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个属于“读书人”的日子。
每到此时,我们难免想提问:你,还在读书吗?或许这个问题略显宽泛,那我们换一种问法,
你渴望拥有一间怎样的书房?
当下,书房似乎成为了一个颇为稀缺的场所。随着房价的飞涨,哪怕它只是三五平米的一方天地,似乎也在疯狂地燃烧着你的公积金和商业贷款。但书房又是那样有趣,它像镜子般,能折射出主人的精神世界。你读怎样的书,就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哪般的人,便会读哪般的书。有趣的灵魂在书房里总是“货真价实”。
因此,恰逢世界读书日,Kindle联合《三联生活周刊》共同推出了主题视频《下一站,书房》,我们分别走进了植物猎人小武、有机美食博主木木、书评人魏小河三位硬核青年的书房,在“窥探”他们的“精神私生活”的同时,再次用亲眼所见,印证对于生活而言,阅读就像空气与水一样重要。
△ 点击观看主题视频《下一站,书房》
Kindle x 《三联生活周刊》
#1 小武
小武的家位于北京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胡同里,即使在微信地图上,在附近也看不到什么像样的地标。
几年前,小武租下这里之后,过了一把“爆改瘾”,裸露的房梁、整根原木做的餐桌、南洋风格的花砖、摆放着插花的木龛……处处显示着这位设计师的意趣与情调。
落地的玻璃墙外,是个被竹子包裹的小院,青砖漫地,奇花异草,哪些是种类各异的枫树,哪些是来自各地的杜鹃……谈起这些,小武总能滔滔不绝,作为“植物猎人”,他把400多种植物都移植到了家里。
△ "植物猎人”小武的家
尽管因植物而显得“拥挤”,小武依旧在改造之初,在家中留出了书房。在榻榻米上,摆着一墙书架,窗台上、方桌上也堆满了书。小武书房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是植物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植物不仅是植物,更是他“居家美学”的一部分。而家居设计也不仅是设计,更是“植物美学”的背景板。
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从窗外照在植物上,又在书页上变成影子,如果说这里是北京最惬意的书房之一,也并不觉得违和。
小武说,在我凝视植物的时候,能够完全地沉静下来。而深度阅读,同样能让人进入这种忘我的境界。在闹市中的绿色书房里,小武常常能完全沉浸在书,这让他可以跳出“小我”,进入一个更旷阔、更独立的宇宙,安静地享受阅读的美妙。
#2 木木
木木的第一天从凌晨5:30开始。在星辰中爬起床,她会先为自己准备早餐和中午的便当,作为兼职美食博主,她乐于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谈到自己为何会对美食情有独钟,并将之变成自己的职业,木木认为,烹饪能让人瞬间安静下来。这与阅读为她带来的感受类似,木木的阅读习惯养成自大学时期,起初她看书百无禁忌,而在爱上烹饪后,她开始阅读有关自然,动植物方面的书,甚至还有农学、地理学的书。她发现,食物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链接。静下心来去感受从土地到餐桌的馈赠,慢慢让她对每一餐都心存敬畏。
此前,木木就像一个藏在套子中的人,因为无所适从而选择保持距离。但随着阅读与烹饪日久,木木渐渐学会了把真诚的,直面自己的状态带入生活,她开始松弛下来。
由于工作关系,木木在家附近的一座农场里,租了一间工作室,专供自己烹饪。所以,木木的日常生活轨迹总是在家、公司与工作室之间不停跳跃。正因如此,她的阅读场所也是流动的,在家里,木木把书架摆在餐桌旁,书与美食,相得益彰。客厅的沙发旁,也被木木改造成了书角,晒着太阳,阅读也能信手拈来。在工作室里,木木也摆上了书架,工作累了,伴随着泥土的芳香,还能看看书。
△ 不论走到哪里,
木木都不忘记带上自己的Kindle
与此同时,在日常通勤的地铁上,木木还会拿上自己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这个是我第三个Kindle了。它很轻便,也很丰富,虽然放在包里几乎不占地方,却又像一座移动的图书馆。让人自得其乐。”每天X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因为阅读变得充实而愉悦。
对于木木而言,她有自己的书房,处处又都是她的书房。她说:“随时随地,只要你想阅读,哪里都是书房。”
几年前,随着《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失眠书》、《读在大好时光》等佳作的出版,魏小河逐渐成为国内最风头正劲的青年书评人。读书,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在家中,书房自然而然地成为魏小河最熟悉的地方。
对于书评人魏小河而言,“广而全”是他书房的最大特色,至今,已经有5000多册书在这里扎根。藏书全、阅读范围广,或许正是这样的书房缔造的魏小河了今天,也或许今天的魏小河,才能缔造这样的书房。无论怎样,书房之于魏小河的意义都显而易见,它既像他阅读的中心枢纽,又像他生活的中央车站。
工作与生活中,魏小河时常从书房出发,饱经世事后,书房又时刻迎接着他的归来。外出时带走两本,回来时也许又多带回来两本。魏小河的生活常常这样周而复始,读完的书换未读的书,这个狭小又广阔的天地就是小河的补给站和庇护所。他并不是一个受眷顾的读者,没有书香世家的耳濡目染、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领悟力也欠佳。就是凭着一股热情读到了今天。
在深圳这座繁忙的大城市中,阅读慰藉了他的孤独感,满足了好奇心。世界不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他更能理解自己,理解别人,也可以说变成了更好的人。这是让他坚持不懈读书和写作的最大动力。
书房,是链接自我和阅读的空间,也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映照。
走过小武、木木、魏小河的书房,我们如同走过了三个与阅读有关的故事,亦如同走过三段奇妙的人生。
在这次旅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之所以重要,并非是因为它能在某一个时刻深深的影响你,而在于当你需要它时,它时时刻刻都在。谈及阅读,我们习惯于赞美它的深度,却忽视它的广度。阅读像春雨,总是在悄然间渗透进不同年龄、身份、处境的人的生活中,并带去知识、快乐与陪伴,润物细无声。
这正是《三联生活周刊》与Kindle联合推出《下一站,书房》主题视频的原因,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
阅读,向来与空气与水一样,在生活中不可或缺。
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不同特质的书房,但最为珍贵的,永远是打开书开始阅读的你。
当然,这又是一个高速时代,我们常常需要在各个地点间来回切换,旅途变成了一个很适合阅读的场景,但笨重的书箱对于旅途而言又是一个天然的“累赘”。而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大难题:Kindle可以把一整座图书馆的书都浓缩在一个小巧而清晰的屏幕里,我们不用再扛着一箱子书四处奔波,阅读变得无比轻便,书房仿佛就在指尖。
自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Kindle持续为中国用户推出创新的电子书阅读设备和便捷的阅读服务,旨在不断完善用户的阅读体验,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Kindle的愿景就是希望任何用户均可在60秒之内获得任意一本书。作为世界上电子书阅读器代名词和品质标杆,Kindle始终是阅读的重要承载者和推动者,是热爱阅读之人最熟悉的、最亲密的伙伴。
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Kindle中国提出
“阅读新势力”
的主张,开启了一系列阅读活动,希望将阅读的精神气质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小武、木木、魏小河,都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阅读新势力”:他们都是有趣、硬核的年轻人,他们也都是热爱阅读,并被阅读深深影响的“阅读新势力”。是他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成长,更让我们看到了阅读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和广博。
而除此之外我们也携手头条文化,发起了关于“阅读新势力”的讨论
,周国平、洪晃、蔡澜、苏岑、安意如等多位作家都分享了自己关于阅读的新体会、新看法和新经验。
最近很有意思的是我将有机会采访一位英国畅销书作家,肯福莱特。因为他的小说《暗夜与黎明》被翻译成中文。
这是历史题材的小说,我是在Kindle上看的,也只能在Kindle上看,因为前些日子出差繁忙,最方便的就是带着Kindle,我看书还有一个习惯是跳着看,小说看到不可自拔就必须去看点别的,政经方面的,哲学方面的。
所以Kindle就是我的私人袖珍图书馆。
所以我现在很期待采访作者,他对历史故事的场景复原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从货币的使用,交通和建筑的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看小说了,但是这本小说真的让我爱不释手。
要卖书就需要看书,要出席活动就还是要打扮一下,所以
我箱子里永远是三宅一生和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这是我旅行的必须物品。
童年和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具有巨大的支配力量。像我这样读纸质书长大的人,基本上会一直把纸质阅读作为主要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一代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电子阅读成为主要方式的趋势不可阻挡。
传统出版和电子出版未必只是互相排斥的关系,常常也互相推动,销得好的纸质书,电子阅读的点击率也会比较高,而畅销的网络作品,纸质出版也很可能畅销。说到底,纸质书和电子书都只是载体,重要的是内容。
我的家人都喜欢看电子书,告诉我很方便。他们推荐我尝试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来阅读。
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可以保护眼睛,长时间阅读以后眼睛不觉得疲惫,这一点我很喜欢。而且它轻薄便于携带,一个小小的阅读器能装下几千本书,随时随地都能阅读,可以全身心的沉浸阅读之中。在这里我推荐给大家。
蔡澜的花花世界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总顾问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去年疫情严重,大家被关在家中,在家里闲着无事,最好的消遣就是读书。旧书都翻遍了,又不能出门买书,最方便的,还是用电子书阅读器。
“
Kindle简直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电子工具,不但把所有版权期已过期的小说都放在书上,而且能随时上网订购新书,一经付款,电子版的小说就能放进Kindle里面。但始终又厚又重,读者觉得不便,就出了Kindle2,薄了又轻了,最过瘾的是还加了阅读功能。用者可选男声或女声,把书的内容朗读出来,等于一本录音书了。
”
这段是我十年前的文章“电子书”中对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介绍。一下子,十年就过去了,每一代Kindle上市,我都会买一台新的。每一代功能都有进步,到现在最新的Oasis,舒适双眼,轻薄便携,千书随行,让你随时随地沉浸阅读之中。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我一向建议年轻人要多读书。买一台好的电子书阅读器,的确可以培养出阅读的习惯,希望大家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