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派代
每日三篇干货推荐!提供电商老板、实操人员最感兴趣的鲜活资讯及热门干货。是电商从业者的必备微信公共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化妆品观察 品观  ·  寻找150+美妆潮流新品,2025「CiE新 ... ·  4 天前  
化妆品观察 品观  ·  寻找150+美妆潮流新品,2025「CiE新 ... ·  4 天前  
亿恩  ·  单卖家亏损上亿,中小卖:赚个吆喝 ·  4 天前  
电商报Pro  ·  今年双11,中小商家在淘宝得到确定性增长 ·  4 天前  
电商报Pro  ·  江歌妈妈摊上事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派代

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派代  · 公众号  · 电商  · 2017-08-03 21:16

正文

     教育一直都是各界非常关注的话题,近几年也有许多人在探讨“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派代小蜜认为,读书可能不会让我们大富大贵,但通过读书,我们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如果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动,那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就是斗士的一生!


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直到高考,她考了全省前十名。


市里去拍摄宣传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


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


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


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


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



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结果会怎么样?


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人生七年》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


有钱的基础是,你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气。但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


纪录片中曾辍学的父母,没能力教孩子怎么学,因为穷,他们也没钱让别人来教,到后来,伦敦的孩子Tony也辍学了。


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农村80%的留守儿童从没参加过课外辅导,在西部贫困农村,63%的学生甚至没有高中文凭。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2007-2016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


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


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状元身份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汗水,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支撑他的还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点。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前期极尽努力,但在职场上依然被上司克扣,受尽欺负。


《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


他在特别绝望的时候说,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可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确实,那些富家子弟手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东西。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有用吗?没用,赶不上你一生下来,嘴里边含一把金钥匙,我呢,也别勤奋了,别努力了,我就吃吃斋,念念佛,找个好时候好地方,投个好胎,找个好爹。


人的每一种奢望都是设想“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交易。


所以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


跨过这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以后的门票会越来越贵,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


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



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


过去20年来,北大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当起大学老师。


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为什么这种成群结队的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媒体采访“北大保安第一人张俊成”的报道里,或许就藏着答案。


张俊成说,有次站岗,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快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走过。经过门岗时,老人点头跟他说:“你辛苦了”。


张俊成感到很受宠若惊,他问旁人,“这是谁?怎么这么尊重我们?”别人告知,老人是北大校长。


在保安岗位上,张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说,“那个时候非常无知、愚昧”。但他却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热心帮助,在教授们的建议下,他才开始重新读书学习。


《精进》一书中谈到:“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


北大保安张俊成


名校的光环,是一种优秀的传递


当别人无法深入接触你时,你的头衔,外表等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


大学生如同韭菜,收完一茬又会有一茬,已经不怎么新鲜了,在这种情况下,“名校”就是一道招牌。


稍微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亲戚家有孩子考上名校,周围人会口口相传,“谁家的孩子,上XX学校了!了不起!”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要掰扯清楚,好像有了这层关系,自己的身价也能水涨船高。


名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终就不一般,它的声望是由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人才输入和输出才形成的。所以HR选择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成本无疑是最低的。


在他们看来,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有智商或者有毅力。


说到第一学历,古人也非常重视。满清重臣左宗棠,举人出身,终其一生没也考中进士,这成了他永远的痛,甚至让他在宦海中饱受侮辱和曲折,后来他成了正一品,还不忘给自己弄一个荣誉进士的称号。


到了现在,国内大公司招聘时,几乎都会明确地写明岗位的学历要求,有些岗位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有人说这是“歧视”。


关于“第一学历”,某社区曾发起过一次探讨,参与者各抒己见,其中被点赞最多的留言是这么说的:


国家队为什么要从省队里选运动员?我是全村跑步最快的为什么不能参加奥运会?

第一学历不好有两个重要隐患,1、过高地估计自己努力的价值和自身水平;2、过低地估计科学研究的困难程度和世界的大小。 


第一学历不能决定人一辈子,文凭也证明不了人的能力,但一些机会,在某些时候只留给有这张纸的人。



人脉的扩张,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好大学能带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有次和一位在创业的学长聊天,他说他现在的团队,基本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并且导师觉得他的项目前景不错,主动帮他做宣传。


当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以卖猪肉为生,全国哗然。别人只看到才子卖猪肉的不光鲜,但陆的校友陈生却注意到: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只能卖1.2头猪,陆步轩却能卖出12头,简直太牛逼了。


陈生邀请他做品牌顾问,两人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养殖土猪,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陈生身家也过百亿。


不光是创业上的资源,为什么名校毕业生大多能找到外人眼中不错的工作?除了本身能力问题,校友的作用也很明显。


比如前辈在大型企业上班,那你进入他的圈子实习和求职的机会,一定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


薪酬待遇


更功利性一些,如果你以赚更多钱为目标,学历绝对是决定因素之一,在薪资这件事上,国内外都保持了一致。


福利待遇好的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等岗位,都有硬性的比较高的学历要求。


2010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对学历的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职位有294个,占职位总数的54.55%;而专科学历可以报考的职位只有1个。



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通过嫁娶来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从相同或相似的阶层群体中挑选配偶,这种门当户对式婚姻匹配,被称为同质婚。反之,跨越社会等级、社会群体壁垒的婚姻,为异质婚。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同和相近文化程度的婚姻匹配比例显著提高。


“男高女低”的异质婚配模式减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加难以通过婚姻实现社会流动,女性选择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在比自己仅仅高一个层次的梯度中选择,也就是现在鸡汤文常说的“你是谁,就会嫁给谁”。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男性,在择偶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


一张高校文凭,不能确保让人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那些说它“没用”的人,不过是一直处在谷底上方,但这绝不等同于“谷底”不存在。


曾看到一位网友的跟贴,他说:“其实我也没高考,也没读过大学,现在过得也不错,但这是我几年来起早摸黑努力得到的结果,不可以说读书无用论,其实读好大学,人生肯定会有个好的起点,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有句被说过无数遍的话: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还没高调的资格呢,就嚷嚷着要低调,还没活明白呢就开始说去伪存真,这是一种最损己不利人的行为,自己活得假,别人看着也特别累。


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到了,我们才去学什么。


刘媛媛演讲“寒门贵子”/《超级演说家》


《超级演说家》里有这样一段演说:


“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运转,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读书和高考,依然是穷人上升的最好通道!


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讨论高考和教育的问题,今天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一个道理告诉你:高考还有什么用?


长期以来,很多中国家长和网友都崇尚西方的“素质教育”,排斥中国的“应试教育”,然后总是借着机会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然而我们对西方教育的真的那么了解吗?


前段时间,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受到很大关注,纪录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与中国教育的刻板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的教育环境确实很宽松,学生不需要每天完成那么多作业,对他们来说,读书更像是一个成长和社交的过程,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参加各种实践和活动。这种教育更像一种基础性供给,你们都来一起学习,学校是自由/包容的。


但是要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在的世界一切都是看钱来的,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人,到了学校也是。只有那些父母在同一个层面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学习/成长/分享。


到了最后呢,富人的孩子走向了抱团,若干年之后依然是富人,而穷人的孩子以后依然是扎堆的穷人。



而中国的教育是只认“考试分数”的,无论你家穷还是富,分数相同的孩子是同一个阶层的,排位/选举等等都以分数为参考标准。因此,这成了很多底层家庭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也可以很优秀,只要你敢于吃苦受累。



现在我们不是提倡教育改革吗?于是很多家长和网友开始叫嚷要素质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冒然就跟西方学。水木然来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盲目去学习素质教育的可怕了。


我有一个同学是做中学老师的,我曾经有一次看到他拿了一张表格,上面除了有每个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之外,还记录着这些家长的身份和职位,比如某某公司总经理/总监,当然也有普通职务之类的。


大家不觉的这样的教育变味了吗?一旦学生与学生的不同不再以分数为主要区分的时候,那么学生的背景因素就会凸显,那么学生受到的教育就和自己的家庭背景有关,这是多么可怕又卑劣的事?


虽然应试教育很残酷,但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水木然认为,一旦一味模仿西方的素质教育,那么穷人的孩子更没有希望!而且落后地区的学校学生更无法和城市地区的学生一起竞争,这只能让让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如果真像有些人所说的,取消考试分数这个参考标准,改成各种素质课,那我们的家长就会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弄积分,走后门、找关系、搬人脉等等,各种手段一定会层出不穷。


而目前,中国至少还有一种手段,把各种背景的孩子放在一条起跑线上,这就是高考。而很多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拼命苦读,这恰恰就是为什么中国落后地区的孩子更愿意去读书一样,比如安徽的超级中学——毛坦厂中学,被誉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


毛坦厂中学这家学校位于落后地区、当地人口密集、农村人口大,孩子们只有通过高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这恰恰也说明了,中国广大的底层人们,依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一旦落实西方所谓的现代教育,那么这群孩子基本上就被边缘化了。


因此,其实西方社会的阶层的固化,远远大于中国的。英国还有一个纪录片叫《56UP》,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


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几十年过去了,贫穷家庭的孩子长大依然是穷人,富有家庭的孩子长大基本都成了富人,这部纪录片每每播出都会在欧美收获极高的收视率,因为它是欧美最真实的反映。


中国的教育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西方的教育则不具备这种功能。现在的中国,很多人都患上了身份焦虑症,有人不断渲染“阶层固化”,再加上经济的萧条,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了绝望,甚至认为读书是无用的。


但是至少,我身边有很多人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读书未必会让我们大富大贵,但是起码可以让我们在社会立足,可以让我们明心见性,可以更好的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以前在中国做企业还不需要文化就可以,而今后没有文化再去做企业就是妄想了。


中国的教育固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填鸭式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形成创新而不人云亦云?中国式考试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勤奋程度,还不能检验出一个人的悟性和创新能力。


但是,中国教育依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比如我们在基础教育过程中,高压式的灌输使学生默默接受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即使当时消化不了,但是却沉淀在她们心中,将来都会潜移默化的就会形成一种逻辑思维能力。


恰恰是这些基本知识,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了。学到的是知识,悟到的是智慧。正是有了众多知识做积累,才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升华成了智慧!


2、两张图告诉你:读书还有什么用?


经常有人说:读书已经没有用了。真是这样的吗?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只有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看透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有人胸怀大志、光明坦荡,而有的人斤斤计较、整日哀叹,其实很大程度上跟一个人的见识有关。


再来看第二张图:



这个图告诉我们,只有足够思想的人,才不会被这个世界轻易激怒,更不会随便对别人愤怒。

所以:读书,真的不是为了博取名利,而是可以让我们更加幸福。


想想古代人吧,十年寒窗苦读,才换来满腹经纶。为什么现在人那么浮躁?因为我们不再热爱读书,天天抱着朋友圈刷个不停,分秒不停的吸收那些碎片化、轻易被加工的知识,我们怎么能不浮躁?


与其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如说是一个欲望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太浮躁了。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都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辈,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


尤其是年轻人,整天吃喝玩乐,看似潇洒无比,却感觉不到这个动荡世界的危机感。来看一段龙应台写给孩子的话:


你知道吗?从我的21岁到你的21岁,人类的自杀率升高了60%。今天的青年人对于未来,潇洒得起来吗?法国年轻人在街头呼喊抗议的镜头让全世界都震惊了:这不是上世纪60年代的青年,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呐喊—戴着花环、抱着吉他唱歌,这是21世纪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现实生计在烦恼,在挣扎。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你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觉得你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我可以现在告诉你:我真的不在乎你是否有成就。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与别人比名利?最好的答案是:在我们内心无处寄托的情况之下。


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寄托,要么你经历过很多很多的事,要么你读过很多很多的书。水木然认为,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虽然无法像上一代那么淡定,因为经历是无法安装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的很多很多的书,让自己变的淡定而优雅。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划算的上就是读书,因为那都是前人智慧的积累,很多东西经历的几百年才成为真理,变成白纸黑字流传下来,而我们只需要几天时间就消化成自己的知识,见识,变成智慧储存起来,何乐而不为?


阅读,才是这个世界上收益最高的买卖!很多有成就的人,也都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吸纳了前人的大智慧。


这就是高考和读书的真正意义!


*本文转载自 槽值(ID: caozhi163),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派代网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派代小蜜(ID:paidai2002)


精彩推荐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顶置公众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