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CIRP:#ProMax仍是最受欢迎iPh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注意区分棉柔巾和绵柔巾# ... ·  6 天前  
虎嗅APP  ·  长沙缓过来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阿里闵万里:有个现象,叫深度泛滥;有种AI公司,叫伪创业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5-02 15:28

正文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虎嗅获得授权转载。

今天的人工智能行业是否有些发烧?

如何降温?

人工智能专家,到底该如何创造出实际价值?

带着上面这些问题,量子位近日对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博士进行了专访。闵万里平时喜欢用花名“山景”来称呼自己。

而这个花名,来源于他的家乡大别山区。闵万里自小在山里长大,他说,如果有一天真的彻底闲下来,自己的终极理想是回山里隐居、支教。

采访的时候,我们也以“山景”来称呼这位科学家。

有个现象,叫“深度泛滥”

“我看了。但是说实话,还是希望人工智能领域能百花齐放,多一些研究方向。”当被问起是否关注了前几天在法国土伦召开的ICLR2017,有什么感受时,山景如是回答量子位。

2013年LeCun和Bengio牵头创办ICLR,被公认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

他进一步说道:“这些人都还是在讲深度学习的故事”,山景的观点是要独辟蹊径,“不是说人工智能就是深度学习。我说现在有个现象,叫‘深度泛滥’,一提到人工智能,就是深度学习,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有问题的”。

“今天所有成功的深度学习,都是一些‘黑盒子’:工程调调参数,样本量大,然后进去跑。跑出来结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危险,我很不喜欢这个状态”,学数学出身的山景说:我相信一点,我们所看到的任何现象背后都是存在第一性原理的,就像牛顿三定律一样。

“如果我们对基础的、本质的东西没有了解清楚就去对它进行描述,最后很可能发现自己走上一条偏颇的道路”,这位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对量子位说:“不过这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们现在应该往新的方向去走,不能局限于深度学习”。

谈到未来趋势,山景也承认深度学习会继续发展,因为它的门槛已经相对较低,“只要具备了云计算的能力,就可以去跑数据”,因此,会有很多人继续朝这个方向走。

随之而来的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深度学习达到了一定层次的时候,就会有人从深层原理上来对其进行反推。山景认为,基础理论取得突破的一天一定会到来,而这个时间取决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铺开的速度。

当AI遍及各行各业,找不到新的应用场景时,人们就会更多地从原理上进行探索。

AI过热不完全是坏事

现在,不少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书里都非得提个“人工智能”,感觉没这几个字都不好意思见投资人。谈到当下人工智能行业的过热现象,山景说,“有的人随便整了一个数据,就叫大数据,然后号称做的是大数据建模、大数据风控之类的东西,其实他那些数据可能都是一些网上扒来的、过时的数据。这里面的泡沫非常地大。”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你可以数一下,我们现在每周的人工智能峰会有多少?”山景笑言。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有关注才会有资源投入,促进行业发展。任何新兴行业的发展,一定会有泡沫发生,大浪淘沙后才是真英雄。“产业的发展必然从开始的一窝蜂、过热,到慢慢冷静、聚焦,最后成熟”,山景说。

而对于如何给过热的AI行业降温,山景表示,AI还是应该向实际的应用场景去落地:“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解答这个问题(指阿里工业大脑、城市大脑等)。不落地的东西说得再天花乱坠,都得不到大众的支持,老百姓的感知不一样——天天听到打雷却见不到下雨,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到应用当中去。”

AI专家要忘了自己是个专家

知乎上有篇文章里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公司高薪聘请机器学习专家,而这些专家到来之后,也一直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计算环境和模型的搭建上。

然而到最后公司发现,这些机器学习专家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价值——原因是,专家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数据准备、处理、建模、调参等工作,并未将业务和商业问题纳入自己的考虑;而专家和部门之间,又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因此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那么,AI专家,或者说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到底该如何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我这样讲吧,十年前我是这样的状态”,山景博士扬着头,一边回想着说,“十三年前,那时候我刚刚博士毕业,我以为模型能解一切的问题。后来我很快发现了一个瓶颈:在你做的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非常多的假定条件,‘如果XXX……’,对吧?”

一个理想化的产品,从实验室走到实际生活中,这当中有非常大的不同。很多条件假设,都是不成立的,系统完全不支持。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或者说,整个业务流程当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数据。又该怎么办?

“所以,人工智能领域,越是那些高大上的人,越难落地——他钻得太深了,以至于不接地气了。他不知道现实之中,该妥协、该变通的地方在哪里。我招的一些人也有这种情况,总是沉浸在细节的改进上,但其实,只是在一艘要沉没的大船上做内部装修——最后船还是沉下了水”,山景给量子位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在他看来,不少人工智能专家(尤其是从大学出来的),都存在不接地气的问题。

“去了公司压根没想过业务是什么。对业务场景的提炼其实比做研究还要难,你要知道哪些地方该放弃、该妥协、可以放弃、可以妥协……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只是写文章发paper就好了”,山景说他后来明白发paper只是业务中一个环节而已。

来自山景的建议是:人工智能专家先忘掉自己的专家身份,多跟业务的人学一学。这样才可能实现接轨,才有可能创造价值。不然的话,你创造的价值永远只是文章,没有人能去把它落地。

而对于AI人才的职业选择,山景的建议是去那些“有业务的公司”。

“像有些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说我搞图像识别,成功率到了99.9%,这种公司其实没前途的,因为它没业务。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公司,一开始还关注它们的发展,后来发现它们大部分都被收购了,或者说偃旗息鼓了。这些都是伪创业。”

同时山景表示,阿里其实没有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放到实战中去练兵。对新人会有一定的技术培训,但是很短。山景认为,战场是人才最好的训练场景。

山景老师接受采访时一直笑呵呵的。他说,可能自己的观点犀利了点,但这也确实是自己真实的看法。尤其当看到很多人人云亦云的时候,特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一个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