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年轻人对读研价值的看法发生变化,选择放弃保研,进入职场积累实践经验的故事。文中通过陈馨、郑紫泽、陆天奇等人物的经历,反映了年轻人对学历和就业之间的取舍,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对个体选择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考研人数下降,年轻人对读研价值的看法发生变化
随着考研报名人数出现自2015年来的首次下降,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读研的价值。他们开始考虑通过早期进入职场来积累实践经验,以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关键观点2: 就业形势影响个体选择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一些年轻人开始放弃保研,选择就业。他们通过收集职场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做出决策。
关键观点3: 学历通胀引发思考
随着研究生扩招,学历的“通胀”现象引发思考。年轻人在权衡学历和实践经验的价值后,开始尝试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获取未来更好的工作机会。
关键观点4: 个体经历反映趋势
陈馨、郑紫泽、陆天奇等人的经历反映了这一趋势。他们在面临选择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了不同的决策,最终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正文
读研曾是年轻人深信的上岸通道之一。
2024年,连年大涨的考研人数首次下降,有消息称,新一年的报名考研人数将跌破400万人大关。
眼下,一些获得保研资格的大学应届生决定放弃得之不易的保研名额。
年轻人对于读研的价值判断发生变化,靠提升学历兑换好工作的路径开始断裂。
看着时间一点点走过截止提交材料的期限,郑紫泽放弃了提交资料。“我那个时候就觉得浑身僵硬。直到过了那个点,我才能松一口气,然后发现自己满手都是汗。”她说。
本科阶段,郑紫泽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决定停止冲刺之后,她回过神发现,在此之前的数年,她没有想象过未来“保研”之外的选项。
面临选择的2023年夏天,她突然急切地想要摆脱“好学生”这个标签,认定这是一种束缚。对她来说,放弃保研,即是对这个身份的一种反叛。
“人人都说沿着轨道前进会通向坦途,但我当时真的很想看看轨道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要不要签署弃保承诺书?”9月初,陈馨看到自己在本校预推免名单上时,这个想法冒了出来。
2024年7月,陈馨参加了保研目标院校的夏令营,为争夺优营资格、获得保研名额做准备。8月,她如愿拿到了优营资格,只要不主动放弃保研,她将于9月份获得目标院校的保研名额。
8月初,陈馨和自己的准研究生导师第一次寒暄后,问了导师一个问题:“老师,我研究生毕业以后真的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那是当然——导师回答。
听导师这么说,陈馨半开玩笑地问:“那如果我找不到工作的话,您可以给我介绍工作吗?”
陈馨说,她能感觉到,导师回答这题的答案变得模棱两可。
大学毕业的下一步,选择读研还是就业。这是陈馨在这个夏天必须直面的选择。
升学固然会增长她的学识、增加履历含金量,但是站在陈馨的角度,她不得不和同龄人一样去思索未来就业的问题。三年后硕士学历就业形势,是否一定比今年本科学历就业形势更好?
“就像人在怀孕之后就更容易注意到大街上的孕妇一样”
,陈馨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关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好像一夜之间忽然涌入她的社交平台。
“大学生如何认清当下就业环境”“三年后的就业形势会回暖吗”“三年后的秋招难度会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的帖子,陈馨看得越多,平台就推送越多。以至于渐渐地这一话题占据了大量篇幅。
有关毕业后继续升学还是直接就业的思虑,自陈馨读大二时就开始了。
2022年1月,大二学年寒假时,陈馨开始寻找实习。她就读于一个偏艺术类的交叉学科专业。此前,她常听身边的同窗、老师提及,这个专业很小众,对口的岗位很难找。
在找实习遇阻前,她一直维持着自信:只要足够优秀,就不难找到工作。
开始投递简历时,陈馨才发现,就业市场上对口的岗位太少。她在招聘软件上输入对应专业、地区和工作经验后,筛选国内大厂的工作,开放岗位寥寥无几。投放简历后,她很快收到其中一家大厂的邀约,半个月后参与了实习。但是,她开始对 “工作难找”这件事有了担忧。
第二年寒假,陈馨开始第二段实习,所在的公司在她看来是“第二梯队”的大厂。她觉得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去处,只是“有性价比”。但她入职以后却得知,即使是这个她并不特别看重的岗位,报录比也极低,几十比一,被她刷掉的几十个候选人中不乏名校毕业的高学历者。入职后,领导给她看过竞争同一实习岗位候选者的简历,哈工大、清华、牛津、剑桥……放眼望去都是硕士、博士。
现在想来,那一幕仿佛“学历内卷”的具象化。她坐在会议室里,看着这些印着漂亮学历的简历在大屏上滚动,忍不住拿出手机来拍照,“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陈馨在那家公司从12月一直待到次年6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秋招。这段时间,就业竞争的激烈体现得更加明显。
公司内部有一个用于内推的群聊。常常有人把候选人的简历发在上面。秋招那段时间,群里一天能收到十几份简历。推荐人一般会说:这是我的一个朋友,他现在找工作,是某某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曾经获得了什么什么奖项,在哪些地方实习过。有没有中意他的?可以内推一下。
陈馨所在的部门不缺人。工作不忙时,她的负责人也会打开群聊,翻一翻简历,仅作消遣。有几次,陈馨看到了,忍不住问:“为什么大家都有这么优秀的背景,还是找不到工作?”她的负责人随手翻了几个求职者的简历指给她看:“这个没有在相关岗位实习过,肯定是不能要的。”“这个没有项目经历,也不太行。”陈馨的就业焦虑在一点一点积累。
她开始询问有过读研经验的学长学姐、给家人打电话、和老师谈心。一位18级入学的学长用亲身的教训告诉她:“能就业就赶紧就业吧,读了三年研究生之后反而找不到本科毕业时能找到的工作了。”
但是,另一方面,家人和老师又劝她,努力了这么久,临门一脚放弃保研很可惜,有一个学历傍身,以后的竞争力总会更强一点。最出乎她意料的劝解,来自一位不太熟的亲戚。对方听说了这件事,特意给陈馨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反复劝她:“你这个小孩,不要这么傻!”
真正下决心签署放弃保研承诺书前,陈馨觉得需要想办法听听来自职场的建议。她想知道,在如今,用人单位到底看好怎样的求职者?三年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就业形势?
那段时间,陈馨想尽一切办法收集这方面的消息。她形容自己:“跟人说话的时候已经‘疯了’,基本上见到一个人就问他‘你是读研还是工作,你觉得我是读研还是工作’。”她开始求助陌生人。8月中旬,她在社交平台上,给一位就职于上海某科技公司的职场博主“momo”留言,对方所在的部门,契合陈馨就读专业的就业方向。
等待近一个月,陈馨终于在提交放弃保研承诺书前一天的夜里七点,收到了回复。
回复中,momo告诉陈馨,如今早已不是机会遍地的时候,劝她:“如果眼下有好的机会,就好好地把握住机会吧。”在momo的分析中,在一个优秀的企业内部,机会非常多,努力的方向也会更贴近现实需要。以后如果真的越来越难,企业也会越来越现实,选择最实用的求职者。根据接触行业的经验,momo判断,现在大家更关注候选人是否有经验,简历上的项目是否有自己从0到1负责的细节。
“
说实话,本科有经验和硕士没经验相比,后者没有一点点优势。”最后这句话掷地有声。
收到这条回答时,距离陈馨正式签署弃保承诺书不到十个小时。那天晚上,陈馨好好睡了一觉,第二天就到学校签署了承诺书,放弃保研。
图 |
陈馨签署的弃保承诺书
真正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陈馨很平静,她为这种平静感到惊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加职场竞争力,一直是一条较为可靠的路径。
长久以来,中国社会普遍存在明显的“学历崇拜”情绪。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过一次线上调研。结果显示,80.1%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明显的学历门槛,表示不重视学历的人只占2.8%。
对学历的渴望,很多时候与学生们的就业期待相关。
《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相比于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发展学术研究兴趣,更多考生读研是认为读研对未来就业有显著的帮助效果。
过去十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从2013年的61.14万人到2023年的130.17万人,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人数翻了一番有余。扩招之下,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本研倒挂”现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年,北京的研究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即便如此,每年报名考研的人数仍然远多于招生人数。
在这样的前提下,放弃保研的候选人略显叛逆。但个体的选择背后,是趋势使然。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出现了自2015年来的首次下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的报名人数474万减少了36万人。
在《文凭社会》一书中,兰德尔·柯林斯提出观点:文凭就像货币。工作岗位就是这些货币能够兑换的商品。但是在当下,随着研究生扩招,这一兑换工作岗位的“货币”开始通胀。今天,一代青年对于实践经验价值和学历价值的取舍判断转变,当学历“通胀”,年轻人们开始尝试更早进入职场,积累实践经验,试图通过这条新的路径来获取未来更好的工作机会。
一名毕业于上海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记得,2023年,比亚迪公司放出了很多个岗位给当时找不到工作的理工科毕业生。当时大家都说,不怕秋招拿不到offer,实在不行就去比亚迪。可今年,比亚迪的offer也不好拿了。他毕业时,大家都管比亚迪叫“迪子”。后来,人们开始喊“迪哥”。到了今年,已经有人喊“迪爷”。
谁也想不到,一年之间,比亚迪的“辈分”能长这么多。
陈馨也深有体会。今年十月,她获得了转正名额。她用了“艰难”和“幸运”两个词来形容自己“找到现在的工作”。回忆起放弃保研的决定,她已经不再纠结,只是冷静地分析:“我对现在的就业形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判断,但我无法预测未来三四年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只能把握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