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刊速览
地刊速览专注科普,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地球科学前沿进行科普式的介绍,一方面希望对地球科学研究人员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向非地学背景人员展示地学之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渤海大魔王 ...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刚刚,小S证实 ·  昨天  
数据宝  ·  突发大涨,赛道股有利好? ·  昨天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评:沪指涨1.01%重回3300点,全 ... ·  昨天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刊速览

Geology:造山带的超慢冷却!

地刊速览  · 公众号  ·  · 2024-09-15 23:35

正文

近日 《地质学》期刊发表文章,对 印度东高止山脉 变质沉积岩中的锆石颗粒进行了铀铅定年和钛含量分析, 发现锆石的结晶时间跨度长达1.5亿年。这意味东高止山脉下地壳的冷却速率远低于预期。 超慢冷却速率表明部分造山带的下地壳可能长时间保持熔融状态, 为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形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 这项研究挑战了现有地壳演化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造山带的冷却机制、大陆地壳的生长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




造山运动是地球上最剧烈的地质过程之一,其不仅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壮丽山川,也深刻影响着地壳的结构和演化。 造山带(orogen)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深处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熔融和重结晶,形成复杂的岩石构造和矿物组合。
超热造山带是指地壳深部温度超过900摄氏度的造山带,其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地质模型认为,造山带形成后,由于地壳增厚和热传导,下地壳会相对快速地冷却,冷却速率通常在每百万年20-30摄氏度。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某些超热造山带的冷却速率可能远低于预期,这意味着这些地区的深部地壳可能长时间保持熔融状态,这对我们理解地壳演化和大陆地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超热造山带下地壳的冷却速率究竟有多慢?是什么因素控制着冷却速率?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选择印度东高止山脉作为研究对象。东高止山脉是新元古代时期形成的超热造山带,经历了大规模的地壳熔融和高温变质作用。
研究人员在东高止山脉采集了六个不同地点的变质沉积岩样品,这些样品都经历了高温高压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他们利用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样品中的锆石颗粒进行了U-Pb定年和钛含量分析。
锆石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矿物,可以保存形成时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信息,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U-Pb定年可以确定锆石的形成年龄,而钛含量可以用来估算锆石形成时的温度。
研究结果表明,东高止山脉六个样品中锆石的结晶年龄从9.5亿年前持续到8亿年前,跨越了1.5亿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1.5亿年的时间里,锆石的结晶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这表明东高止山脉下地壳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冷却。
根据锆石的钛含量,研究人员估算出东高止山脉下地壳的冷却速率在每百万年0.26到0.90摄氏度之间,远低于传统地质模型预测的冷却速率。
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超热造山带下地壳超慢冷却的直接证据。 超慢冷却速率表明,部分造山带下地壳可能长时间保持熔融状态,这与传统的地壳演化模型相矛盾,需要我们重新评估造山带的热演化过程。 长时间保持熔融状态的下地壳有利于元素的分异和富集,这可能促进了大陆地壳的生长和稳定。 缓慢冷却的深部地壳为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形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

论文信息: Chris Clark , Michael Brown , Ben Knight , Tim E. Johnson , Ruairidh J. Mitchell , Saibal Gupta; Ultraslow cooling of an ultrahot orogen. Geology 2024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需了解详情,请阅读原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