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看整个行业的一个宏观背景,AI到底是一件多大的事。宏观背景有一个常见的方法叫PEST分析,P就是politics,政治环境,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还有T是技术technology,我简单地把这四个环境,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政治对人工智能的需求
首先中国是非常看重技术广泛应用的,我们的各项政策是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产业化,成为促进这个传统产业体质、增效、控险、降耗,等等的这个战略抓手,换句话说AI在中国的使命,更大意义上是服务于传统产业升级的。对于日本来讲,它受制于全球最严重的老龄化和资源的匮乏,所以日本的各项政策,其实是试图引导人工智能促进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的普及,所以全世界有非常多很好的机器人公司诞生在日本,然后如果你去日本参加这个机器人博览会,你会看到非常多可能比我们国家要先进很多的技术。
美国更强调希望通过理论的发展,来带动产业变革。你去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初创公司,你会发现中国可能更多在应用层,而美国可能更多理论层也多一点,不同国家的政策环境,导致了不同国家的产业分布其实是不太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就是P,政治环境的分析。
二、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分析
我把它结合在一起说,我集中在中国环境的分析。我强调三件事,一个是人口老龄化,一个是城镇化。
首先第一个,人口老龄化。我给大家说一个数字,国内60岁及以上人口现在多少人?超过两亿多人,占到我们总人口数量大概百分之十六点多,那么这个比重,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了2.89个百分点,而国内的适龄劳动人口是多少人呢?九亿出头。
然后连续五年这个适龄劳动人口是在下降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意味着其实我们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那种高速的人口红利其实是消失了,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要上涨,用工成本增加,所有的低端的制造业都要受到极大的打击,社会服务的成本在整体地上涨;那么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医疗、社保等等的社会管理的挑战,也在不断地产生很多的兑付的风险。
此外,我们从传统行业来看,国家的对于用人工智能等智能化的新一代的技术,希望它赶快为传统产业服务,去升级它的制造方式,去升级它的商业决策能力。这个需求就与日俱增了,这也成为整个国家在大力地拥抱人工智能的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2012年到2016年期间,全球的整个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它是一个以年化增长16%的速度去增长的,而中国这个数字是超过是31%,也就是说中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远远地高出其它的国家。在2019年年末,中国将吸收全球40%的机器人产能。
还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城镇化”,城镇化的趋势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目前中国的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是超过了7亿6000万人,城镇化率是超过了57%的,而且北上广深四个大城市加起来,常住人口就七千多万人。在这样的一个城镇化率快速增加的一个环境当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就是我们的城市治理的难度,公共服务的管理的要求,就逐渐提高了。城市的人、车流量巨大,交通拥堵必须得到缓解。
此外就是治安,治安的事件就必须得到更精准、更实时动态的控制,城市安防体系,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就需要极力得到建设。所以说从2016年就会明显感到,大量人工智能从业者在做一件事,做安防,整个安防产值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规模,5000多亿的一个市值,很夸张,这也是非常中国特色的一个市场。你去美国看,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做安防的。
另外一个城镇化趋势带来的影响就是,农村数量和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人口减少会导致什么?会导致我们不管是农业的生产,还是农业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都需要更有效率的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的形式。比如说我周围有一些在做科技创新的朋友,他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在用卫星做大数据,然后用大数据的方式来去做农业的数据化,他们就是这个方式来预测产量,来进行无论是天气还是各方面的预报,使得我们更知道我们每一年该生产多少什么样的粮食,使得整个农业的组织形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所以相关的遥感的技术、卫星图像、农村生产的大数据服务等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涌入这样的一个市场,这是第二个趋势,就是城镇化。
三、技术的拐点
最后一个就是技术,techenology,对于技术来讲,当我们谈到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一般谈到的就是三点,数据、算法和算力。为什么会有过去的这样一个高起低回的发展曲线呢?因为三个元素,数据、算法和算力,在过去的六十年发展当中,它们都没有凑齐。但是这一波为什么人工智能猛一下起来了呢,其实是这三波力量,在这个时间点上凑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