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不足半个月,在国内就拿下了超80亿票房,一举创造了全球单一国家票房纪录,更挤进了全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名,成为亚洲电影的全新突破。
△《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剧照
延续
“哪吒系列”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仍然是以区别于中国传统动画人物里的异类形象出现的:不漂亮、不太可爱,有黑眼圈,双手插兜,言行不拘小节,作风自由散漫,还有一点点愤世嫉俗和颓废嚣张,令人想起那支诞生于1998年、世界上第一支虚拟乐队
Gorillaz,也有一点像《灌篮高手》里的樱木花道,更有周星驰电影角色的味道
。
一个糅合了结构主义与朋克精神的全新中国神话少年,可以说这个形象一出世就具备了易于被全球观众接受的先天条件。
放眼世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少年形象不外乎
路飞、彼得
·
潘
和
哈利·波特
。
自从最新漫画章节的金田一终于抱得美人归而做了爸爸,我们就暂且把少年侦探鼻祖踢出少年行列吧。
△ 日本动画《航海王》里的主人公路飞。图/《航海王:强者天下》官方剧照
我们为什么需要少年形象?
因为少年和成年人世界之间仿佛也有一个“结界
”
。
拿比较擅长制造少年形象的邻国来说,日本文学家夏目簌石写过一篇小说《心》,以自己的学生
藤村
操
为原型。
藤村
操
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少年天才,感念人世苍茫、时局不定,
留下充满哲思的语句:
“悠悠哉天壤,辽辽哉古今
,
小小五尺之躯欲丈量世界之广大,赫瑞修之哲学值多少评价?
”
随即结束了自己
16岁的生命。少年之死深深影响了日本自明治时代至今的文艺创作,成为心灵未被污染的少年的形象代表。
德国作家歌德的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都以少年的敏感去反照世界的变化无常,歌颂少年的赤子之心。
梁启超有《少年中国说》一文,则把少年与成人的这个“结界
”
说清楚了:
“
老年人常
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
他继而提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要以少年之志向、勇气鼓励国人奋发向前。
而今天的
“
哪吒系列
”
电影让世界电影史上多了一位中国少年英雄。
在以往对哪吒神话的解读中,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家庭关系,特别是父与子的关系。这就在少年与成人世界之间关系的层次的讨论上更深入了一步。
我们比较熟悉的
哪吒故事就是
“7
0
后
”“8
0
后
”童年看到的1
979
年出品的水墨动画片《哪吒闹海》,
但它并没有完全遵照《封神演义》里
“神使”那样的人物设定去描绘哪吒,而是由当时的动画创作者进行了再创造,由此诞生了一个反抗父权的叛逆少年形象。
△1979年版动画片《哪吒闹海》的人物设计。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伤逝与谈往》
古代的血亲继承制让每一次王朝的权力更迭都充满了杀气,因而儿子反抗父亲的故事成了世界历史和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母题
。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屠格列夫的《父与子》
;
从《俄狄浦斯王》到《卡拉马佐夫兄弟》,西方文学中父子冲突主题便是常见的文学母题。
《哪吒闹海》
动画片的创作者显然也受到了这个影响。
众所周知,古希腊文明对西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古
希腊神话中
有两个
最为突出的主题就是
“
杀母
”
和
“弑父”,表现在
诸神的权力
更迭是通过一种
绝对
暴力方式实现的,即通过否定父权(前任)来获得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干掉了自己亲爹克洛诺斯成为了奥林匹斯第三代掌权者
。
而他爹也是这么干的,从
自己亲爹乌拉诺斯
手里抢过权力
。
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把西方民主制度的产生直接归因于儿子对父亲的反抗。他认为,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从
“原始父亲”的专制向“兄弟联盟”的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
神话和宗教是人类社会的反映。
无论反叛成功还是失败,
诸神
叛逆的行为都没有与道德范畴相联系,叛逆者也没有因为反叛而被斥为邪恶,反而往往因反叛而变得更加强大和富有魅力
,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心理成为推动西方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与此相匹配的是,像达尔文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的各种学术理论被吸纳进
“社会进化论”中,形成一套庞大的社会理论体系,强调线性发展、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于19世纪末被中国的严复介绍进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今这一套理论获得了一个更形象的称谓——“丛林法则”。
我们惊奇地发现,古希腊神话中的
“弑父”
和
“手足相残”并没有受到中国神话的青睐,就是文学作品里出现得也不多,即使有,也是被否定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
系列的电影里也没有再去反抗父亲,而是突出了哪吒接受教化、
珍惜亲情、
拯救世人的主题,这也暗合了中国人
对一种和谐秩序的追求。
这种
秩序,无论是涉及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天下观,还是儒学的核心
“仁”,
都立足秩序的继承和连续性,减少杀伐和牺牲,稳定与和平始终是古代中国思想家的终极追求。
以对中国古典学术和封建社会影响最深的儒家的
“仁学”为例。
“仁”字由“人”和“二”组成
。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
“仁”的含义:仁,从人从二。仁就是两个人,即人与人的关系。
二
人
成为夫妻
,
三人构成一个上下结构的家庭,
有人就有江湖,
人与人的关系就构成了秩序。
儒家对
“仁”有要求,于人的内心就是“忠”,正心诚意;对别人的“仁”就是“恕”,说的是如何接人待物的层面
,
所以曾参总结孔子的学说就是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
仁
”
之外要讲
“礼”,万事遵从一套规范就可以化解矛盾,不以强弱分胜负,要
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每个人都爱天下人
,
从而达到和谐。
哪吒闹海的情节,无论是1979年的动画版本,还是今天2025年的动画版本,都作为整个故事的高潮出现,为什么?
西方神话和宗教里也有
洪水
的故事。人类经历洪水劫难,并诞生了一位幸存者和拯救者
——
诺亚
。
中国的远古神话里的洪水也有相同的作用。2021年,清华大学发布了他们解读的描写上古历史的史书《五纪》,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黄德宽教授对其中的洪水记载有这样的解释:“因为洪水泛滥,整个社会管理和道德体系出现了混乱,这件事惊动了上帝(此上帝非西方宗教里的上帝,是中国远古神话里的掌握宇宙万物的主宰),因此开始整理日、月、星、辰、岁……将星辰历象与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天神地祇所司所掌一一相配,更大篇幅集中于与之对应的人事行用,涉及树设邦国、礼仪祭祀、人伦德行、土工百物、兵戎战事、生育繁衍、人体疾祟等各个方面。”
哪吒闹海的情节实际上就是这些人类创世神话中洪水故事的演绎。
在1979年版水墨动画片《哪吒闹海》里,经历
“闹海”后,哪吒和父亲决裂,反抗精神达到顶点。在2025年版《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由“闹海”展开神仙与妖魔的天地大混战,但实际上,中国神话里从未有界限分明的神妖分界。在中国古典魔幻文学里最经典的作品《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妖魔经历修炼可以晋升神仙,神仙下凡作恶则与妖魔无异。这种神道与魔道的模糊并非宗教性的,而非常世俗化。
哪吒口中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正好证明了中国人的灵活变通和社会鲜活的流动性。无论是古代科举还是现代高考,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里人返乡创业,
不仅为社会发展持续提供鲜活的血液,更是普通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命运的路径。
经历如洪水泛滥般的战争洗礼,历史终于驶入了平静的航道。
海外历史学家唐德刚
有一个著名的
“历史三峡”说:“中国历史从古代一路走到清朝末年
,
就到了三峡,这里惊涛骇浪,过了三峡就风平浪静了
……中国历史有几个阶段,走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动乱了,过了这一段,就风平浪静……所以叫做历史三峡。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
哪吒之魔童闹海
》
片尾的制作人员名单中,出现了过百家公司,参与人数超过
4000人。很多优秀的国内动画团队参与了这部作品,更有动画团队将自己研制了7年之久的动画技术进行了共享。电影的高潮,哪吒、敖丙率领龙族和众妖冲开了封禁的宝鼎,重获新生。那一刻,每一个角色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众志成城,为生存和尊严而战。
参与动画制作的一名团队负责人这样说:
“像我们制作团队对于这个哪吒的爆款, 票房跟我们其实没关系。但是大家都还是有这个热情,愿意帮助饺子导演,就是为了能够让这个动画这个行业有那么一两部片子能够出来,让大家都能够看到,然后都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
见红星新闻报道《
票房虽然和我们没关系,还是愿意
》
)
这份深藏于我们民族心底的赤忱正是我们千年文化不间断传承的秘诀,是我们可以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毅力,更是我们可以扬帆远航、持续向前的不绝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