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新闻  ·  王健林、王思聪突传消息! ·  9 小时前  
江苏新闻  ·  王健林、王思聪突传消息! ·  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东方家庭教育

“爱孩子”的最低成本,是父母做好这三件事

新东方家庭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2-07 07:00

正文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 satiryuer)


一个小女孩流着眼泪“控诉”父母:

你们给我用最 好的,吃最好的;请最好的老师给我上钢琴课,给我报最好的辅导班;在家什么也不让我操心。


可是我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我感觉不到你们在爱我。

这段话触动了很多父母。

每个父母都在向孩子表达“爱”,但却始终无法与孩子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因为父母总是把孩子的情商、智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我应该好好爱孩子”,只是披了一层“爱的外衣”在满足自己。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教育一定要“渗入爱”,才会给孩子充盈的内心和有温度的成长,它就像是生命的火焰,能照亮孩子的人生。

真正的爱并不在于父母说的话,而是父母做的事。

尤其是父母做的这三件事,既是给孩子力量,又是给孩子最低成本的爱。

看着孩子的眼睛交流

让他感觉被在乎

黑幼龙先生曾经和女儿进行了一次“心谈”式的沟通。

他当时问女儿:“你从小到大,最有挫败感的事情是什么?”

女儿的话让他震惊:“我和你讲话最有挫败感。”

他问女儿:“为什么?”

女儿告诉他:“因为我和你说话的时候,每一次你的眼睛都没有看向我。”

至此黑幼龙意识到,当我们与孩子交流时,手上在看报纸、做家务、看电视,正在给孩子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

我说的话父母都懒得听,也许我在爸妈心中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与孩子的交流如果缺少眼睛的注视,看在孩子眼里就是忽视。

这种忽视有时候比否定更可怕,它会让孩子失去父母的关注,同时内心始终有种“父母不在乎我”的自卑感。

鲁迅说过:

“唯沉默是最高的鄙视,最高的鄙视是无言,并且连眼珠都不转过去。”

每个孩子都会从父母身上找存在感,证明有人在爱着他。

倘若父母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连眼睛都不看着他,让孩子找不到存在感,就无法感受到父母传递的亲情和关怀。

最能“俘获”孩子内心的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

父母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会在不经意间向孩子传递温柔和关爱,会让孩子的信任感更强烈。

著名教育学家内藤寿七郎先生曾接触过一个病人。

一个男孩能一口气喝掉一升的牛奶,因为牛奶过度而患上了牛奶廯。

他蹲在男孩面前问:“你喜欢喝牛奶吗?”

男孩点点头。

接着,他又柔声问:“如果不让你喝牛奶,你能忍得住吗?”

男孩倔强地不肯低头。

内藤先生又看着男孩的眼睛说:“你可以不喝牛奶,是吗?”

本来很抗拒的男孩,在内藤先生的目光下,最终点了点头。

后来男孩不再喝牛奶,病状也慢慢好了。

一年半以后,妈妈又试图让他喝牛奶。

男孩说:“大夫说我能喝,那我才能喝。”

男孩之所以那么听内藤先生的话,是因为他在和男孩交流时,始终看着他的眼睛,内心的诚恳和注视会让孩子流露出最真实的一面,那就是“我相信你”。

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爱孩子的同时又征服了他。

就如内藤先生所说:

你想教育好孩子,先看看你给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孩子需要的爱是带着目光的注视,让孩子感觉父母在乎他,它给孩子传递的爱胜过一切语言。

因此,父母学会用眼睛发现孩子。

支持孩子“说出感受”

维护孩子的自主感

知乎上有一个女孩说: 别人眼里的我很乖,但是我只是不敢发脾气而已。

在家里,妈妈不允许她表现出半点不愉快,否则妈妈就冲她发脾气。

有一次去乡下。

她和几个伙伴去池塘里面抓鱼,不小心摔倒了,弄得一身的泥。

当时她哭着找妈妈,得到的只是责骂:

“别人都没事,怎么就你笨得和熊一样,再哭直接把你丢进去。”

当时,她只敢把哭声收到哽咽。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敢在妈妈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就算是和别人有了矛盾,也只敢憋在心里。

直到有一次父母因为她的事吵架,妈妈把脾气发泄到她的身上: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开这个家了。”

那一刻,她非常愤怒,突然对妈妈吼了起来:

“我不用你为了我,请你们不要扯上我。”

她说:在吼完那一刻,她的心情特别舒畅。

女孩的故事让人心疼。

很多父母陷入的一个教育误区: 用“我爱你”的方式来爱孩子,总是用满足自己的情绪需要来压抑孩子。

但是被压制的情绪并不会自己消化,反而会像膨胀的气球,越积越多负面的能量,直到最后爆裂。

西格尔博士创造了一套大脑理论。

他指出:大脑像一栋两层楼的房子:

一楼 负责本能类的基本功能,包含呼吸、眨眼、躲避、愤怒、恐惧。

二楼 负责思考、道德、想象等功能。

当一楼的“负面情绪”出现时,相当于大脑的空间出现垃圾,哭闹是一种清扫方法,而阻止孩子表达,就会让情绪越积越多,当负面情绪阻塞了大脑,就无法运行大脑更深一层次的东西。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越是被压抑,越无法表达。

因为父母切断了孩子表达感受的能力,让孩子失去了自我。

每个孩子都具有一种天生的本能,就是想要执着于实现全部的愿望:感受想要说出来,情绪想要释放出来。

这种愿望一旦被允许,就能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父母要有一种意识,就是“孩子的感觉很重要”。

给孩子一种“重要感”,让他觉得有人关注自己,有人值得依赖。

一旦孩子有了这一层情感,就有了爱和归属感,对待生活就有了不一样的爱意。

王源在《星闻揭秘》中说道:

“每次遇到事或是心里很闹腾时就会想我妈。”

然后他就会打电话给妈妈“诉苦”,妈妈就会说:

“你啥也不用管,大不了我们不做这一行了,咱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你别受委屈。”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去阻止孩子的感受,要给予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勇气。

让他知道,就算是逆境中,父母依然爱他、支持他。

接受孩子的“瑕疵”

关注站在眼前的孩子

看到过一则新闻。

男孩小业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三好学生、奥数冠军,如今却整天蜗居在家,只会傻笑。

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的严苛教育。

为了让小业保持“优秀”的形象,父母每天给他安排很多课外任务,初一就逼他学初二的内容。

在巨大的压力下,小业的心理发生了改变。

他说:

“坐在教室里,我当时想的是,我坐在很高的地方,下面是很高的悬崖,心里有假想敌一样的东西。”

然而,这些变化父母都看不见,还因为成绩下降而批评他。

后来,小业行为出现了问题:一个动作要重复两三遍才安心,走路时不停地回头。


而父亲一直沉溺在儿子优秀的假象里,对他的这些反常并不上心,还责怪儿子太娇弱。

一个孩子如果被要求得太严苛,等于被推入深渊。

周国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