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我省出台了《河北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方案(2024—2028年)》,明确提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具体部署了未来五年我省培育发展石家庄都市圈、积极融入首都都市圈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
京津冀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水平的差距由6.3个百分点缩减到3.4个百分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实施现代化都市圈行动,培育发展石家庄都市圈,积极融入首都都市圈,有助于全面提升省会石家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都市功能,辐射带动冀中南地区经济崛起,破解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助于唐山、保定、张家口、沧州、承德、秦皇岛、廊坊等城市借势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承接疏解、共享资源、对接产业,提升发展能级,缩小发展落差;有助于促进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共建共享,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实现先进生产要素高效双向有序流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合力,构建和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的城镇布局体系和发展格局。
培育发展石家庄都市圈,关键要发挥省会石家庄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通过交通网络同城化布局、主导产业链群跨区域构建、优质公共服务全域覆盖,实现冀中南地区协同发展、共同振兴。
(一)建设同城化交通网络,提高都市圈通勤和物流效率。
都市圈建设交通先行,高效通勤和物流是适应都市圈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持续完善石家庄城市轨道网络,适时谋划发展市域郊轨道交通,加快重点城际铁路、公路项目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进一步织密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加快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南承北接、东出西联、衔接一体、服务优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城市间快速直达,满足城市间、城乡间就业者便捷化、低成本、多元化通勤需求及高效便捷的物流需求,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产业分工协作创造条件,为就业者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多样化职业选择。
(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引领都市圈新质生产力培育。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链、产业“双链融合”是培育发展石家庄都市圈的应有之义。都市圈中心城市石家庄拥有中电科十三所、五十四所等一批中字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机构,是冀中南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有条件有能力牵头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平台,打造都市圈科技创新中心。同时,石家庄正处于部分产业制造环节外溢的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阶段,应加快推动市场一体化,促进产业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以科技合作带动产业高水平协作分工,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带动主导产业链群跨市域构建,协同培育发展都市圈新质生产力。
(三)建设品质美好生活圈,提高都市圈民生福祉。
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双向流动的重要驱动因素。石家庄聚集了全省优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通过优质中小学合作办学、省级医疗机构域外扩容等方式,能够提升都市圈其他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与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落差,使得人民群众方便、平等地享受优质公共服务,同时健全重大灾害和
公共事件
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安全保障,共同打造品质美好生活圈,是都市圈建设彰显“以人为本”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有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参与都市圈建设发展的热情和活力。
积极融入首都都市圈,关键要发挥环首都城市各自优势,借势借力京津,通过对接交通、承接转移、提升服务,凸显功能地位,缩小发展落差,实现转型发展。
(一)积极融入以首都为中心的现代交通网络,提升环首都地区城市战略位势。
环首都唐山、保定、张家口、沧州、承德、秦皇岛、廊坊等市,有条件发挥海港、空港、陆港及临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产业园区等优势,积极参与“四纵四横一环”快速交通廊道建设,促进环首都地区“三港联动”发展,对内形成方便快捷的通勤和物流网络,高效承接京津创新资源、生产要素外溢;对外携手京津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共同开辟海上、陆路、空中“新丝路”,有利于发挥环首都各城市资源、区位优势,突出功能地位,提升城市在“双循环”中的战略位势,形成双向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二)积极对接京津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环首都地区产业战略转型。
环首都城市拥有临港重化工业、风光储新型能源产业、大数据基础产业、文旅康养休闲产业等发展优势,并在基础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优质食品、现代物流等产业细分领域具有鲜明发展特色,有条件打造一批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微中心”,通过承接京津主导产业先进制造环节转移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协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给链、价值链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协力建设“五廊一带”,共同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带动环首都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三)主动承接京津公共服务疏解,打造环首都地区美好生活圈。
京津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同时拥有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潜力巨大的消费需求。我省环首都地区拥有丰富的山湖、森林、海洋、雪场等自然资源及独特的长城、皇陵、寺庙等人文资源,有条件承接京津医疗、教育等资源疏解和资本战略投入,共同打造一批环首都城乡生活圈、
休闲旅游胜地和健康养老福地。
同时,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对接,消除异地医疗、康养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服务京津的同时,提升我省环首都地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缩小服务落差,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作者:李智勇 河北省工程咨询研究院副院长)
阅读原文
查看政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