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希望的田野》第一季《拉林河畔》是由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自10月15日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以来,取得了同时段收视新高,后陆续在全国各省卫视频道重播,均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12月6日,《拉林河畔》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行业、学界、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就该片的创作背景、拍摄手法和时代特征等进行交流讨论,并围绕在新时代下如何拍摄好现实题材纪录片进行了探讨。
《拉林河畔》拍摄时间跨度大,从年初提出策划方案,到9月末后期制作,一支20余人的创作团队在黑龙江省杜家镇驻扎了近200天。“没有点政治责任和使命感,不会有团队愿意做这个项目。”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看来,这个团队最让人佩服就是“职业精神”。
研讨会看片环节,不少专家学者被片中人物的对话逗笑。“感觉都冒着气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主任陈大立说,“鲜活的人物对话是解说词替代不了的。时间跨度不是说出来的,是拍出来的。《拉林河畔》十分真切地展现了黑土地上农民的生活。”凌晨三点,与农民一起钻进育苗大棚;芒种时节,穿上水靴行走在泥泞的稻田间……
在拍摄的半年时间里,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创作团队捕捉并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创作团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间,长时间与村民打交道,令《拉林河畔》“沾着泥土的气息”,大量方言口音的对白让东北农村变得生动起来。“整个片子没有离开黑土地以及黑土地上的人,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和现实紧密勾连在一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认为,
《拉林河畔》中大量运用的白描手法,令其回归到纪录片“最初的状态”,“通过优秀的艺术表现方式,在看似简单的平实中,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海军复员回到农村的陈洪刚,开网店卖米,把自家和乡亲们种的大米、杂粮卖到了全国各地。该片通过杜家镇普通村民身上普通平凡的故事,真实记录了当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陈洪刚出去闯荡十几年后返乡,实际上透着中国新型农民在城市与农村间理性的抉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
高长力表示,《拉林河畔》给行业所带来的启示在于“宣传的艺术”,“用这种润物无声、小切口的方式,讲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也能达到很好的宣推目的。”
“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杨晶说,“黑龙江省正在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媒体人,有责任用镜头记录下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历史画卷。”
主题背后是对时代变化的敏锐察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张雅欣提到,“几十年前费孝通先生讲到中国的乡土社会结构,但最近会发现中国的乡土社会正在转型,能抓到这个领域很难得。”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拉林河畔’了,它可能真的掀开了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为被边缘化的农村。”张雅欣说,多年来,有很多影像关注“城市”,“只是今天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在东北的农村、在黑土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胡智锋认为,《拉林河畔》在创作上的成功与可贵之处于“大”与“小”的结合,“片中既有对大时代的关照,又有对小人物的捕捉
。通过村民议论当下重大事件或新闻节目的场景,把大时代自然而然的带了出来。”除此之外,片中“情”与“理”的结合也值得行业学习。“片中既有夫妻、母女、邻里等情感元素,令人物更加饱满,也提出城乡关系、升学、赡养等议题留给观众思考。其在平衡关系上拿捏得自然稳妥。”
近年来,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近两年来涌现出一批广受欢迎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十九大召开期间,《我们这五年》《拉林河畔》等一系列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陆续播出,并受到广泛关注。
“纪录片产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高长力说,“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改革发展将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现实生活是火热的、沸腾的,充满着各种‘矛盾’和‘故事’,给我们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么多、这么好的题材。所以说,新时代是我们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最好的时期。”
《拉林河畔》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后,在省级卫视频道的重播也收获了不错的收视。杨晶认为,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受老百姓关注和喜爱,特别是对东北不熟悉的外地观众,在看玩片子后不会再认为东北只有二人转。”《拉林河畔》让人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形象的东北,一种全新的表达蕴含在每一个小人物、每一件日常事件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作为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落地生根》,记录了云南的村庄“精准扶贫”的故事。总导演柴红芳在现场分享了《落地生根》的创作经历:“在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导演是没有脚本的,其最大的魅力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各个层面的观众都能看进去,得益于其中有人性、有生命的内容。”
胡智锋认为,《拉林河畔》有三方面的意义值得关注:“一是政治意义——抓住十九大提出的‘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主题;二是传播意义——用最基层的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去串联宏大叙事,这种现实火热的生活影像相当欠缺;三是社会意义——要让人看了有正能量、看了舒坦、看了有幸福感。”
记录还在继续。据杨晶透露,2018年10月,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计划就该主题推出一部6集的完整纪录片,同时会制作90分钟的电影版。
诚如高长力所言,“现实生活是火热的、沸腾的”。在新时代,现实题材纪录片发展还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张榆泽
编辑:章炜
【版权声明】
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