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财经YiMagazine
这里是《第一财经周刊》读者俱乐部,我们为你发掘精彩的商业价值,也邀请你一起探寻明亮的商业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暴涨8000亿元!事关跨境电商 ·  3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微信最新公告 ·  3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这条小环线,串联起大大大大大湾区 ·  3 天前  
神嘛事儿  ·  这个问题修好了可以看了-2025011811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不唯大公司、频繁跳槽、不就业,什么才是95后眼里的好工作? |CBNweekly封面故事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12 08:49

正文


每代人眼中的好工作都不一样,这是个事实,真正的认知偏见是认为“每个人年轻时都曾经那样”。95后眼中的好工作跟我们不一样了。


以年龄计算,今年的职场将迎来第一批1995出生的年轻人。


他们是在“标签”中长大的一代。常用词包括独立、有个性,也包括自我和任性。这些形容不全是友好的,但大部分95后的性格中确实包含这些层面。这些受到时代、家庭和环境影响的特点,也体现在了95后的择业观上。


观察95后的就业选择,多元化是最明显的特征。从5年前90后登场起,就业去向的多元化就开始出现。大公司、铁饭碗,早已不是毕业生的唯一选择。到了95后,他们的选择更多了。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中,近4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个人兴趣和爱好主导了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




商业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也降低了专业对工作的影响。毕业就创业、当网红、做微商、开自媒体、做游戏解说成为流行趋势。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郭晓畅放弃了进金融公司的机会,选择做一个游戏策划师。而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杨在毕业前就有过两次创业经历。“选择多是好事。社会更发达了,才能给年轻人更多选择。”科锐国际招聘解决方案总监徐晶劲说。


摆在95后毕业生面前的可选项还包括暂时不就业,转去完成自己的“间隔年”(gap year)、做义工,或者干脆做自由职业者等。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在就业、升学、创业之外,有9.8%的毕业生选择了这样的“慢就业”。


逃避就业压力是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些95后对个人成长、个人实现更为看重。在智联招聘的报告中,个人成长首次超越待遇,成为理想工作的最重要标准。有55.9%的毕业生认为“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是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在人力咨询机构中智预才网CEO朱诗勃看来,整个95后这一代人,是跟互联网、智能手机同时代的人,多元信息接收让他们判断和选择事物时“更有想法”。“工作对以前的人是谋生,对95后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朱诗勃说。



这种想法,让一些毕业生走上了“毕业就创业”的道路。原本,创业是一件需要深厚经验、人脉和资本积累的事。但在95后眼中,与其听命于公司领导,不如自己组建团队,掌握更大的主动性。对于成就动机强的毕业生来说,等待他人制造出他希望消费的产品,或者解决他看到而尚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不如自己动手实现得快。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又增加了30万,达到了创纪录的795万。没有人可以代替这些毕业生说出今年是不是“最难毕业季”的结论。


但好消息是,除了新兴职业,那些过去偏好经验型人才的公司也开始向毕业生敞开大门。徐晶劲观察,以往,外资时尚、零售、服装和饰品公司都喜欢社招,不喜欢校招,但现在它们也希望有年轻人加入。


“汽车产业在经历剧烈变革。人工智能出现、手工操作岗位逐渐消失,公司对数字化、新能源方面的人才有极大需求。”华晨宝马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上官楠林说,他们需要思维没被行业固化的年轻人对“从生产到销售和产品体验的整个流程”提出大胆想法。


这同样是智能手机的功劳。因为移动互联网,这些以年轻人为主力顾客的大公司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在数字时代生存了。除了最懂年轻人的就是他们自己,还因为在需要创造力的地方,95后拥有更快的学习能力。



心思活络的95后,自身对“新鲜感”有极高的要求。父辈眼里安稳的金饭碗,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相反,他们往往喜欢更加刺激、能每天接触不同东西的工作。不过,它已不再是纯粹负面的标签。京东校园招聘负责人韩超认为,虽然个性鲜明的员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管理成本,但优秀且有个性的员工,往往是业务发展、创新的推动者。


整体而言,第一份工作在95后眼中的神圣感在下降。根据《第一财经周刊》对这一届毕业生的调查,认同“刚开始的几份工作都是尝试,可以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选项的比例达到52.1%,比认同“它很重要,决定了以后整个职业道路”的高出7.1%。



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对跳槽的看法也与前代人有所不同,94.3%的调查对象认为,跳槽是“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途径”,认为它是“没有忠诚度的表现”的人只有2.9%。




一些公司难以接受这种“不忠诚”,“95后会给企业不安全感,他们一旦觉得能从一家企业吸收的东西不够了,就想跳槽,寻求新的生活。”朱诗勃说,但他不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相反,他认为95后“其实像海绵,他们需要学到新东西,跳槽只是在那个时间点需要感受很多东西”。


对此表示宽容的雇主当然也有。华晨宝马的上官楠林就认为这是人生必要的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对未来需求有更深刻、明确的意识后,他们回头来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会更踏实更深入。


很多95后毕业生通过实习就完成了这种探索。上海海洋大学金融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曹晓升在大学4年内参加了8家公司的实习,涉及教育、新媒体、广告、公关、娱乐等多个行业。数量看起来很多,但其实有内在脉络——自从第一份在新东方的实习让她发现自己好像更喜欢跟人沟通,而不是参与金融业务跟数字打交道后,她就在她认为对沟通力有需求的行业一一尝试。



徐晶劲认为,雇主们更应该聘用这种头脑思路清楚的所谓“不忠诚”者,他们应该改变观念,因为“其实例如创业和间隔年,虽然不能提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技能,但能锻炼他为人处世和下判断、做决定的能力。个性成熟的价值不亚于能力上的熟练度”。


不唯大公司、频繁跳槽、不忠诚、四处实习甚至不就业做freelancer,95后就业观的背后是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在意。这会让他们在需要表达意见时不会顾忌太多。“以前的人有想法,不一定会在领导面前去说,觉得领导没面子。现在的新人觉得自己比领导想法更好,不会有什么遮拦,就把自己想法说出来。”朱诗勃说。


看起来,95后毕业生得到了还算不错的理解和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求职就会容易些。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今年有40.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很难,这一数据比去年上升了4.3%。


不过,面对困难,95后在择业时表现出了更大的主动性。相比被动等待分配或求职信息,他们会主动通过互联网或身边朋友,了解心仪行业和公司的招聘情况,并大胆自荐。对于好工作,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遇到长辈的阻力时,对自己的职业有想法的95后也会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说服。



总之,因技术进步、新兴行业兴起、信息接收渠道和个人的家庭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今年将进入职场的95后真的不一样了。他们——不一定是全部,但已经有了不少的一批人——不再像前几代人一样无意识地进入既有的职业轨道、按照既有的职业台阶攀爬,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适合自己起步的第一扇门、修建达到自定目标的路径。


“之前的代沟产生需要10年,现在是5年,也许以后更短。”上官楠林说。无论雇主方是否喜欢95后的性格特点,是否找到了有效管理年轻一代的方法,它们都要面对一个事实——95后正源源不断地走入职场,并很快会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于好工作、如何工作的定义,也将持续地改变着企业招聘、培训和管理的方式,甚至改变着企业自身。


“好工作就是要让我有存在感”



曹晓升

学校/上海海洋大学

专业/金融&工商管理

offer/浙江格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网红事业部商务拓展


金融专业出身,曹晓升找了份和网红谈生意的工作。


她是在百姓网、DDB、明思力、迪士尼等7家公司实习过,也自己创业做过电台节目后作出这个决定的。


“好工作就是要让我在公司有存在感。”她语速很快地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今年3月,她参加《非你莫属》,拿到了格家网络网红事业部商务拓展的职位。老板当场给了她301元的日薪。她为此放弃了秋招以及进入大公司或金融行业的机会。


曹晓升对大公司的迷恋,在她到几家所谓的大公司实习之后消失了。


她曾设想大型广告公司“能接触到很多有趣的人、马不停蹄地做活动、与人沟通”。不过最后落到她手上的事情通常都是翻译一下文件,或者联系一下某位明星的经纪人寄去一些拍摄用的鞋子。“做的事情真的好重复,会基础到你觉得很无聊,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一开始进去时的激情一点一点地被打灭了。”曹晓升说。


大公司的无情管理也让曹晓升感觉:自己对这些公司而言毫无价值。她为了回学校准备考试请假两周,两周后回到公司,她发现自己的名字已经从实习生名单中剔除了。不过,这也让她对实习的价值看清了很多:实习的时候,如果发现工作不喜欢或不被重视,就赶快跳。这么做是为转正后的稳定做筛选。


“我看到很多985、211学校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校招后,开始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很不优秀。”曹晓升说,尤其她是非985、211院校的毕业生,简历很可能在第一轮就会被筛选掉,即使侥幸进入,也会在二面时失败。她不想被不合理的外界标准一再否定,因为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及擅长什么。


大二时,曹晓升就开设了自己的电台和微信公众号“大咖侃校园”:找大咖聊校园和职场。在喜马拉雅电台的协助下,她在未进入职场时就一个人邀约和访谈了44位职场达人。为了联络到一位受访者,给这家公司在新浪微博上注册的所有员工都发私信是常有的事,不被理睬也是常事,但最后总会有人因曹晓升的“坚持”而愿意牵线。她最成功的一次是参加和直播光线传媒的《谁的青春不迷茫》首映礼,那次首映礼上,她见到了偶像刘同。


“我大三开始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个人。要录节目,经常晚上两点左右自己翻墙(宿舍围墙)回去睡觉了。”曹晓升说,但这些事让她发现,自己的真实喜好和擅长领域不是金融,而是与人沟通,哪怕那个人暂时还不认识。


临近毕业,她参加电视求职节目《非你莫属》,创业公司格家网络给她offer时,她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她即将要做的,就是和网红谈电商合作。这份工作需要沟通、出差,不断与各种人打交道。


“其实说白了有点像星探。”曹晓升说,这些都如她所愿。而她的个人电台也会继续做下去,因为那是自己的“个人品牌”。


“专业所学只是基础能力”



郭晓畅

学校/复旦大学

专业/世界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

offer/莉莉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游戏策划


“死之前,好歹做款游戏出来吧。”郭晓畅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微信签名栏里。


因为爱打游戏,他毕业后成了一名游戏策划。


4年前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时,他没有想到以后的工作会是熬夜研究应该在一个游戏中设计几道关卡、主角应从哪边出门,以及敌人应该放在哪里。至少,父母预期的那些“风光”工作——进银行、进证券公司、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做咨询……都没有在郭晓畅身上实现。


听说儿子找了个做游戏的工作,郭晓畅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听上去就不像什么好事。”


郭晓畅对他的选择很坚决。大四投简历时,别的同学都“广撒网”,他从头到尾只投了同一个行业的同一个职位:游戏策划。这么做当然跟他自己喜欢打游戏有关。基本上市面上出现的所有游戏郭晓畅都玩过。“我认为电子游戏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最有效的信息媒介,有潜力并且有实力真的成为所谓的‘第九艺术’。”郭晓畅说。


他自称是伴随着“多媒体”长大的,在他看来,电子游戏才是“多媒体”的最终形态,受众在传统媒介中单方面地接收信息,电子游戏却能让受众跟媒介实现自主互动。而他认为,人在信息面前永远是贪婪的,“如果你喜欢一个虚构的角色,只看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演绎,很快就会满足不了你的需求,而在游戏中,你可以与ta交谈、跟ta互动甚至随ta踏上冒险旅程,尽管这些过程可能仍然是受控制的、有台本的,但体验已经与阅读和观影有本质的区别。”他说。


游戏玩得越多,郭晓畅的“表达欲”越强。大三下学期,他开始找机会和做产品经理的朋友交流“如何才能进入这一领域”,说不定未来能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


当郭晓畅试图把自己的爱好——打游戏发展成职业“游戏策划”时,曾受到劝阻:“爱好和职业是两回事”,但他想到能有一款自己的游戏就兴奋。而且他做了研究,国内即便已有腾讯、网易等大型公司开发游戏,但还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对口的“游戏策划”或“游戏设计”专业。程序员和美术都不缺,就是没有游戏设计,国外大学才有,意味着这个领域的人才非常稀缺。


但是腾讯和网易并没有成为郭晓畅的首选项,他看中了规模不大的莉莉丝科技——一家做出了《刀塔传奇》的游戏公司。2016年7月的ChinaJoy游戏展会上,他专门请朋友带着去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


“很多手游公司一开始喜欢模仿。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做法,很多从业人员也因此很难真正喜欢自己做的游戏。”郭晓畅说,相较而言,他宁愿去一家更看重创新而非短期业绩的公司。他声称,他不是不考虑薪水,但“那不是主要的,因为在这个行业内,普通薪资意义不大,还要看发展空间和后续潜力”。


郭晓畅打算在这个领域长期发展下去,至于学了4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他觉得专业所学的“基础思维逻辑和组织能力”哪里都可以用。他把志向写在微信签名里,父母也已经被他说服,理由当然是这个新兴领域的前途。“我很难想象未来的游戏会进化成多么伟大的产物,但这种几乎是必然的可能性让我无比激动,而我非常期待能在这个领域留下自己的印记。”郭晓畅说。


“gap year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秦智斌

学校/中国矿业大学

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offer/美丽中国乡村支教


作为正式进入职场前的gap year,再过几个月,秦智斌就要开始他的支教生涯,为期两年。


他为此拒绝了京东方的15万元年薪——那是笔试时对方要求手写代码,他不会,只好用英文写了一段对岗位的认识,没想到最终被录用的工作。支教的薪水可能只有京东方的1/10。


“最重要的还是兴趣和发展空间,舒适度和薪资基本上不会很在意。”秦智斌说。去年十一假期和姐姐、姐夫同游苏杭之前,他还不那么确定到底该如何选工作,但和这两个85后前辈讨论了之后,两个人分别以自己“先是屈从父母意愿,几年后又后悔,最终做回自己喜欢的事”的故事告诉他:“还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秦智斌参与教育的想法从大二就产生了。那是2015年,他和家人去甘肃西部的一个小城旅游,看到当地一些小孩10岁左右就辍学打工——因为父母觉得上学无用。秦智斌理解这种事为什么会发生,但不知道怎样可以让它改变。


半年后在新西兰的经历给了他启发。当时作为交换生,秦智斌遇到一位来自新西兰周边贫穷国家的男生,对方的英语极其流利,但英语并非其母语。秦智斌感到惊讶,也受到触动:“跟他聊天会让人觉得,他能‘出来’,就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去了他们的国家,在教育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服务。”


秦智斌曾有过短暂的支教经历。他曾用两周时间“完成”了去河北一个村子支教的项目。那次尝试让他不太满意:“其实时间很短,主要以玩为主,帮不到他们特别多。我其实不喜欢。”


秦智斌还尝试了学而思。这家公司给的薪水差不多是同行中最高的,一个新入职的老师最高可以拿到1.2万元的月薪。但是听完宣讲会、和HR聊天后,他就放弃了参与这家公司的终面。因为他发现,学而思的理念是培优,只做培优,不做补差,“它的商业模式是优等生更能出好成绩,以及优等生的家庭条件更好。我当时心想,那差生怎么办?”秦智斌说,他也不喜欢这样的教育理念。


直到2016年9月底,秦智斌才听说了美丽中国,这家机构提供为期两年的支教项目。他火速投了简历,然后有了十一假期和姐姐、姐夫的同游和讨论。为了“把生米煮成熟饭”,他直到拿到美丽中国的offer,才跟父母说了自己打算去支教的事。


“没有人觉得不好,但会质疑‘两年后你怎么办’。”秦智斌说,他已经想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他打算花两年时间“探究一下基层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平时只能从新闻报道、知乎等网络平台看到二手信息,没有亲身体验过。结束支教后,他打算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不在线下讲课,而是制作可在线上发布的教育内容,初期面对学生群体,后期把市场扩大至更多人。


“加薪跳板需要自己制造”



陈思远

学校/广西艺术学院

专业/广告学(网络广告设计)专业

offer/freelancer


凌晨三点,陈思远仍在为一份广告设计项目做最后的校对。


那是为兰蔻新推出的一款气垫BB礼盒做的外包装设计。最初,客户只提出了手绘风格、法式浪漫等宽泛要求,其余的设计工作需要陈思远在一周时间内独立完成。他花了3天时间画手绘稿,然后用AI(别误会,是Adobe illustrator)勾出轮廓,还用上了3D建模——这些都是他在大学期间通过“接活”学会的手艺。


在陈思远忙着给兰蔻的项目收尾时,他的同班同学差不多都已经结束实习回学校准备毕业答辩,然后进入奥美、李奥贝纳等4A广告公司,成为公司人的一员。而陈思远打算把freelancer的工作再延长一年。


“我这个专业第一看实习,第二看作品,我现在就是一个积累作品的阶段。这不像在公司里面实习,毕竟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更有说服力。”陈思远说。


兰蔻并不是陈思远当前唯一的“客户”。5月他总共接了3个项目,除了兰蔻,科颜氏北京产品发布会的PPT设计、味全酸奶的产品简介页面设计都找上了他。完成这3个项目,他5月的收入能接近2万元,差不多是那些选择进入职场工作的同学的4倍。


选择做freelancer之前,陈思远也在李奥贝纳和奥美等4A广告公司实习过,这些公司给他的最大感受,就是实习生“独立做一个东西的机会非常少,常常就是帮人打下手”。即便正式入职后,新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做一个品牌”,陈思远认为这容易“将一个人的思维禁锢住”。


而反过来,这些公司招人时又很看重一个人“有没有好的作品”。它们给应届毕业生的薪水差不多都是月薪5000元。“这根本无法在大城市生活,对于外省市高校过来就业的学生,薪资可能还会压得更低。但有‘好作品’的人就不一样了。”陈思远说,大公司有它的矛盾之处,而他希望通过做freelancer接手不同项目,成为那个初进公司就“有好作品”的人。


大三起,陈思远就开始独自找项目做,两年内,他做的项目数量已超过10个。饮料类的H5设计、汽车广告、球鞋海报、民宿平台的预订页面等五花八门的设计他都做过。除了广告公司,他还去过味全等甲方公司实习,以便更了解广告主而非广告公司的意图。他发现两者的需求可能相反,“对甲方来说市场执行才是最重要的,创意反而要放到第二点来考虑”。


广告主通常不会给自由设计师预留太多的操作时间。而且最常出现的状况是,广告公司来不及做的项目,才外包给自由设计师。它们留给外包设计师的时长通常只有一周,这样的活陈思宇还是愿意接,有项目时每天工作到凌晨三点是常有的事。


像大部分freelancer一样,陈思远的日常也是有项目就做,没项目就歇着,获得持续性的客户仍然是难题。而且做freelancer意味着他只能专注做设计,不能完整地投入到整个广告策划活动中。但他打算坚持做满一年。“虽然收入不太稳定,但是可以养活自己,时间上也比较自由。”陈思远说,他并不排斥进入公司,但那是一年之后的事。


“等不及被别人改变生活,

就自己创业来改变”



高杨

学校/南京大学

专业/软件工程

offer/创业做幼儿教育


高杨的偶像是扎克伯格。


大三开学,他就开始了创业,设计一款名为“米盒”的大学生资料在线分享工具。不幸的是,成功融资300万元后,他却失败了:因签协议时不够了解条款的内涵,投资人很容易就夺走了公司的控制权。


这让高杨陷入了沮丧。时间到了2017年2月,是加入春招大军尝试进大公司还是继续创业?他在这个十字路口徘徊了一周,就决定跟着学长接着创业了——做一款幼儿教育的线上平台。目前他们已拿到天使轮融资。


“进职场能让你更好地学会已有的东西、适应社会规则。但创业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接触新东西。”高杨说,以他的专业,进大公司就是做程序员,可以设想的未来无非是代码写得越来越好。这不是他在大学创业几年后想要的发展方向。


刚进大学时,高杨看到一位学长创业做校园直播,成为福布斯30岁以下青年才俊上榜人物,他第一次感觉到“身边也有人通过创业项目去改变生活”。


“我很想像他一样做一些改变生活的东西。”高杨说。此后,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几乎所有创业大赛。但参与一轮后,他就发现只是参加比赛不再能满足他对创业的“憧憬”。因为和创业实战相比,大学举办所谓创业大赛只看重选手递交的创业计划书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以及上台演说的能力,没有人会要求参赛者真的把想法落实。


“米盒”项目虽然失败了,但高杨认为重要的是他从中获得了成长。最初,这款“改变(校园)生活”的产品,其实是试图改变大学教学系统的课件分发方法。但他犯了一个错误,拿到投资迅速开发了这款课件分发工具的微信版、网页版和App版后,他才发现,他很难说服体制化的大学机构更换它们既有的课件系统。


推广不顺导致团队成员离开,加上商业化的压力,作为创业者要体验的煎熬,高杨都体会到了。“我看了很多创业类的书,但书上能搬下来的东西太少了。很多事情只有亲自去做才知道。”高杨说。他被逼着重新思考产品定位、找出路,最后把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由教育机构转向大学生,变成做一款针对大学生的资料共享工具,才扭转局面。


高杨也想过“进大公司学一段时间再出来”,但他认为工作需要缘分,而他现在最有激情的“刚好是创业”。


(CBN实习记者兰妮,记者黄语晴、王玉昊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施歌

95后毕业生。关注消费、零售和吃。有趣好玩的选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刘娉婷

关注零售和快消,有趣好玩的选题欢迎联系

[email protected]


推荐文章
21世纪经济报道  ·  暴涨8000亿元!事关跨境电商
3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微信最新公告
3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这条小环线,串联起大大大大大湾区
3 天前
此间少年  ·  身边的人决定你成长的高度
7 年前
人民网  ·  笑着打开,看到最后却哭了
7 年前
猫姐能量圈  ·  有些免费,其实很贵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