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气温频繁变化,感冒发热病例有所增多,非甾体抗炎药成为除感冒药之外的常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是指化学结构中不含甾体结构的解热镇痛药物,这类药物大致可以分为非选择性COX抑制药和选择性COX-2抑制药两大类。非选择性COX抑制药包括水杨酸类(例如阿司匹林)、苯胺类(例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多种类型;而选择性COX-2抑制药则包括二芳基吡唑类、二芳基呋喃酮类等。
在PDB数据库的骨骼与肌肉用药治疗大类中,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等药物被归类于解热镇痛药治疗小类,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则被归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小类。2023年,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小类中共有32个治疗药物,在国内药品终端市场的总销售额高达171.29亿元。其中,布洛芬、双氯芬酸和酮咯酸氨丁三醇的销售额位居前三,合计达到109.58亿元,占比超六成。
PDB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药品终端市场中,布洛芬制剂的销售额为65.14亿元(见表1)。近年来,该药品的销售金额与销售数量呈波浪式增长趋势,在非甾体抗炎药中的市场份额也逐步上升。
价格先降后升
详细来看,2019年布洛芬的销售金额增长了33.21%,销售数量增长了18.65%。然而,到了2020年,销售金额下降了8.4%,但销售数量却增长了9.54%。2021年,销售金额回升了5.76%,销售数量则下降了3.26%。2022年,销售金额大幅增长了77.69%,销售数量也大幅增长了60.19%。到了2023年,销售金额继续增长了9.12%,但销售数量下降了2.94%。
从平均单价看,布洛芬近年来的价格为先降后升。2019年的单价为1.15元,2021年降至1.05元,2022年回升至1.17元,而2023年的平均单价则达到1.31元,相比2019年增长了13.91%。
份额持续增长
从销售金额看,布洛芬在非甾体抗炎药中的占比持续增长。2019-2023年,其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22.48%、21.78%、23.61%、34.76%和38.03%,近五年均位居第一。
布洛芬的多种剂型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布洛芬片剂、分散片、胶囊剂、软胶囊剂和直肠栓剂被纳入2017版医保甲类目录,并持续纳入后续版本;布洛芬颗粒剂、缓释胶囊、滴剂、混悬剂、干混悬剂、糖浆剂和口服溶液剂则被纳入2017版医保乙类目录,同样持续纳入后续版本;布洛芬注射剂则被纳入2021版及后续版本的医保乙类目录。
128家企业竞逐
从企业销售情况来看,2023年共有128家企业在样本终端市场推出布洛芬制剂,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其中,两家合资企业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具体而言,上海强生制药的销售金额占比最高,为34.28%;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次之,销售金额占比为18.95%;珠海联邦中山分公司排名第三,占比为3.62%。
PDB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药品终端市场中,双氯芬酸制剂的销售额为25.45亿元,相比2022年的27.49亿元略有下滑(见表2)。该药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拥有大量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同时集中度相对较低。
价格相对稳定
具体来看,2019-2022年,双氯芬酸制剂的销售金额分别增长了8.43%、13.81%、3.33%和21.04%,销售数量也相应增长了6.14%、15.6%、2.78%和16.5%。然而,到了2023年,销售金额下降了7.43%,销售数量也下降了2.51%。
从平均单价来看,双氯芬酸制剂的价格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2019年的单价为0.79元,2021年略微下降至0.78元,2022年回升至0.81元,而2023年则降至0.77元,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2.53%。
占比先升后降
从销售金额看,双氯芬酸在非甾体抗炎药中的占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19-2022年,其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12.52%、15.07%、15.96%和16.01%,而在2023年则下降至14.86%,但仍位居非甾体抗炎药的第二位。
此外,双氯芬酸的多种剂型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具体来说,双氯芬酸片剂、缓释片、肠溶片、分散片、胶囊剂、肠溶胶囊、缓释胶囊均被纳入2017版医保甲类目录,并持续纳入后续版本。而双氯芬酸直肠栓剂和肠溶缓释胶囊则被纳入2019版医保乙类目录,并同样持续纳入后续版本。
市场集中度低
从企业销售情况看,2023年有94家企业在样本终端市场销售双氯芬酸制剂,市场竞争激烈且集中度较低。其中,药大制药的销售金额占比最高,为17.40%,位居第一;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次之,销售金额占比为14.65%,位居第二;国药致君(深圳)坪山排名第三,占比为12.62%。
PDB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药品终端市场中,酮咯酸氨丁三醇制剂的销售额为18.99亿元(见表3)。近年来,该药品市场的销售金额随着价格的变化而有所波动,销售数量则保持相对稳健的增长趋势。
价格先涨后跌
具体而言,2019年该药品的销售金额增长了46.18%,同时销售数量也增加了17.85%。然而,到了2020年,虽然销售金额继续上升了12.7%,但销售数量却下降了1.52%。2021-2022年,销售金额分别大幅增长了68.98%和17.48%,销售数量也分别增长了47.22%和9.53%。但在2023年,销售金额下降了22.54%,销售数量却增长了18.09%。
从平均单价来看,酮咯酸氨丁三醇的价格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19年的单价为26.52元,2021年上升至34.84元,2022年达到37.37元,而2023年的平均单价则降至24.51元,相比2019年下降了7.58%。
占据老三位置
从销售金额占比来看,酮咯酸氨丁三醇在非甾体抗炎药中的地位先升后降。2019-2022年,其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7.1%、8.47%、14.66%和14.27%。到了2023年,这一占比降至11.09%,但在非甾体抗炎药中仍排名第三,超过了氟比洛芬、帕瑞昔布和艾瑞昔布。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剂已被纳入2017版医保乙类目录,并持续保留在每年的医保乙类目录中。
本土品牌控场
从企业销售情况来看,2023年在样本终端市场销售酮咯酸氨丁三醇制剂的企业共有8家。其中,成都倍特药业的销售金额占比最高,为59.87%,排名第一;山东新时代药业销售金额占比为28.39%,位列第二;德全药品(江苏)占比5.47%,位居第三。
根据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的数据,目前获得上市批准的酮咯酸氨丁三醇制剂均为国产品牌,尚未有外资企业涉足该领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流感疫情的频繁发生以及慢性疼痛疾病的不断增加,非甾体抗炎药和解热镇痛药的市场正稳步扩大。
综观2023年的国内药品终端市场,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小类中,外资品牌的销售金额占比达到了32.78%,但其销售数量占比仅为17.19%。与2019年的数据相比,外资品牌的销售金额占比从41.2%下降至32.78%,销售数量占比也从23.23%下降至17.19%。这一趋势表明,外资品牌在非甾体抗炎药市场的份额正被本土药企逐渐挤占。但尽管如此,外资品牌所拥有剂型的平均价格仍然高于本土药企。
编辑:张洁云
来源:《医药经济报》2024年第88期
版式编辑: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