模式派生了多达20种选课组合,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中,还能在教师资源和硬件上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但这样的高中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的普通高中来说,教师、场地都是问题。
更有老师直言:走班制不适合基层中学和中学生。
教师不够用
为保障35中选课模式(浙江为“7选3”,多了一门技术课),重点高中杭州二中为高中每年级平均配备了约60名教师。但在多数普通中学,学校哪有那么多教师?有的乡镇和农村高中,一个年级也就200多名学生,能用多少教师?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结构的不平衡。地理、历史选的多,就需要补足大量的教师;物理、化学选的少,有的教师无课可上。同时,每一届学生选课不同,可能会出现有些科目的选课人数突然大增、另一些则突然大减,学校显然也无法动态应对这些变化。
教室不够用
选课走班带来的另一个难题是教室不足。很多学校就算把办公室、图书馆等所有能用的空间都算上也无法满足需求。杭州二中原校长叶翠微介绍,实行新高考之后,学校的场地设施需要整体增加20%-30%。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清华测算, 不论各高中每年实际选考某科目的学生规模大小,上海与浙江两地的高中,都需要行政班数量1.5倍的教室,以及6至7个科目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才能保证教学安排。 (中国新闻周刊)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情况下,学校普遍的对应之策是,根据学校的师资、场地推出5-6个组合,再由学生进行选择。还有学校采取折中的办法,先按选课人数最多的两个科目设置班级,剩下一个科目实行走班制。据悉,目前武汉的部分高中也开始采用推出组合供选择的“套餐制”, 武汉外校刚刚公布的《2018年新高考选科分班意向书》中,该校列出了7种选科“套餐”。武汉十一中的选科“套餐”则有9种,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历史”“化学+生物+政治”等。武汉二十三中的选科“套餐”为7种,华科附中的选科“套餐”为8种。
选课制变为了“套餐制”,选课改革价值大打折扣。
3
学生不会选
“分数决定一切”在我国根深蒂固,学生、学校的一贯思维就是考高分,至于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统统都要等到考上大学以后再说。而且 学生也习惯了被学校规划、被学校管理 ,因此,学生普遍不知道也不关注自己的个性、兴趣培养以及人生规划。现在放开了,她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选!甚至有学生希望学校能直接给出选考意见。
在学校方面,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如选课、综合素质评价、平行志愿或专业组志愿的填报,以及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都需要学校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并在师资、课程、实践等方面予以保证,而这些, 很多学校,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中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考试时间安排、综合素质评价等也频频遭受质疑。
4
学生:
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得快要吐血
新高考改革后,各科考试不再集中,本意是分散学生压力,实际上,却使学生在“刷题——考试——刷题——考试”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这在浙江尤为明显。
浙江的选考允许参加两次,相当于3门选考科目考两次、英语考两次、语文数学统最后一考,另外还有全部高中课程(13门)的学业水平测试。算一算,浙江考生高中三年要参加23次大考!
每门选考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一考定终身”是不再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为追求高分,学生普遍会选择考2次,这就导致学生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考试的路上,频繁冲刺。
在选考机会只有一次的上海,很多学校则会选择在某一学期集中攻克某一学科的选课,其余时间便是主攻语数外。上海闵行区某重点中学就曾发布行政命令,全体学生高二阶段必须选择生物、地理等级考试,到了高三只选一门课,更多时间则留给语数外。
听说还有学校走向极端,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高一转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高三转学语文数学。原因很简单,一些暂时不考的科目,老师上了也没人听,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有学生抱怨,原来的 一次冲刺变成了反复冲刺 。为了赶进度,寒暑假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日夜狂奔!还有铺天盖地的模拟考、周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的日月无光、考得学生快要吐血!
5
综合素质评价饱受争议
新高考改革后普遍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参考”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学校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
网友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由家庭能力差异、学校能力差异导致的学生表现差异。 民间有句话说:拼爹是拼钱、拼娘拼精力。试问,有多少孩子够的上拼爹?又有多少妈妈能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陪护之中?
市场上的兴趣班、特长班动辄以万元起步,表现为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素质教育不仅需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还要有妈妈的全心陪护。但偏远地区,甚至普通地区,先不说家庭能不能负担得起,就连合格、品质好的培训班怕是都难找。
学校差异更不必说,好的学校不仅师资、硬件配备好,还有种类丰富的选修课、兴趣班(有重点高中选修课多达300多门,组建近百个校园社团),各种级别的竞赛比赛机会也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多(当然学费也要贵得多)。
这让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学生拿什么去跟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争?难道靠天赋?
从这方面来说,这样的做法不仅未能提高公平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另一个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记录,自主权全掌握在高中学校手中。综合素质评价本就没有硬性标准,评价高低弹性之大让不少人产生“黑幕”疑虑。 如何保证学校评价的客观公正、是否有配套的严密的监管措施更是亟待解决。
二
新高考无药可解?
《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高考专家田志友
认为,
“3+3”模式应改为“3+1+2”或“3+2+1”模式。
“3+1+2”模式 ,三门必考科目语、数、外,各科满分150分;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必选一门,满分100分;还有2门在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以及选剩下的物理(或历史)5门科目中选择,各科满分100分。它与“3+3”模式的区别就是,增加了一门必选课,即历史或物理。
“3+2+1”模式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各科满分150分;“2”,指“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两个小组合,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小组合,每门科目100分;“1”,指在生物、地理和选择小组合以外的两门或“历史政治”或“物理化学”,共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一门,计100分。
田志友认为,这两种模式都比“3+3”模式更接地气,既解决了物理遇冷这类选课偏向问题,有限的选择也照顾了师资以及教室等硬件设施供应不足的普通中学。
对此,你怎么看?
想第一时间获取 最新小升初升学资讯 、 学习资料下载 ?
按照下图操作只需简单四步即可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2019小升初家长进群
加群须知:
1、请家长们在加群的时候 备注孩子的学校、年级和姓名等信息 ,切勿重复加多个群,片区群最多只能加两个群,资源都是共享的哦!
2、需要进小升初 微信片区群 的家长加莹莹微信 Mimu599 ,备注要加的片区群, 例如“ 江汉 ”, 邀请你进群哦。
◆ ◆ ◆ ◆ ◆
在“ 江城小升初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以下关键字解锁更多内容:
回复“ 知识要点 ”即可获取 人教版数学、鄂教版语文、外研社英语五六年级上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
回复“ 课堂作业 ”即可获取3-7年级课堂作业上下册答案
|
DeepTech深科技 · “石墨烯之父”领衔突破海水淡化技术,或将极大缓解全球淡水资源短缺 8 年前 |
|
高考数学左老师 · 2015浙江文科数学第14题 8 年前 |
|
冲蒌老伍 · 台山仔喊磨刀割喼仔,笑到仆街 7 年前 |
|
物种日历 · 兔狲不发威,你当它是橘猫? 7 年前 |
|
今日日本 · 日本这位6岁妹纸刚出生就遭遇大地震,如今却成为了ins红人儿,资生堂都找她拍广告!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