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十大伙伴行动”为中非合作注入新动力 ·  5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让博物馆和观众“双向奔赴”丨人民时评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总有一个故事值得聆听 |《中国故事大会》用温情讲述那些“小事儿”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9-16 22:59

正文


故事是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通过故事,人们复刻与传播着当代的文化形态。《中国故事大会》不止于故事的讲述与分享,蕴含其中的普遍意义更是节目所讨论的重要议题。

“故事里有时代变迁,百姓沉浮;故事里有岁月乾坤,人生万象……”伴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中国故事大会》拉开帷幕。


9月8日,人文讲述类节目《中国故事大会》在北京卫视播出。节目中不只有鸿儒大师的故事,也有更多平凡人普通而感人的故事。嘉宾带着故事而来,讲述、倾听、分享,以故事为载体进行心的交流。从人生百态到社会家国,节目组尝试通过有温度的讲述,给观众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



 褪去角色设定,回归讲述本身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故事大会》力图让讲述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便更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张桌、几把椅、一幕投影、几面书墙,节目组通过电影技术搭建了一个书吧的场景,嘉宾与主持人围坐于桌前,犹如老友聚谈,敞开心扉,讲述与分享故事。


记者、演员、导演、工程师……节目中的嘉宾来自各行各业。跨界的故事讲述,令他们褪去了社会角色的设定,回归到讲述本身。每个人选择带来的故事,或是自身的一段经历,或是影响其至深的一个故事。在真实故事的讲述中,故事与人物,同样立体。


第一期节目中,饰演《白鹿原》中鹿子霖一角的演员何冰,分享了他演员生涯中难忘的“那件小事儿”,让观众看到了他不同于以往电视荧屏上的另一面。年少时老师讲述的“英雄与狗熊”的故事让何冰铭记到现在,“想当英雄的小孩最后成了英雄,想当狗熊的小孩最后当了狗熊”。从何冰的讲述中,观众看到一个小孩,心中埋着一个梦想,不敢诉说,却一直默默追寻,“后来我当成演员了,到今天,我还靠这个职业谋生”。“英雄与狗熊”只是一个代名词,通过这个故事,何冰与观众分享了他一路走来的感悟:“你这一生最后是什么,是你想当什么,而不是命运给你什么”。



不同于寻常的讲述节目,《中国故事大会》并非嘉宾按部就班的上台讲述,而是要先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的故事,再由“掌门人”选出最吸引他的那则故事,令故事在真正揭晓前增添了一丝悬念。一期节目通常有三个回合,大故事穿插小故事,通过加强环节设置令讲述更有节奏感。嘉宾讲述故事的时长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这在互动的同时增加了节目的紧张感。


节目邀请财经主持人陈伟鸿出任“故事大会掌门人”,刘婧与郑璐担任主持人,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跨界嘉宾是“故事讲述者”,以及“故事评客团”。讲述+分享,多元关系的谈话现场激发了每个人讲述的欲望,一个精彩的故事往往能够引发共鸣,带出更多的故事。


 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

相比于书面的文字,故事讲述的语言是有动感的,其中有对话、有独白、有描述,以及鲜活的人物与自然流动的情节。不管是鸿儒大师的故事还是平凡百姓的那些事儿,望着台上的嘉宾,借助故事中的情感融入,观众更容易走进那个特定的情境中。



第二期节目中,演员许娣带来了她的故事,她将这个故事概括为“把家揣在口袋里”。“黄昏的街头,有一个老人,驼着背,步履蹒跚,左顾右盼地找东西。在不足两平米的方圆,走来走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就这样找着……”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7岁的老人,他忘了自己叫什么,也忘了家住在哪,但他的身上时常带着两样东西,写于40年前的一封家书以及他妻子的死亡证明。


许娣的讲述更像是一场如实还原的演绎,语言、眼神、动作,每一处都与故事融为一体。“有妻在,家就在,家在,人在,一切便安好”,当许娣读完这封通篇没有一个“爱”字的家书时,她联想起自己,于她而言,昏黄的灯光就是家。人们总能在相似的意象中,找寻到情感的依托。


故事是人内心真实的投射,人们可以通过故事的分享,进行心灵上的碰撞与交流。第二期节目中,当主持人刘婧讲述完已离世的奶奶的故事时,青年演员龚洁也流着泪述说了自己对于外婆过世的遗憾。


好的故事往往令人感同身受。对于讲述者来说,节目中所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讲述风格也各有不同,但其中所承载的情感却是共通的,比如对于梦想的坚持,对于家人的眷恋。



总有一个故事值得聆听

故事是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通过故事,人们复刻与传播着属于某个时代、某个社群的文化形态。《中国故事大会》并不止于故事的分享,蕴含其中的普遍意义更是节目所要讨论的主要议题。以小切口折射大视野,节目中的故事具体而微,但每个个体的故事中都有对现实价值的反映,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期节目中,话剧演员李林,讲述了中国武生界泰斗裴艳玲先生的故事。幼年时的一次救场演出,打开了裴艳玲对于戏曲的热爱,也奠定了她成为戏曲大师的第一步。五六岁的孩子,练小翻一百个起,练到手指甲和手指脱落分离。近乎地狱般的训练让小艳玲不堪忍受,甚至一度想过上吊自杀,但是她一坚持便是六十余年。“当年学的手艺,如果不能及时变现,我是否能耐得住这份寂寞,守得住这份清苦呢”,裴艳玲的故事令学习传统文化出身的李林反思,也将这份思索传递给更多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得以传承。


第二期节目的主题是“回家”,对于远渡重洋的孙思远而言,家代表了祖国。2015年11月19日,新浪财经科技事业部美东地区主管、纽约站站长孙思远宣布“裸辞”回国。总结自己在美国的五年,孙思远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未来五十年的辉煌是属于中国的,中国也将诞生自己的巴菲特。那么在祖国和民族无限接近历史顶点的时候,我又怎么能置身度外呢?”



如果说,李林的故事体现了个人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坚守,孙思远的故事则反映了国人对于祖国强大的自信……在《中国故事大会》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中国故事大会》由北京电视台、中版昆仑传媒、苏州传视影视、京视卫星传媒联合打造。节目到其背后的制作团队,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视影视也一直在实践,从早年的纪录片《誓言》《文房四宝》,到近年的《人间世》《本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都从多个角度体现了不断发展的中国道路。除此之外,传视影视在其他方面也经验颇丰,如真人秀节目《跟着贝尔去冒险》,获得央视2016年收视剧王的电视剧《锻刀》,以及现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守卫者-浮出水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不论是讲述众生百态还是激发家国情怀,《中国故事大会》都在透过一个个的故事去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的传承。梦想与执着、追求与获得、乡愁与不舍……每个深刻的“小事儿”背后都是社会前进发展的缩影,而这其中,也不乏你我身边那些“小事儿”。

作者:王梦茜


编辑:张月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