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里约奥运会”的备受关注,“一带一路”、“PPP”又称为我国企业关注的热点,而“一带一路”方针的提取,必然成为“走出去”的新途径。
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同时,我国已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然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海外局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看似空间巨大,但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与国内截然不同,盲目进入却有较高的风险,而我国已“走出去”的企业多半水土不服,如何成功抓住机遇,成为企业在“一带一路”过程中的必选课题。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摘 编 / 张达雄 穆三丰
▌现状:经济良方 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中国的确面临自明朝中后期开始的大汉帝国渐进衰落以来,千载难逢的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个机遇期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将结束与本世纪2020年左右,错过这个时期,中国可能沦为未来全球社会“人人可以榨汁的鲜果园”。
新一届领袖集团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及“亚投行”发展战略,时机还不算太晚,出发点也不错,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一带一路”战略公开亮相以前,是否运筹并恰当,在未来早已定位好的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应该扮演且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恰当的利益定位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应当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来决定:一是能否有效协调好各国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并策略地化解基层民意顾虑;二是是否遵循了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及国际市场规律。
在8月17日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对“一带一路”政策落实的八项要求,其中切实推进统筹协调、切实推进金融创新成为关键。
此外,会议还披露了目前一带一路的现状。会议指出,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我国已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然而从过去几年我们完成过的跨国财团海外投资项目的“投前评估”、“投后顾问”业务清单中可以看出,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基础功课做得并不算扎实认真。“一带一路”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企业:机遇?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多方合作,也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动力。
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236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70多个在建合作区项目,建区企业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0亿美元,带动入区企业投资近100亿美元,预计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可为当地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
过去十多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天更需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高价值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企业必须变得更具战略性、竞争力和效率,“一带一路”也将成为新一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指南针”,同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扩大海外市场规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蕴含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转移优质产业中的过剩产能,加大企业在研发、技术、品牌上进行新的投入,引导国内产业转型和再升级。三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适应不同国家环境的同时,学习借鉴海外成功企业经验,推动企业在发展模式、产业战略、技术路径、商业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
挑战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方面。海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等与国内截然不同,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海外市场有效需求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有的市场看似空间巨大,实则有效需求不足,盲目进入将带来高风险。三是配套金融服务支持方面。部分地区的金融环境并不完善,商业银行运作条件受限,甚至不具备运作能力,对中国企业的支持有限。
▌创新:开发性金融成重中之重
在上述三类挑战之中,金融资源是企业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要素,金融服务及其杠杆优势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而在此环节中,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有效运用成为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01 虚实结合、产融互动是利用开发性金融的关键
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一种成本较低的金融形态和金融工具。作为传统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更注重资产质量和资金安全,强调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开发性金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是新兴事物,其快速成长得益于创新。因此,开发性金融机构一定要继续创新,才能无往不利落地于“一带一路”各种环境之中。
一方面,因地制宜创新金融工具和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中长期融资优势和导向作用,强化开发性金融向产业链的延伸和覆盖,与企业有效衔接形成资金闭合回路,建立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融资方式上给予有实力的企业一定的宽松度,充分了解企业信誉及行业地位,全面把握项目前景及战略引领作用,既看历史,也看未来。
归根结底,开发性金融需要与企业进行有效结合。金融是经济的源头活水,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货币、股票、基金及各种金融衍生品最终要转换为工厂、楼房、公路、桥梁等实体形态,并形成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用户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企业始终是金融向实体经济转化的重要平台。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换,最终是要落实到企业身上,通过配置开发性金融资源,建造基础设施、各种民生工程,以实体形态沉淀下来,进入市场之中。
02 思考:开发性金融的有效运用
今年以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丝路基金已设立并完成首笔项目签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再加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未来开发性金融机构将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了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企业如何才能有效运用开发性金融?
首先,为应对“一带一路”上的困难与挑战,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根据开发性金融特点设计企业经营模式,与开发性金融机构一同打造产融结合的海外投资运营平台。用好、用活、用足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对海外发展的支撑体系,以金融的力量长期稳定地驱动国际化发展。
其次,面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市场环境的显著差异,企业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和运营,形成并维护自身的“善俗良习”。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适应海外发展需要和国际竞争环境,打造成为“全天候”跨国企业。
最后,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不仅要建设好基础设施项目,也要考虑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民生工程,发挥产能优势,扩大国家影响力,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政府应当给予走出去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一定政策性支持,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中商业、金融环境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从政策上要有所放宽;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政策和市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尾声
归根结底,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将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金融的中长期投融资作用、企业的主体和平台作用集合起来,才能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助推“一带一路”顺利实施。
内容整理自江濡山的《中国面临自大汉以来最大机遇,2020年将结束!》
部分摘编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区域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