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有一天,
三联和财新
,两家新闻媒体的名字会紧紧连在一起,并让许多人高呼要为我们“充钱”。
十几年间,传统媒体经受着自媒体和UGC内容的冲击,适应着舆论环境和阅读媒介的改变。眼见深度报道的生产越来越少,无数优秀的同行黯然离场,有的去互联网公司做了内容负责人,有的转行做了编剧,有的干脆回了老家。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根网线、一个鼠标拼贴出的内容开始大行其道。
不少读者已经悲观地“认命”:没人会愿意再不远千里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新闻现场去采访、发回报道了。
直到武汉的冠状肺炎疫情爆发,我们和财新等13家新闻媒体的记者第一时间前往疫区。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赴汉的三周内,我们的记者陆续发布了五十多篇报道。
不但关注事件本身,也关注事件背后的普通个体,从疫情成因到一线动态,从科学真相到真实故事,从一只口罩到一车蔬菜……
在自媒体“青年门派”广为传播的一篇疫情报道盘点中,三联的系列报道被认为:
“以还原度高见长,细节丰富,内容具体,让读者如临其境,了解疫情一线具体、鲜活的情况。
”
如人们所见,传统媒体被“放养”了这么久。有的平台因通稿横行、人才断层严重,多为人诟病,如何经得起这次突发大考,再肩负社会公器的责任?
所以,
“说真话不仅是一种操守,更是一种能力”。
为支撑一个专业新闻机构运转,保留下团队的火种,三联和财新都曾选择走很险很险的路。
一个为对抗文化快餐,毅然把原来十多页的封面专题容量扩大至几十页,让一本杂志达到了畅销书的容量;
一个全面树起了付费墙。
事实上,无论做“超载专题”还是新闻付费,都必须持续产出比别家质量更高的报道来,这也是在倒逼同事们拿出更专业的本领。很长一段时间里,质疑和不满声不断。
也正是得益于这样长久的磨砺,今年
年初新冠肺炎报道的硬仗,我们才充当了最前锋:
不仅最先发声——
在《现场| 武汉新型肺炎:
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首次曝光新型肺炎患者的就诊过程。
《武汉肺炎重症患者:
一床难求》一文,首次讲述了确认感染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无法被收治的困局……
同时,还
最先预判病毒将大爆发、提醒公众防范。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
大爆发期或将到来》一文,从多个角度总结了疫情中犯过的错误,并判断疫情要延续要5月。
因此,获得了读者
“很良心”、“听到了‘远方的声音’”,专业前辈“是最后一抹夕阳,最后的光荣
”
的盛赞。
大概看到这个信息,老读者和最近紧跟两家疫情专题报道的新读者,都要欢呼了。
至少笔者写到这,已经难掩欣喜。
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出的情谊,以及“做时代发展进程的忠实记录者”、“独立、客观、可靠、深入”的从业共识,让我们必须走在一起。
通过联合做这个会员,实实在在地为钟爱三联和财新文章、节目的读者们减负。
虽然你们很可爱,一直在到处倡议,要为三联和财新“充钱”,但真的不必充那么多——如果分头买两家的年会员,一个388元一个598元,支出小一千块钱了!
今天官宣联合之后,两张年服务会员卡,能帮大家省488元~
善待和以最好的内容滋养读者,是我们和财新的另一个共识。
正如《财新》总编辑王烁所说:
“我们负责质量,相信社会会负责购买质量。
这个最单纯,也最符合我们的能力。
做自己最喜欢做也最擅长做的就好。
事情变简单了。
”
中读
作为三联的官方APP,不仅为会员免费提供听周刊、听外刊、听荐好书等内容,开放二十多家期刊杂志、出版社的版权长文,还供应由李零、陈嘉映、邓小南、戴锦华等国内权威学者现身讲解、专业编辑团队打磨的音频节目。
形式包含大师精品课、名家小课、大咖说等,涉及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古典音乐、心理教育诸多兴趣领域,总时长达50000分钟。
节目常常被老会员“盖章”高雅、风趣,还频频入选第三方评分机构TOP榜单。
从民国史、考古遗址、唐史、宋史、心理学,到文学巨匠、世界经济、父母课、全球思想家、中国先哲……
超100位国内顶级学者参与录制,
为你绘制全领域的完整知识图谱
。
可以听的《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导读、封面大咖说、纸刊播讲、原声采访……全年52期,开车、通勤、跑步……
不仅是2020一整年的内容,2018年1月至今的各期,都可以免畅听
。
随时随地无限听,让优质阅读更自由
。
三联精选名家达人,每次60~90分钟,扩充你的知识密度,帮你的兴趣打开一扇门,
视野丰富才有格局。
已累计100位行业名家受邀分享,为你解锁120+小众兴趣。
每周2~3期!听三联封面人物、明星大咖、知识领袖现身说法……追热点,更探寻其背后本质,
把握时代脉搏,拒绝成为被热搜牵着走的奴隶。
读书,就读精华中的精华。由三联资深主笔、记者、出版社大牛组成的选书团队,眼光够好、视野够大。每周1份主题书单,由资深编辑总结书中精华,专业主播讲述,
每天10分钟,解锁一个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