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杜月笙善于识人于微末,曾与一个赌徒结拜,6年 ...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女人想你了,会给你发这4句话,别不懂! ·  3 天前  
小叮读报  ·  2月5日,历史上的今天和生活冷知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随州曾侯乙墓皮甲:所有先秦影视作品中的道具原型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2-19 11:00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大秦赋里》第四集的历史背景,是公元前259年邯郸之战。 魏国和楚国都起兵相救,大破秦军。楚考烈王重新发起各国合纵,还派人到周赧王请他以共主名义组织诸侯联军,周赧王为此求助于西周公。西周公倾其国力组建起一支5000多人的军队,与诸侯商定在伊阙会师。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不战自乱。

三年之后,秦国兵临洛阳王城,要抢夺周天子的九鼎。 周赧王在得知西周公的合纵失败之后,两个白发老翁在九鼎前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除了无能狂怒之外,对秦吞周国的现实无可奈何,令人慨叹。而且周王为了组织军队,向周国富人借债,但是最后合纵失败,没有获得任何战利品,所以只能躲到高台上避债,这就是债台高筑的由来。

虽然这一情节很短,但是电视剧中的西周公和东周士兵的皮甲样式, 参考的是刘永华在《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对东周武士的复原:

刘永华在《中国古代军容服饰》中对东周武士的复原图

曾侯乙墓文物的复原蜡像

这张复原图的历史依据,其实来自于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墓出土的曾国楚式皮甲。
皮甲制作于战国早期,而皮甲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春秋末年-战国早期,加上曾国是姬姓诸侯国之一,所以,刘永华老师将曾皮甲用作东周护甲的参考了。这套护具出土时皮质内胎已经全部分解,仅有表面的髹漆悫保留了下来,髹漆痕迹显示,皮胎坚韧,毛孔细密而多。 部分关键部位的皮革更加厚实,属于典型的南方水牛皮或者犀牛皮甲胄,印证了“操吴戈兮披犀甲”的描述。

曾侯乙皮甲复原图

根据复原工作显示,这套护具从甲片压边、甲片结构和马胄花纹等特征判断 , 发现有模压成形的痕迹。 当时曾国人可能是先用青铜或锡铅等铸造出金属模具 , 然后用这些模具压制出皮甲片, 这是让甲片成形的基本方法。整个制甲的程序大体有:塑形、翻范,焙烧、浇注模具 , 修整和皮料 , 压合甲片,打开模具,逐片取出修整 , 甲片打孔,髹漆,组编。所以每种不同形状的甲片,全要经过上述工序,故制作一套甲,需要上百套模子;而只要有一整套甲胄的模具,就可以大量制作相同款式的护具。

曾侯乙皮甲复原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皮甲甲有典型车战时代的痕迹: 皮甲的下摆和下半身防御比较粗糙,近乎于无。这是因为春秋末期车战依旧是当时的主要战斗方式之一,所以贵族甲士如果站在车上作战的话,那么腿部就处于被车厢保护的状态,所以这一时代的中国甲胄和希腊甲胄相比,对腿部保护并不完善;

长沙出土的战国披甲木偶人俑,也存在腿部保护粗糙的问题


此外,这套甲胄上有一个类似于高领口的结构--盆领。 这个结构的作用不仅仅是装饰,其实是为战士提供脖颈部分的防御。这一技术的疑似起源地带在中亚和西域,最早为各路中亚游牧民战士所使用,可以防止飞箭或者兵刃对脖颈的伤害,特别是从后往前的飞箭命中战士。


在车战时代,因为战车作战中存在车右用战戈横扫或啄击敌方甲士的打法,所以面对戈这种以扫击或者啄击为主要杀伤手段的武器,盆领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此外,这套甲胄明显有量体裁衣的工艺,前胸和后背的部分相对运动幅度较小。 所以这里的甲片有硬化处理且更长,体现了革坚则札长的制甲原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