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2021年仍存较大变数
朱民丨世界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结构裂变(上)
朱民丨世界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结构裂变(下)
与瑞.达利欧对话:朱民/马蔚华/王庆/钱颖一分享中国经济投资热点
经历了低迷的2020年,2021年的全球金融会否“触底反弹”?朱民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出的预测是,2021年全球GDP将增长5.2%,贸易额增长8.3%。“但是我认为,这个预测有些乐观了。”朱民说,他将2021年定义成“缓增长年”,经济的复苏速度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疫情发展的影响。他认为,2021年,企业破产高峰和高失业将持续,企业负债恶化,垃圾债风险上升,而各国央行入市使得金融市场将出现一些规则变化,部分地区和国家开始负利率。全球金融的结构、生态和游戏规则,都将产生巨变,因此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金融要加速“自我革新”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正在走向高收入阶段。朱民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走向服务业,居民财富增加,中产阶级人数和中产阶级财富迅速增加,同时进入老年社会和长寿时代。这些国情都对中国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金融如何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朱民建议,要构建和进一步完善统一、综合、国际化的证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科创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构建居民养老第三支柱;加快发展和完善资产管理和理财市场,为人民财产增值保值;加快金融机构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快落地央行主权货币,构建数字化金融基础;继续高水平金融改革开放。
朱民表示,数字人民币在深圳的试点是成功的。“数字货币有很大的便利,是未来全球金融竞争的制高点。我们应该尽早确定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总体框架和定位,加快落地运营,保持我国的领先优势。”
金融“拥抱”科技势在必行
“未来的金融机构一定是虚拟世界和实体经济融合,为客户提供一个体验好,能够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综合服务。所以金融机构一定要升级场景开发与合作能力、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数字开发与运营能力。”朱民强调,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将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一大潮流。要想拥抱金融+科技的潮流,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刚需”。
主题:站在大浪之巅:
1.走向高收入阶段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数字化大潮
2.经济走向高收入阶段的经济结构特点
3.未来经济结构的变化基础
4.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的大潮正在袭来
5.改革开放和创新:迎接中国智能化的高收入阶段
6.经济走向高收入阶段的经济结构特点
7.未来经济结构的变化基础
8.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的大潮正在袭来
9.改革开放和创新:迎接中国智能化的高收入阶段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金融都发生了巨大震荡和波动,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政策环境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未来5年非常重要,可能会影响未来50年的发展。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进行了一场
金融2021: 新变局、新趋势和新视野”报告会。
在报告中,他分析了现在的全球经济特点,预测了2021年全球金融的走势,并围绕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剖析。
金融服务五大挑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朱民认为,金融服务业要与时俱进,主动迎接五大挑战:
一是要服务经济结构转型,支持服务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是要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大规模 数字化转型;
三是服务老龄化的居民养老需求;四是服务日渐增长的居民财富的长期安全和增值;五是在经济全面数字化进程中改造自己成为 金融科技。
完善直接融资市场
朱民认为,发展科创和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建议中国构建和进一步完善统一、综合、国际化的证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科创和数字化转型。
他指出,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结构完整的股票市场,但目前中国金融仍以银行融资为主,短期资金多,缺乏能承担风险的长期资本。因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包括新三板、REITS及ABS等。要着力打造全国统一、综合和国际化的证券市场;
一方面加速发展衍生品市场,构建 资产证券化市场;同时带动评级和会计、法律制度建设。
朱民同时指出,中国发展科创和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还要构建统一、综合、国际化的债券市场。他认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债券市场结构不合理,信用债仅占1/3,其中65%是国企债,审批/注册和管理不统一,交易和清算不同步,既有潜在金融风险也阻碍经济发展。当前的低利率环境正推动世界债市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债券纳入国际指数(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 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也催生中国债市的大发展。这是一个百亿级的大市场,未来可以翻番。他建议,要构建国际化债券市场,须统一发债管理,集中清算,统一债券交易平台;并逐步建立收益率曲线,发展衍生产品,构建资产证券化市场;同时带动评级和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破产重组法律程序等。
提升财富管理质量
朱民还建议加快发展商业 养老保险,构建居民养老第三支柱。他认为,应构建大型居民养老保险机构,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应予以支持,同时不断创新产品。在完善养老体系的同时,还能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
与此同时,朱民认为,还应加快发展和完善资产管理和理财市场,提高规范、扩大规模、鼓励产品创新,为人民财产增值保值的同时,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
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
朱民认为,中国须加快金融机构全面数字化转型。他建议: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巩固和扩大我国在金融科技和电子支付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和优势;加大金融大数据平台构建;构建新型数字金融时代的监管体系。他指出,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可推广中国建设银行数字化转型经验。
朱民强调,中国应加快落地央行主权 数字货币,构建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他认为,数字货币有很大的便利,是未来全球金融竞争的制高点。中国须尽早确定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总体框架和地位,加快落地运营,继续我国的领先优势。利用央行数字货币落地跳跃式发展我国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解决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长期分散落后、股票和债券登记不统一、清算收付系统不集中、国家掌控不强和面临国际风险隐患的问题,提升金融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探索合作构建双边和区域性央行数字货币联盟。
朱民还特别提到了在深圳试点的数字人民币。他表示,数字人民币在深圳的试点是成功的,而深圳肩负着“经济特区”和“综合改革试点”的使命,也应该在 人民币国际化、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敢闯敢试,贡献一些可供复制的经验。
“未来的金融机构一定是虚拟世界和实体经济融合,为客户提供一个体验好、能够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综合服务。所以金融机构一定要升级场景开发与合作能力、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数字开发与运营能力。” 朱民强调。
继续高水平金融改革开放
最后,朱民指出,中国须继续高水平金融改革开放。一方面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开放水平,吸引优质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同时全面推行准入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稳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利率改革;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大有可为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如何在加快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澳门的跨境融合,包括加强与葡语国家、欧美国家的互联互通的同时,加强监管和规避金融风险?对此,朱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突破点在于找到基本法律框架的融合点。众所周知,内地法律是 大陆法系,港澳是普通法系,会计体系也有差别,研究两大法律体系和会计体系如何互联互通是大事。而事实上,在实务中两个法律体系是并存并用的,所有的国内公司如果是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在应用国际会计准则。
“从我的观察角度,具体在实际操作领域,两套体系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商业、金融领域都是可兼容的。两大法律体系和会计体系的互联互通不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把这个事情解决了,香港、澳门和内地自然就互联互通。”
朱民强调,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将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一大潮流。要想拥抱金融+科技的潮流,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刚需”。深圳已成为中国内地第三大金融中心和全国金融科技中心,在金融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阶段,科技与金融的相互渗透和跨界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
朱民最后总结道,未来五年一定是极其精彩、急剧变化的五年,中国必须别无选择地努力跨越中产阶级的陷阱。而国际政治、经济及科技所有的变化及金融科技化,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运行的基础。
(南财智库/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郭玟君)
工业服务业会成为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而未来一定是智能化和数字化的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做的题目为《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演讲要点如下:
2020年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扛住了“压力测试”,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也是中国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重要台阶的第一年,我们该如何克服曾让众多新兴经济体徘徊不前的 “中等收入陷阱”,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这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命运的一个重大议题。
每一个经济体在跨越这个阶段时,都会发生一系列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从根本上颠覆和再造现有经济。只有认识和理解这些结构性变化,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在这个关键时点上,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从过去那种线性的思维方式,转变成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思维方式,看到结构变化的颠覆性、创造性与机遇。
中国经济正在走向高收入阶段,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
一是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化。
当前中国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攀升,市场化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但非市场化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二是当面中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引发了供给和经济结构变化。
三是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大潮正在到来,科技变成了这个世界推动、主导和裂变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力量。
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将会面对老龄化、气候变化和数字化三个不同于以往的结构性因素。
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5%,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十年后这个比例还将上升到16%。伴随老龄化而来的将是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2015年北京的赡养比大概是三个劳动人口养一个退休老人,到2050年是一个工作的人养一个退休的人。大家想一想,这需要怎么样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怎样的财富积累来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从2021年到2050年,老龄化和长寿化会影响我们的宏观经济相当长的时间,消费、服务、金融、房地产等行业都将发生深层次的供需结构变化。“我们对老龄化的准备是不够的。
去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虽然发达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是他们实际上享有50到70年的过渡期,相比之下中国的时间只有30年,这个任务艰巨而紧迫。巨大的能源结构调整,极大地提高能源效率,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以及大规模的投资来实现。想想看,烧油的汽车没有了,全都变成电动或者氢动能汽车,汽车的产业链会发生什么变化?2060年碳中和会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它首先是改变能源,但更多地是改变未来的科技。
提到第三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因素,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无接触经济的发展潜力,数字化物流、在线消费和生活服务、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学习等等,都发展得如火如荼。哪怕是疫情结束后,这种在线化的趋势还会继续维持,因为许多行业的业态已经彻底改变。
与此同时,科技正在成为世界竞争新的制高点。
当科技变成竞争的时候,新科技的到来已经不是你拥抱不拥抱的问题,而是你别无选择。今天,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创新正处于一个历史的井喷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的大潮正在兴起。”他表示,面对来势汹涌的大潮,中国的应对策略就是新基建,其核心理念是在传统的人流和物流之上,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底层技术,再形成一个数据流,打造出中国的“超级科技高速公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健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整个科技过程,从0到1的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的突破,从市场的逆向进口地带瓶颈突破,服务器突破,云计算,异构计算的突破,全世界在研发科技的渗透曲线在平行的往上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层面,中国还是走在很前面的,比如百度作为重要的AI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连续三年第一,展现出中国AI的实力。不过我国也有相对薄弱的地方需要突破,比如半导体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而面对现在这个格局,中国的应对策略就是新基建。用数字化提升治理效能将是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目前,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治理现代化体系的重要部分,新一代数字技术则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利器。在今天这个节点上,中央之所以再三强调‘十四五’,是因为中国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走向高收入国家,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历史已经给了无数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服务业,科技化,老龄化,这些巨大浪潮在根本上改变我们所有的一切,站在运动推力的一边,站在世界大潮的顶峰,祝各位成为未来的赢家。
这个战略的核心是国家全力打造一个科技的高速公路,AR、算力、数据、5G和云,在这个高速公路上推动科技企业来全力创新支持、构建这个高速公路。对此朱民表示,“后疫情时代三大经济趋势的发展,从疫情前的房地产、能源、传统建设、建筑机械,走向数字经济主导,算法、算力,走向云基建、管基建、端基建。
1.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五十年的发展,因为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跳过中等收入陷阱。
2.中国在走向劳动服务业,但是劳动服务业生产率低,这里的突破口是教育和医疗。另外,中国工业制造服务和美国相比差距很大,这也是未来的突破口,是未来的一个大潮。
3.中国现在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5亿,财富管理行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天的问题就是明天的机会。
4.日本进入老龄化已经二十年了,它的建筑业、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萎缩,增长的是医疗、科技和通讯。日本的房地产在九十年代达到顶峰后就一路下跌。日本的老年人是在不停抛售老房子。
5.2060年中国所有的乘用车是电池供能或氢能源,对汽车行业的改变是天翻地覆的。汽车将由一个工业产品变成一个智能产品。车将成为一个连接所有一切物体的载体。
6.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的销售量要占到当年汽车销售量的40%。大部分国家2040年不再销售燃油车。
7.2060年,重型汽车中,氢能源将会占大多数,剩下的是电池车。
8.2060年,铁路将全部电气化。
9.中国未来每年要投资2-3万亿在新能源上,到2060年最保守的估计是投资总计200万亿人民币。
10.未来的方向是用物联网和区块链将所有的人和物连在一起,云技术和5G只是一个过渡。
11.疫情结束后,不会是所有的人都回到办公室了,因此商业地产的价值会快速下降。
12.$美的集团(SZ000333)$ 一条生产线上只有4个工人,产品合格率99%,人工占一台空调成本只有10元。
“
疫情正在根本性地改变世界
,
造成经济严重衰退
、
金融市场巨大波动
、
国际政治生态恶化
……
但是
,
疫情带来的冲击造成的最大影响却是在科技方面
。
”
9月5日
,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IMF
)
前副总裁朱民在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
。
他强调
,
疫情正在加快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
科技和数字化转型大潮正在到来
。
“
所有的人
、
所有的企业
、
所有的国家
,
你别无选择
,
只有跟着科技和数字化转型
,
这是生死之变
,
或者跟上这个潮流
,
或者被淘汰
。
”
他说
。
朱民指出
,
在四个推力的作用下
,
科技创新大潮正在到来
。
第一
,
疫情推动的无接触/线下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
,
这个趋势将延续下去
;
第二
,
随着中美经贸摩擦转为科技摩擦
,
全球科技竞争已经开始
,
所有国家和企业都必须走向数字化未来
;
第三
,
数字经济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
科技将成为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
第四
,
科技发展的应用创新大潮兴起
,
世界正处于科技大规模转换和实现的曲线的拐点
。
“
严格来说
,
我们今天还是处于4G和智能手机阶段
,
我们正从在这个阶段走向全面的5G和云时代
。
未来
,
全球科技竞争的主战场将是物联网和区块链
。
”
朱民指出
,
中国的国家战略就是
,
在全面走进5G和云时代时
,
提前合并
、
跨越到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
,
“
这个就是全球现在的制高点
”
。
朱民说
,
20年前
,
在全球最大的10家公司中
,
只有三家是科技公司
;
10年以前
,
只有一家是科技公司
;
但今天
,
有七家是科技公司
。
“
不用再过10年
,
再过5年
,
前十家企业一定全部是科技企业
。
这就是经济和金融市场反映出的科技的变化
。
”
朱民指出
,
在科技创新方面
,
中国近年来赶超速度很快
,
在人工智能的论文发表数量上已经远远领先其他国家
,
和美国几乎并肩
。
“
在全球20家最好的人工智能企业中
,
美国八家
、
中国七家
,
这七家还没有包括阿里和腾讯
。
”
尽管如此
,
朱民指出
,
中国在基础
、
核心
、
“
卡脖子
”
技术上还有很多不足
。
“
光伏面板
,
中国占全世界50%的市场份额
,
而15%的技术在国外
。
高铁
,
在国内是100%的市场份额
,
核心技术还是有10%在国外
。
数字支付
,
中国是90%都在我们自己手里
,
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
,
包括阿里
、
腾讯等等
,
我们还是有10%的技术在国外
。
不用说半导体
,
半导体我们整个技术90%在国外
。
”
针对这些短板
,
朱民指出
,
中国正在疫情期间通过新基建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和增长
,
核心是在传统的物流和人流中加一个数据流
,
通过人流
、
物流
、
数据流产生产业流和资金流
,
变成价值流
,
其中
,
数字流是新基建的核心
。
他强调
,
在具备数字流的基础设施核心之后
,
“
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在未来可以完全自如地交融
”
,
“
最关键的是
,
不需要人的干预
,
因为机器学习是一个自动生成和迭代的过程
。
”
“
比如
,
机器人已经不是自动化了
,
而是数字化的过程
。
这个过程产生无数的数据感知
,
感知到物联网
,
物联网进入大数据的虚拟世界
,
包括人工智能算法
,
优化信息空间
,
然后重新回到物理世界
,
改变和操纵现实世界
。
”
朱民指出
,
为了加快5G时代的到来
,
中国将加快5G基站建设
。
“
我们本来用5年的时间继续把5G基站做完
,
现在看要提前
,
今年目标是建60万个基站
,
今天已经建了60万个
。
我们现在已经有5500万5G用户
,
深圳开始5G覆盖
,
希望通州很快能够实现全部5G覆盖
。
”
5G做完了做什么
?
朱民说
,
物联网
。
“
5G只是基础
,
5G是为社会和工业服务的
,
所以5G的落地是物联网
。
“
我们的物联网做了5年了
,
按照我们国家的计划
,
2020年本来就是物联网的一个大年
。
经过改造
,
我们今年的工业物联网节点会超过美国
。
我们会建成5个左右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
,
遴选10个左右跨行业
、
跨领域平台
,
培育30万个工业APP
。
”
朱民强调
,
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速度飞快
,
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
这背后的核心理念就是
,
国家要建设一个以5G
、
AI和云计算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枢纽
。
“
1993年
,
美国建立了一个
《
信息高速公路法
》
,
这个法案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
,
包括苹果
、
谷歌等
。
现在
,
我们要以更高的技术水准建立一个信息科技枢纽
,
让所有的科技企业往枢纽靠拢
,
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
成为这个枢纽的一部分
。
然后
,
让所有的城市在枢纽上做平台落地
,
做数字化转型
。
”
朱民指出
,
在这个过程中
,
枢纽建设是重中之重
,
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建设
:
第一是
“
云基建
”
,
包括云服务及数据中心
;
第二是
“
管基建
”
,
包括5G基站
、
通讯卫星等
;
第三是
“
端基建
”
,
包括手机
、
汽车
、
人脸识别
、
交通等
。
谈及疫情对科技的影响
,
他说
,
疫情使得科技发展走向了新的方向
。
第一
,
在经济驱动力方面
,
经济增长来源从房地产
、
能源
、
传统基建转向数字经济和新基建
;
第二
,
受社交距离影响
,
过去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将转向无接触经济
;
全球价值链从高度全球合作走向
“
双循环
”
,
走向自主创新
,
核心科技赶超和前沿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