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产品的涨价问题,分析了共享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文章指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基于需求,中国的共享经济因人口规模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而迅速崛起。文章还提到了共享经济的涨价现象背后的原因,包括企业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共享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出路来扭亏为盈。文章建议共享企业应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消费体验、探索个性化产品等方式来应对涨价带来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界定共享平台的责、权、利,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城市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管理力度,界定共享平台的责、权、利,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来源 天府新视界
让我看看是谁,在秋老虎的威力下,一出地铁口就去抢有防烫坐垫的共享单车?跑得快的,一定是有年卡的;犹犹豫豫的,一定是用次卡的。毕竟,谁叫共享单车又双叒涨价了?!
这并不是共享单车第一次上调价格。经历“跑马圈地”、低价竞争后,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按摩椅等为代表的共享产品,已经与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只是,每当“涨”声响起来,消费者和商家的“烦恼”就来了。摇摆于商业行为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共享经济”,该如何拿捏盈利与服务之间的平衡?
共享充电宝 摄影/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共享空间、共享知识、共享产品……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集合有价值的闲置资源,共享经济成为新兴消费空间。
从本质上看,共享的基础是需求。由于人口规模、全球领先的移动支付的支撑,中国的共享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是资本市场大热的“风口”。用远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快速 “吸粉”“圈人”,再在有稳定用户群、形成规模效应后涨价,“卷价格”一直是各类互联网新经济抢占赛道时的常用打法。
共享办公场所 摄影/新华社记者 吴凯翔
最典型的就是共享单车。从最初的摩拜、ofo到现在的哈啰、青桔、美团等,前期多采用“烧钱”“补贴”等让利竞争策略。共享单车帮用户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逐渐培育、养成了用户新的消费习惯,运营商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大量用户。这时候,博弈进入下一个 level(级别):涨价之后,你还舍得骑吗?最近,哈啰、滴滴青桔等共享单车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地上调价格,收费标准由工作日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周末节假日起步费也由前15分钟1.8元调整为前10分钟1.8元,后15分钟收费1元。有时候骑下来,资费甚至超过地铁费用,骑共享单车通勤好像还没有坐公交划算。很多人反映,骑共享单车有些“肉痛”了,谑称共享单车变“共享刺客”了。
一边是用户抱怨价格高,一边是企业苦于盈利难,摇摆于商业行为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共享经济,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
经历爆发式“生长”后的共享经济,开始频繁涨价,这是为何?
“赔本赚吆喝”,不是长久的营销模式。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让共享经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过度的“价格战”无疑会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这几年国外破产、裁员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不在少数。在国内,经过行业洗牌后,呈垄断之势的平台也“挺直腰板”频频涨价。面对“涨”声,舆论场上出现了两类声音:一类是“不划算,太贵”,一类是“提供了便利性,即使价格上涨,仍愿买单”……声音背后是“价格”与“性价比”的矛盾。
有了话语决策权,盈利成为当仁不让的第一目标。 要摆脱持续“烧钱”的泥淖,必须告别野蛮生长时的“价格战”。
从长远看,价格不是越低越好。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多属于“重投入、重运营、重人力”行业,短时间内依赖资本投入,用“免费”争抢客户、不计成本的做法,长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在竞争中疲于开展低层次的价格战,缺乏可持续的造血功能,陷入亏损、倒闭的发展怪圈,整个行业也呈“野蛮生长”的态势。
共享自行车 图据川观新闻
从现状看,企业运营成本、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平台都是企业主导的生意,而非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经过重新洗牌后的共享经济,跨入从“量”到“质”的发展新阶段,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出路,扭亏为盈,尤其是精细化的管理对车辆的迭代、仓储、运维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匹配更多更优的人力和物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调价就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市场经济行为。
一路水涨船高的共享经济,如何在共享企业、平台与消费者之间寻得“最优解”、实现可持续发展?
适度涨价,服务和消费体验必须跟上。合理的定价策略一定是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消费者在乎的真的是那几元钱吗?其实更在意是否有与之匹配的消费体验和服务的品质。今年盛夏,有共享单车换上了不烫屁股的清凉坐垫,让人看之舒爽;上海部分共享单车换上了《黑神话:悟空》游戏联名皮肤,骑上犹如腾云驾雾;汕头的共享电单车颜值超高,让机车党都称“有被帅到”。对于消费者来说,共享单车的便利性、环保性依旧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需求的理性让他们从单纯追求“性价比”变为更追求“质”,如果价格上涨并没有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势必劝退。
共享单车与《黑神话:悟空》游戏联名 图据滴滴青桔微博
共享企业应直面问题,从拼投放数量,走向拼服务、拼用户体验,在运营模式、场景拓展等方面创新,提升消费体验,探索更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形成新增长点,以高质量供给激发更多需求。
加强管理,“共赢”才是王道。从共享经济成功案例来看,都需要政府对共享经济给予适度的支持、监管,这也正是城市建设需“补短”的地方。在杭州的城市名片中,“全球最佳公共自行车系统”十分亮眼。自2008年正式推出以来,杭州公共自行车已在国内外圈粉无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有新人租公共自行车结婚。与平台的共享单车纯商业化不同,它兼具公益与商业,免费使用率达到96%,另一方面,这些服务点亭棚广告的开发,消解了运营成本带来的压力,成为市民称道的福利。
别让“涨”声响起来之后,共享经济就凉凉了。毕竟,它为城市的大多数人带来了诸多便利。应该在现实的磨合中寻找“生存法则”,谋求企业发展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重新洗牌后的共享经济,既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加大管理,也需要共享单车运营方积极参与,以相应的规定界定共享平台的责、权、利,在深度协同中促使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愿每一个加班夜归的人,走出地铁站,都有一辆共享单车为你等候。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四川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