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时间
豆瓣时间,陪伴你成为自己。时间主页:https://time.douban.com/官方小组:https://douc.cc/1Tgn53青椒学院小组:https://douc.cc/0pBT7q微信订阅号:搜doubantime关注我们(●゚ω゚●)微博:http://weibo.com/doubantime内容、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成功订阅专栏后,你可以在 豆瓣 App6.0 底部「市集」的页面中,通过「豆瓣时间」-「我的时间」找到你订阅的所有专栏;当订阅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马斯克旗下xAI宣布Grok 3开放免费使用 ·  14 小时前  
北山浮生  ·  某官媒对2025年的神预测,让人背脊发凉… ·  昨天  
界面新闻  ·  现货黄金再创历史新高,报2943美元/盎司 ·  昨天  
t0mbkeeper  ·  视频教学: t0mbkeeper的微博视频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时间

你用“打工人”玩梗的样子,一点也不有趣

豆瓣时间  · 豆瓣  · 热门自媒体  · 2021-01-09 09:30

正文

最近的互联网第一热词,非“打工人”莫属。

起先,“打工人”流传在一些表情包里,配以精(yin)神(yang)饱(guai)满(qi)的emoji,文字铿锵有力——“加油,打工人!”

紧接着,微博网友编出各种版本的打工人文案:

还有在各大直播间剁手后最应情应景的“打工人(双十一版)”:

一夜之间,朋友圈人均“打工人”。吐槽早高峰的“沙丁鱼罐头”地铁,说今天又是“带薪上厕所”的一天,然后给自己打气:“早安,打工人!”

直到这个词火到娱乐圈,大家发现不对劲了。

拍个综艺节目,在小镇上披件随便一点的大衣,连明星也成了打工人:

结果后来被扒出来“背叛了工人阶级”:

“打工人”从一小群人的自我嘲解,变成了一股流行趋势。从朋友圈背奢侈品包包的真名媛、到片酬动辄上百千万的大牌演员,人人自称“打工人”。

辛辛苦苦的打工人还没实现阶级跃迁,“打工人”梗先实现了。

它的爆火,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打工”这个词的原意。

“打工”一词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中国内地,最初在广东省流行开来,意思是“受雇于人”,后来逐渐流行到中国各地,词义便渐渐有了变化。

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中,“打工” 多指农村人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地方去工作,同时暗含体力活、不稳定、低收入等意思。

十年前有一部爆红的贺岁档电影——《人在囧途》。在影片中,王宝强饰演的牛耿就是一个在奶牛场负责挤奶的打工者,为了讨要工资,他攥着一张欠条,在春运期间只身前往长沙。

大多数人有印象的,是片中密集的笑点,却忽视了这样一个角色真正的窘迫与卑微。

他忙碌了一年,到头来薪水却没有保障;他在无处落脚的座票车厢里,与和他一样的打工者摩肩接踵;他对社会了解太少,对人没有戒心,遇上骗局难有分辨能力。

在影片最后,牛耿成功实现“草鸡变凤凰”,事业有成的他穿着一身西装,与李成功在飞机上相遇。

这是导演为喜剧的大团圆结局造的一个梦。在现实中,如此幸运的打工者寥寥。

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深圳出现一波“打工潮”。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拎着大包小包,涌入广东的广州和深圳打工。那时候满街都是进城务工的人,大大小小的工厂遍地开花。

广东的“打工潮”中进城务工的打工者

“打工潮”的兴起,直接推动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在繁荣的背后,打工者的生存境况也开始受到关注。

曾在富士康打工的许立志被称为“打工诗人”,他曾写过一首诗,题为《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诗中有这样的描写: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打工诗人”许立志

据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现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超过2亿9000万人,月均收入3962元,人均居住面积20.4平方米。

然而,随着“打工人”梗的爆火,“打工”这一词汇的边界被无限拓宽。从坐在宽敞办公室里的白领,到身披上万元外套的流量明星,每个人都自称“打工人”,“全员打工”时代指日可待。

然而,在微博一片“打工人”的声音中,10月26日的环卫工人节却静悄悄的,没有得到多少关注。

在这场自嘲的狂欢中,真正的底层打工者却失语了。

像这样从爆火到被用滥的互联网词汇,“打工人”并不是头一个。

上一个引发网友如此热烈关注的,是“996”。

前阵子,海底捞出了一支围绕职场的创意广告,名字叫做《996,就酱混》。这个广告主要展示了职场中的社畜即使工作时间一直在摸鱼,996的工作模式还是让他们苦不堪言,平日里根本无暇享受美食,那么加班到深夜十二点晚餐+夜宵该如何解决呢?当然是选择海底捞的好好吃饭混面神器,吃面要就酱混,上班也是。

有人说这样评价海底捞的广告:“严肃的问题在哈哈大笑中轰然倒塌,人们看着他们的表演,就如同看着一场喜剧。可是由此,真正诉求,也被当作了滑稽的表演被无视或者嘲笑。”

而对于这样的广告创意,更多的人已经不再敏感。毕竟,更有甚者,已经堂而皇之将“996”写进了招聘公告中:

工作日,晚上十点的地铁依旧很难找到空座;天黑了,办公室里的同事却都没有离开;在朋友圈点赞边吃夜宵边开会的动态,“你也996了啊”,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暗号。

谁还记得“996”的起源,是一场严肃的维权行动?

2016年10月,互联网公司58同城被曝出实行全员“996”工作制度。这是“996”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58同城CEO也因此受到员工声讨。

为了控诉996工作制,2019年,程序员在Github上线了996.ICU(“工作 996, 生病 ICU”),顿时在中国互联网界掀起了巨大波澜。

然而很快,“996”的严肃内涵,就像“打工人”一样,迅速被娱乐化的互联网扭曲、然后消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