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致胜”的综艺市场中,挖掘明星效应的操作模式俨然已经成为常态,《了不起的孩子》则像是一股清流,不走以流量爱豆为主角的捷径,而是把视线聚焦在一群了不起的孩子身上,由他们“开挂式”的童年引申到对当今时代教育的思考。
关注孩子,放眼未来,《了不起的孩子》凭借童趣、独特又有责任意识的画风,成功吸引四海八荒看客的注意,成为观众撸综的新选择。第二季第三期正片一上线,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祭出了一枚热搜,#5岁打卡30个国家#的话题热度高居不下,引发了巨大的讨论。
而这个话题的主角,是“行者萌少”刘俊浩,只有5岁的他,已经跟随着母亲的脚步走过了30多个国家。他在青海湖骑牦牛,去最北边的漠河打雪仗,成为尼泊尔布恩山最小的徒步者,在恒河沐浴游泳,去马来西亚喂动物。小小的年纪,不期而遇了太多这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这位了不起的孩子让人印象深刻,而网络上却冒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哪是了不起的孩子?而是了不起的家长吧!”“二少的经历充分阐释了投胎是门技术活!”有的网友认为,在30个国家之间穿梭,需要的旅行费和生活费一定不是一笔小数目,刘俊浩的父母能够负担这项开支,意味着刘俊浩出身贵门,是个小小的“富二代”,他的经历必须要建立在富足的物质基础上。
讲真,这个时代的财富分布的确呈现幂律形式,这与Zipf法则一样。说白了,就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贫富差距带来的,还有教育水平的不均。可是话说回来,寒门与贵门之间的教育差别,真的只有金钱吗?
在我看来,并不见得。
中国有句老话:“寒门难出贵子,三代才出贵族。”这句话并不是说物质资本需要积累三代才能有所改观,“贵”指代的并不是金钱,而是精神富足程度。人们内心的匮乏感,需要经过三代以上才会得到抑制。
英国有一个纪录片,导演选择了英国14个阶级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从7岁开始,每7年进行一次拍摄记录,一直记录到56岁,导演发现贵族依然是贵族,寒门依旧是寒门。几十年是一个具有无限机会的时间跨度,万事皆有可能,但是精神上的富足与否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不提阶级,只谈感受,比如把两个不同环境长大的人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两个人之间不只是谁的衬衫5位数,谁的手表6位数的差别,谈吐、见识、气质、自信程度,才是塑造不同的原因。在教育学中,所谓的“富养”和“穷养”之间并不只是生活条件的差别,眼界的开阔与否,心灵的引导与否,才是最为重要的分野。
班杜拉的儿童学理论提出,“观察学习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着最直接的塑造作用。”比如刘俊浩,他在各个国家旅行的过程中,用眼睛和耳朵去感受了天地,见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开阔了眼界,开阔了心胸。
而他在不同文化的亲身体验中学会了认同,懂得了包容。在印度民宿上画国旗的那一幕震撼了我,走过世界各地,他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会越强。
在印度沙漠,他独立地煮汤,旅途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让他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强大,这就是最自由,最自然的长大。
这份经历带来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比他获得高档玩具、奢侈电子产品还要强烈。同样是构建在金钱的基础上,意义是绝对不同的,所以不要把金钱作为教育的全部,贵的不见得就是好的,但是经历绝对是最为宝贵的。
生活中的有些家长,奉行“苦难教育”,由于担心孩子过的日子太好而不能健康成长,所以害怕让孩子满足,这其中包括爱、经历和陪伴。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父母如果过多剥夺孩子感受、经历、愉悦的资格,会让他变得不自信,以至于长大后对此不能释怀。“童年未完成心理之魔咒”讲的就是这一点,小时候缺少某一样东西,孩子终其一生都会为之偏执。
在孩子对这个世界好奇的时候,父母不要切断他们的希冀,让他们多经历,多感受,不是一件坏事。当然,如同刘俊浩母亲那般辞掉工作,花费不少的钱周游30个国家的案例,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家庭,每个家庭可以在自己家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王尔德曾经说过:“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多一点感受和经历,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他们或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孩子愉快的事物时,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每一个了不起的孩子背后,都应该有一对了不起的父母进行科学、耐心的引导,从现在开始,别再让孩子停留在原地玩手机玩游戏,带着他们适时地出去看一看,会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精神财富。
毕竟如果孩子不走出家门,他会以为身边的景色就是世界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