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赛柏蓝  ·  国药原研崛起!三大系列领跑慢病领域 ·  2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别再把这些结构当成游离体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中青年高血压不容小觑,需从“心”计议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7-13 21:14

正文

以往高血压一直被视为“老年病”,与年轻人无关。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正在逐步年轻化,特别是高收入、高职位、多应酬的中青年白领人群正成为高血压的“新宠”,由于这些人的高血压发现率低,被称之为高血压的“隐形族”。据中国高血压联盟调查显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每年高血压患病人数约100万人次。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患病率为5.8%左右,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高血压的患病人数约300万人次,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到了患病人数的20%。且高血压及其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和心脏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针对如何积极防治中青年高血压,本刊诚挚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卢新政教授及四川省人民医院舒燕教授就中青年(白领)高血压的防治与管理进行探讨。

医 师 专 访

INTERVIEW

《门诊》

高血压在过去被称为“老年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年轻化。请您谈谈越来越多中青年(白领)发生高血压的原因及机制?中青年高血压有何特点?


孙宁玲教授

高血压在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生,过去常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现在中青年患病率越来越高。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一是社会化、城市化进程;二是不良生活方式,整日坐着操作计算机的人群越来越多,活动的越来越少使得肥胖越来越多;三是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压力很大,因此存在紧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现象,而这也是产生高血压的机制之一。因此,年轻、高交感张力增加的人群血压更高、心率更快、也容易出现肥胖,需要特别关注。


卢新政教授

从流行病学角度,我国高血压人群增长最快的就是中青年高血压,近三亿的高血压人群中,三分之二是中青年。而对中青年高血压临床上重视不够,导致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都很低;血压升高但得不到治疗,几年后还会带来各种靶器官损害;未来发展为终身性高血压比例非常高。


从发病原因角度,一是中青年人群精神紧张、压力大,导致交感神经和RAS系统激活;二是中青年人群不健康饮食方式,如饮酒、高盐、高热量、高脂肪、高嘌呤饮食;三是中青年人群睡眠相对较少,而睡眠减少三个小时以上,高血压发生比例明显增高;四是中青年群体中相对肥胖和超重者较多;五是中青年群体易接触不良因素,如吸烟;六是中青年人群缺乏运动。


中青年高血压特点:一是以舒张压或舒张压、收缩压同时增高相对多见;二是由于中青年血管弹性较好,形成的脉压差较小;三是血压波动中以非勺型和反勺型的血压升高曲线为主;四是合并靶器官损害及多重危险因素多见。临床上对于这类人群容易忽视,导致长期得不到诊断和治疗。


舒燕教授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呈年轻化趋势,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病率逐年上升,在青年群体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占高血压总人群中的60%左右。引起中青年高血压的原因一是生活方式,年轻人承载着社会和家庭负担,精神紧张、压力较大、生活规律较差,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肥胖人群较多,活动量少等,使其血脂、血糖等超标,导致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等,从而引发中青年高血压高发。



《门诊》

中青年高血压有其自身特点,防控中青年高血压意义重大,您认为应如何防控中青年高血压?


孙宁玲教授

防控高血压一是需要让中青年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提高知晓率、检出率;二是让中青年意识到高血压需要治疗,根据血压特点、心率快慢、摄盐量、运动量、肥胖程度等决定治疗策略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中青年高血压多是低压增高、心率增快伴肥胖且交感活性增高,因此推荐β受体阻滞剂。


卢新政教授

在中青年高血压中,单纯高血压少见,且易合并靶器官损害,也易造成过早的致死致残,因此对于我国未来高血压的防控非常关键。防控高血压需要生活方式改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生活方式改善是基础,主要应严格限盐、限酒、戒烟、减肥、均衡饮食、规律运动、规律作息。


舒燕教授

高血压的防控策略已转向以预防为主。一是防控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降血脂、血糖,戒烟少酒,加强锻炼,控制体重,调整情绪,减轻压力等,可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二是一旦发现高血压尽早治疗,根据医师建议坚持服药并定期随访,进行全程管理才能降低对靶器官的损害。



《门诊》

生活方式改善及药物治疗是防控高血压的重要措施,针对中青年高血压防控,指南有何推荐?β受体阻滞剂有何优势?


孙宁玲教授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对降低舒张压效果较好。青年高血压患者高交感张力,以舒张压增高或舒张压、收缩压同时增高为主,应优先选择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卢新政教授

药物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指南首先推荐A(ACEI或ARB)或B(β受体阻滞剂),对于高血压伴高交感伴心率增快人群,应优先选择B;不伴心率增快人群优先选择A;合并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心功能不全、左室肥厚人群应A和B联用。如单药未达标,根据实际情况,对高容量患者可以A+B、B+C、A+D或A+C。一级高血压患者初始治疗应用单药,二级以上或高危高血压,初始就需联合用药。对于高血压伴高心率患者,以美托洛尔缓释片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更有助于靶器官重构的逆转和血压的控制。


舒燕教授

高血压的防控策略,不管是老年还是青年人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生活方式的改善都推荐合理膳食,即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从机制而言,中青年高血压与神经内分泌激活,包括交感和RAS系统激活有关,因此多国高血压指南,包括我国高血压指南对这类人群降压治疗都优先推荐β受体阻滞剂。



《门诊》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资深专家,请您分享一下您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经验?β受体阻滞剂的未来前景如何?


孙宁玲教授

β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肌的收缩力,使心率减慢,对心肌氧耗量有所改善;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活性可使儿茶酚胺毒性作用降低,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因此对于心率增快为主,增加心肌氧耗量,对心肌代谢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的冠心病患者及高交感活性的中青年患者,β受体阻滞剂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卢新政教授

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实行个体化原则,对于耐受性良好的中青年群体,不需担心其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目前,我国对于中青年高血压伴高心率人群,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不足。同时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而言,应2片起始,如合并靶器官损害,根据心率情况应用到最大耐受量才能发挥β受体阻滞剂的最大疗效。


未来,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仍是重要的一线降压药物,这一点在我国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作为既有降压又具降心率的交感神经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有其无法替代的药理学作用,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降心率方面,β受体阻滞剂使患者获益更大。


舒燕教授

β受体阻滞剂在我国仍是五大类降压药之一,可以作为起始治疗,长期维持的单药或联合治疗药物来使用。对于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包括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更年期女性、甲亢患者,都推荐应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伴有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患者,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作用,且在抗心律失常领域,β受体阻滞剂是唯一有循证证据可以降低猝死风险的药物。



医师简介


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