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首届药明康德健康产业论坛于上海静安瑞吉酒店举办。超过90位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的全球意见领袖共同把脉产业挑战,分享专业智识与经验。作为药明康德长期的资本市场合作伙伴,论坛现场华兴资本举办专场Workshop,邀请全球医疗与生命科技领域著名企业CEO、资深行业投资人和监管机构专家,共同探讨2019年医疗健康产业资本市场紧迫而最受关注的命题。
在深入的主题分享之外,圆桌论坛围绕“资本寒冬”下的生存之道、全球生物科技企业的资本市场选择、香港与美国IPO案例的经验之谈等展开。
对于资本寒冬下的生存之道,历经多轮经济周期试炼的
AnsunBioPharma首席执行官唐南珊
给出了几点建议。她认为:经营公司最重要的是生存,而寒冬中最关键的则是现金流管理 (Cash Management) ,需要对各种情境计划应对之策;同时也要与董事会及员工同事做好充分的内部沟通和预期管理,让大家保持信心。
唐南珊
提醒创业者:在市场低迷时,除非有足够资源推进产品管线到下一个阶段,否则过多的研发管线对公司来说可能不是资产而成为了负债;而且在寒冬之下公司发展并非只靠一己之力,不妨充分利用合作与兼并收购等工具。
刚刚在2019年1月2日经历两家合并的
Transcenta Holding执行董事长赵奕宁
就表示,
两家公司携手走到一起优势互补
,实现了既拥有自己的抗体平台驱动创新药源源不断地研发,也能通过优质的外包服务为公司吸引合作伙伴和提供现金流。
对于热点与风口的讨论,
岸迈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辰冰
的经验是:与其追热点,企业更应当考虑自己独特的优势,力争在细分领域做成头部,不管资本环境如何,都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在经济下行周期顺利完成融资的
益方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耀林
分享了经验:打铁还需自身硬,自主研发能力和有竞争力的产品管线才是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重要条件;在完成融资的同时,积极对外合作不可或缺,在补充现金流的同时也是向市场证明公司实力的良好契机。
在资本市场的下行压力下,投资人的审美和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招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周可祥
从投资人的角度列举持谨慎态度的项目类型:一是中国医院用药结构根本改变过程中,现在盈利,但可能被创新企业超越的传统公司;二是纯粹概念、商业模式创新的项目,投资人更看重技术门槛;三是虽然技术优秀,但目前不太符合中国支付体系等方面国情的项目。
2018年港交所对尚未产生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胸怀,随着市场的跌宕起伏,相关议题热度不减。
香港联交所高级副总裁韩颖姣
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韩颖姣
认为:港交所对生物科技行业的看好和支持是不变的,交易所是市场的推动者,希望通过规则设计吸引最优秀的公司,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市场体系。
对于资本市场,
康宁杰瑞首席财务官帅琪
有自己的洞察:公司需要敬畏市场,资本市场之旅不是百米冲刺,发行时过高的定价可能会在挂牌后遭遇下跌,打击投资人的信心,而信心的重建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在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时候,公司更要做好自己的基本面,把资源用到刀刃上。
天境生物首席财务官朱杰伦
则表示也很关注科创板对红筹的支持力度:比如科创板征求意见稿中,已在其他市场上市的红筹架构公司在境内发行股份需达到2000亿元市值,没有在其他市场上市的红筹架构公司也需达到200亿元市值,这对大部分生物科技公司不现实。在正式文件直接将后者的市值要求降低到100亿元,说明监管机构有诚意吸引更多红筹架构的生物科技公司回到国内市场。
华兴资本很早即看好医疗与生命科技领域,并于2015年专门成立医疗与生命科技团队,专注领域从移动互联网医疗、专科医院,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药及生物技术、诊断及基因检测,始终紧扣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医疗与生命科技领域最前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