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和阅读的紧密性众所周知。但是我们真的会阅读吗?我们的写作是否只是在全民写作,知识变现的时代追追风,又或者只是生活安定的同时再来个名利双收,又或者仅仅是为了咸鱼翻身?
我们看到有些人好像真的是天赋异禀,什么类型都能写转,游刃有余,妙笔生花。有些人写得很累,且越来越茫然。
写作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情感宣泄的渠道,虽然它不仅仅只是情感宣泄的渠道,还有寻求理解和认同,以及传达自己的三观。让自己真正认真审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内核。
但很多人不仅没有写得神清气爽,反而越来越苦闷越来越自我怀疑:我是否真的不适合写作?写啊写,埋头苦写了好一阵子好似进步了一点点,但瓶颈又随时出现。
前不久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说如果你就是那个上学时候写作文连八百字都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一篇要不断从头数无数次,还有在不必要有标点的各处加上些标点,因为标点也是可以算在字数内,最后含标点终于凑够八百字交了卷完事,那么你就不要写作了。真的不适合。
羞涩承认一下,我就是那种典型每次都要停下来从头数字数加标点的人。但,那又怎么样。那能代表什么。
代表的绝对不是适合不适合。更不代表才能够与不够。仅仅只是一个事实,我们很遗憾没有在那个时候找到文学的真正趣味,更不懂作文不是什么苦差事,作文是一个给你阐述,剖析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你有兴趣关注的东西的机会。也是剖析的机会,是表达的机会,是思索以及创造的机会。
这些。我们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没能懂得。
我一直喜欢几本书同时看。像上课一样,上了两节数学课以后我下节课如果还是数学课就要崩溃,所以最好课表安排历史课或者英语课。当然像音乐课美术课这种可以上一天没问题。跟做学问做得兢兢业业入神入境的学界泰斗曾国藩他老人家倡导的一书不完不启新书的原则简直背道而驰。
我想说的是我们一般人都不是做学问的,理论性的东西也有必要看,但如果故事性不强,看着就不会太开心。
我这一代,八零后,八五前,网络也没有那么发达。真心悲催。一个老师可以毁了你对一个科目的爱。当然那也是情商不够的表现。总的来说,我们那个时代的语文教育非常生硬,对文字文学,还没来得及了解,就分手了。好多都是。
其实文学,中文的美。实在是难以言传,需细细咀嚼领悟的东西,但我们在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时候因为刻板的教育方法,应试为中心的利益目的,我们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创造力,都被很大程度上摧毁了。
很多人的文学才能没出襁褓就被扼死。
这些天看了叶圣陶和夏丐尊先生合著的《文心》。看完了恨不得时光倒流,回到初中,重新在课堂上和课余翻看,跟老师探讨,细细琢磨。于是我怀着一点忧伤,一些慨叹,写下了这篇文跟大家分享一点心得。
过去的时光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希望写作和阅读中连基础知识尚有欠缺的如我这样的中年文学儿童,能够自己拨开一片云雾,从点滴处寻找路径。
这是一本针对中学生的国文知识基础讲解的书。
将国文,后来我们叫语文了,的各种基础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朋友。但它的特征是,并非理论的叠加堆砌,而是将全部的知识点贯穿在几个由中学生和他们的师长的主要人物的日常学习生活,甚至生存状态中。以故事来经营的一部教科书性质的文学指导书。
本文所著的时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代已经有些距离,但穿插在一个个连贯有趣的小故事里娓娓道来的知识点对现今的我们,仍旧也有现实的意义。
书中序言提到一个词,“情景教学”。用来形容本书的内容教导方式非常贴切。
朱自清先生与陈望道先生分别为书作序,称其为切实易行,生动周到的国文教学实践书。这在后来读完整本书之后非常有感触。
本文作者叶圣陶和夏丐尊先生,有趣的是他俩竟然是儿女亲家。想必两人关系非常好,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才会有兴趣共同执笔著书。当然除了这些以外,最重要的是两位先生都有着对中国少年们的国文领悟理解和运用的深切期待。
一年半的时间完稿,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此后再版修订数次。
看的出两位作者对国文的热爱以及对中国青少年的淳淳的心。
除了朱自清与陈望道先生两篇序以及叶至善先生的后记附录外,正文部分分三十二个章节。每一个章节讲明白一个知识点。也就是三十二个知识点。
从有些目录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本书非常注重对中学生的教育中的趣味性引导。
比如:第一章就是“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讲述孩子们对经典国学甚至有些看上去老旧的文学的从一无知解到焕然有了兴味的过程。
第五章名字叫“小小的书柜”,讲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依照什么样的次序循序渐进,应该如何确定自己国文学习的范围,以及人生对待热爱的文学,应当如何取舍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还有文章病院,修辞一席话,等等,让读者像看小说猜谜题一样,一个个兴致盎然地就把知识掌握了。
非常羡慕那些在中学就能够读到像《文心》这样的教学书的孩子们。即使他们比我们早了接近一个世纪,于某些书的尽早相遇可以让他们的人生领略到诸多妙不可言的东西。
对待几千年的大笔文化财产,不是蒙昧迷惑,也不觉得繁冗晦涩,而是培养出高度的理解力欣赏力表现力,从而更好地探索和发掘自我。
全文以时间进展为主线,30年代前后,重点是一二八事件爆发期间的那段几个主人公的生活状况的时间线的推移,一步一步地构筑情节。融进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