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事首先从机枪说起。马克沁发明马克沁式机枪后,除了得英国政府订购之外,还在世界各国大肆游说。据说有商人也曾经向大清直隶总督李鸿章推荐此枪。并专门为中堂大人安排了一次火力展示。马克沁式机枪只用了半分钟时间就将一棵粗大的槐树拦腰打断。当李鸿章听到此枪每分钟可发射
600
发子弹时惊呼:“太快了,太快了,中国急需采购!”但随即又听说仅半分钟发射的弹药就价值
30
英镑时又惊呼:“太贵了,太贵了,中国不便采购!”于是大清就在甲午战争的前夕错失了这种改变了战争模式的革命性武器。
话说回来,你们要是揪着中堂这点黑历史不放未免过分了。对新武器看走了眼这件事,西方人干的比东方人多的多。现在把时间推回到
1856
年,奥地利的军方正在对一种新式步枪做测试,这种由普鲁士工人德来塞发明的步枪可以从枪管尾部填装纸壳定装弹,用撞针敲击子弹的底部发火,从而简化了射击步骤,增加了射速。你如果认为奥地利人看到这种新武器就会喜不自胜就图样了,官僚有官僚们独特的思维。他们宣称此枪射速太快,可能会造成士兵胡乱开枪,以至于弹药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另外,士兵手里的家伙火力太猛的话,不利于发挥帝国军队的“勇猛精神”?
别笑,在
19
世纪后期,不顾一切的攻击精神正是军事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意大利独立战争中被充满狂热攻击思想的法国军队击败后,皇帝弗朗茨更加坚信“战场上最有效的武器是刺刀”。在最高统帅的指示下,奥地利军队把不顾一切冲上去、刺刀见红是好汉作为日常训练的重点。本地军工集团的游说也是阻碍新武器进入军队的因素之一
,
奥地利主要的军火供应商维也纳兵工厂具有生产前装步枪的成熟生产线
,
每天生产前装枪
1000
支。可想而知他们对国家投入大笔资金给普鲁士人发明的武器的意见了。
奥地利人错失撞针枪的后果体现在
1866
年的普奥战争里。手持德来塞式撞针枪的普鲁士军队给予手持装填缓慢的前装枪的奥地利军队沉重打击。奥地利人的勇猛敌不过敌人精准而猛烈的火力。和撞针式步枪擦肩而过的奥地利人输掉的不是一场战争,是整个德意志帝国。
奥地利人在犯蠢,美国人也好不到哪儿去。
1861
年美国陆军在检讨新式步枪的采购时,军械署最钟意的武器是英国的李恩菲尔德式前装来复枪。其实他们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从后膛装弹的斯宾塞式连珠枪。从枪尾一次可以装填
7
发子弹,而且可以卧姿装填,不必像前装枪一样必须采用立姿才能重新装填子弹。
1860
年代是美国军械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市面上有好几种后膛装填的连珠枪可供军队采购,但军械署却一种都没能看上。
影响批量采购的原因之一是连珠枪价格太高。最便宜的斯宾塞式的价格都达到每支
40
美元,这个价格是普通前装枪的差不多两倍。但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毕竟国会给每个士兵的枪械采购费用是
60
美元,(美国人的财大气粗不是一战才开始的)军械署最担心的是士兵拿到连珠枪后会因为紧张而胡乱开火,导致额外的弹药浪费(这军械署长奥地利来的吧?)如果他们使用前装枪,因为装填不易,每开一枪都会很谨慎,这样命中率就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