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我慢慢脱离了单兵作战模式,逐渐负责更大、更多的业务。虽然还不是真正的 Leader,但也开始担任设计负责人、项目 PM 等工作。再加上,已经前前后后跟过8个老板,对不同管理风格、方式也有了一定认识。
所以除了最常见的一些管理方法外,我想浅显地聊聊几个我自认为的“管理心得”。
60分的意思不是让 Leader 有所保留,而是尽可能保持团队成员的个性和成长空间。工作中我见过一些唯方法论的 Leader,尤其面对新人时,会一定要求对方按照既有的方法和路径去做事。
所谓方法论,便已经是根据过往经验抽象、总结后的东西。
过往,就决定了方法的时效性,面对新的设计场景,以前的经验未必能够适用;
抽象,则决定了方法的通用性,反过来说,没有办法完全针对一个特定的诉求;
同时,方法论作为谁都可以学、谁都可以用的东西,往往也缺乏亮点,同质化严重。
就像上周我和新入职的校招生所说的那样,所看到的方法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时刻提出质疑。方法,往往只能保证设计新人不犯致命错误,达到及格分。但完全按照方法所做,恐怕也超不过75分。
在大型互联网公司,优胜劣汰非常严酷。亦步亦趋的新人如果最终过分依赖方法论,只停留在60-75分,怕也是熬不过几年的汰换。因此,必须对经验心存质疑,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我认为 Leader 有一项重要的责任,就是解决工作中那些“杂事”。所谓杂事,可能是繁琐的会议,也可能是零零碎碎的小需求,无法最终形成一个大的设计价值。
如果我带几个人,面对10个需求:
我会先尝试将较大型、较独立的挑出来,也许是2个,把他们交给经验最少的人。独立需求最为聚焦,也最为完整,非常适合新人跑完全流程,也容易拿到较为不错的结果;
然后,我把虽然看似分离,但在设计本身却可以连成一线的也挑出来,可能是5个,交给综合能力最强的人。将几件独立的事情串起来不是易事,Leader 需要凭借经验发现这些“关联性”,然后由具备多线程工作能力的资深设计师来统筹进行;
最后剩下的3个,是不怎么要花脑力、非常临时和零碎、没什么设计价值的工作,我自己搞定。如果自己做不过来,则均分给其他人快速支持。
成就他人,就要扫清他人面前的障碍。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和两个同等资历、能力也非常强的设计师合作,三个人一起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 —— 没有独立负责人,共背成败。
结果,我们在工作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说服”和“讨论”上。因为能力都很强,设计工作本身又存在较多主观性,导致很难互相说服。同时,因为没有独立负责人,三个人均分话语权,在关键节点上经常不相上下,谁都不愿意退让。
最后,不仅拖慢了项目进度,更在激烈的讨论中产生了互相不信任,认为对方“抢话语权”、“固执己见”。
因此,作为 Leader 必须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在前期就得把一件事拆出若干个“独立价值”。比如,进行一个页面改变,我们可以把整个页面的布局设计作为一个点,把这个页面和上下游的关联性作为另一个点,分别交给两个人去设计。
只有明确的“独立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能力,避免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