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日报  ·  《哪吒2》被删减画面,首度公开 ·  5 小时前  
掌中淄博  ·  百亿影帝现场“打人”?这个热搜亮了…… ·  2 天前  
掌中淄博  ·  百亿影帝现场“打人”?这个热搜亮了…… ·  2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面向2025年应届毕业生公开 ... ·  2 天前  
浙江之声  ·  导演饺子,有喜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中国电影去向何方?观众数据中有答案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20 20:58

正文

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产业意义,除了电影市场,就体现在一场接一场的专业论坛上。


昨天我们分享了冯小刚、徐峥、陆川、宁浩四大导演对当前演员市场的精辟看法,今天来介绍下另一个非常专业的论坛——「 观众数据和电影制作 」。


所有人都在说大数据,但电影圈真懂数据的人并不多,这个论坛就请到了好几位百分百的数据专家,一起来探讨几个所有人都在关心的重要话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2017年的电影市场规模并没有发生非常明显的增长? 面对进口片强势来袭,国产电影又该如何应对?


下面就是这场论坛的具体内容,非常精彩。

是什么决定了中国电影票房?

与成熟的北美市场相比,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变的市场中,有哪些不变的因素是我们需要持续观察的。

论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沁做了题为《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影响要素分析》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因为消费习惯相对稳定,电影质量也较为有保证,所以北美市场与电影票房正相关的核心要素是总消费的变化,票房会随着整个消费市场的浮动而调整。



而中国市场则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状况。由于城镇化进程不同,居住环境不同,消费习惯也非常不一样。因此,分析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从需求端的细节出发,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电影市场的各种发展现象。

于是,陈沁博士假设了消费者在走入影院的过程中的干扰因素。首要因素就是,潜在消费者的周边三公里以内应该有影院,其次,消费者本身需要拥有一定的消费力,同时,消费者需要愿意支出一部分在娱乐消费上,接下来,消费者会依据电影的质量选择进入影院的频次,最后,消费者会根据电影票的价格来考虑进入影院的时间。


一个人走进电影院有五个决策节点


根据以上五个环节的决策节点,陈沁博士提炼了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五个核心要素:

• 潜在电影观众人口

• 城镇居民总消费

• 电影投资占娱乐投资比例

• 电影质量

• 影院票价

根据这五个要素,可以总结出一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模型,用来衡量各种市场现象。

同时,专家建议,当“供给”已经不再是短板,“需求”将长期成为制约票房增长的因素。跳出产业视角,提升电影相对其他娱乐产品的市场热度是才是改变“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另外,“将人们拉回电影院,关键还是电影本身的质量。”陈沁说。

电影观众没有变少,但他们的注意力在转移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电影产业里有着同一个疑问:票房同比增长有限,观众都去哪里了?

凡影创始合伙人、传播学博士李湛在主题报告《2016-2017中国电影观众行为调查》中指出,尽管2016年有8000余块银幕的增幅,甚至2017年第一季度又新增了将近3200块银幕,但所能激发的观众反应都很难达到以往的效果,这说明了中国电影通过影院新增来带动观众增长的方式有效性已经不足。


是去影院看电影的人减少了吗?

一直专注于影视行业数据咨询领域的公司凡影在大范围的专业调查中发现,影院的实际观众并没有减少,甚至还有所增加,影院观众占了城镇人口的43%,比去年提升了13%,说明有更多的人走进了影院;然而,观众的年均观影频次却降低了,所以反映到总票房上的增长就不太明显。


与去年相比,今年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与城镇总人口占比提升了13%


通常情况下,观众需要先知晓电影之后,才可能会对电影产生持续关注和热衷,继而在上映时产生购买电影票的意愿。而凡影进行的市场调查显示,无论是对于国产电影还是进口大片,2016年观众整体知晓电影的比例在下降。当影院在快速增加,观众却未能有效的接触到电影的上映信息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影院的空置率提高。

“根据凡影内部的监测数据来看,2017年观众知晓电影的情况仍在降低。”李湛认为,这才是当下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成“逆袭”,中国电影路在何方?

自1994年国内引进首部美国分账影片至今,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的正面交锋已经超过20年。特别是自2012年“中美电影新政”启动后,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在国内本土市场上的竞争与较量愈发激烈。

据统计,2015年,国产影片票房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主导地位;2016年,国产电影票房在总票房中的占比尽管退缩至58.33%,但优势尚存;今年以来,这一比例继续缩小,已失守50%的市场平衡点。中国电影能否在下半年发力,稳住自己的半壁江山,甚至完成“逆袭”?

论坛上,中外专家就此展开深入探讨,并普遍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可以完成科学、系统的工业化体系建设,并以更规范的操作方式来提升整体制作水平,在更有效地增强上映前的观众认知方面也有方法可循。


根据观众反馈不断修正动作,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循


娱乐市场资讯顾问、前迪士尼全球市场研究副总裁Ted Skidmore认为,要搭建起电影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创作和营销的过程中,需与观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并且还需要提炼出每部电影的核心策略,让观众接触到的信息变得简单生动。


“在每部电影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之前,先确定市场‘定位’,再提炼核心策略,便是决定一部电影市场成败的首要节点。”Ted Skidmore在报告《如何搭建观众和艺术沟通的桥梁》中说道。


品质电影源于各专业的通力合作

圆桌论坛上,监制、导演、副导演和选角导演,四位不同职责的专业人士与观众分享了他们在自己岗位上的感想。



著名导演兼制片人黄建新表示,在国内,监制和制作人的区别不是很大。由于电影制作投资的增加,风险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为了电影的艺术创作,监制/制片人需要挡住投资方的压力,来保证影片制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