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爱数据原统计网
中国统计网(www.itongji.cn),国内最大的数据分析门户网站。提供数据分析行业资讯,统计百科知识、数据分析、商业智能(BI)、数据挖掘技术,Excel、SPSS、SAS、R等数据分析软件等在线学习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爱数据原统计网

深入浅出,用户生命周期的运营

爱数据原统计网  · 公众号  · BI  · 2016-12-29 17:03

正文


做运营,我们常会听到用户生命周期的概念。


传统营销学上讲得是客户生命周期(CL:Customer Lifetime)管理。对互联网运营,我更倾向用户生命周期的说法。


传统公司怎么管理客户生命周期呢,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营销手段,都可以归纳到这个范畴。


不定期收到的各类促销信息、商场消费后拿到的满减券、航空公司的里程数、售后维护等等。


一切的手段都是为了延长客户的消费周期。你去菜场买一把菜,末了老板王二麻再送你一把葱,说:下次记得再来,都可以算。


互联网公司,客户在广义上变为用户,用户生命周期就是今天的话题。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用户从第一次使用APP,到最后一次打开的时间,我把它定义为用户生命周期。


运营角色一直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在新用户还没有注册前,就寻求媒体曝光、渠道推广和活动营销、哪怕在卸载APP后,同样会用尽手段希望唤回用户,例如老用户回馈,邮件推送社交好友动态等。


很多文章都会通俗的解释说,运营就是让用户留下来,没错,但是它漏了后半句话。


让用户留下来,并且赚钱。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CLV(Customer Lifetime Value,也有称LTV:Life Time Value)比生命周期更重要。让用户能在生命周期中产生商业价值,才是运营的使命。


这里的商业价值,不单纯是电商广告游戏等赚钱模式。信息和数据这些无形且很难量化的也是商业资产。


运营的目标就是尽一切可能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并且在生命周期中尽一切可能产生商业价值。


用户商业价值CLV会不断累加,生命周期CL会不断减少。


期间又能划分成新增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流失期等。这里就不深讲,主要讲与运营结合。


为什么要谈用户生命周期和价值?因为做运营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无论你是多么出色的运营,都无法真正制止用户的流失(流失的概念,可以看我的上篇文章)。


你可以延长它,但就是不能阻止它。


当产品获得足够多的用户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继续获取,而是从用户身上赚回钱。成熟的产品都应该考虑CL,以及更重要的CLV。


菜场首席运营官王二麻同志,他每次在你买菜后送一把葱,不是看你可爱帅气(虽然关注我文章的确实都很可爱帅气!),而是希望下一次顾客仍旧去他那里买菜。


这是打感情牌。


送一把葱才多少钱,可只要送的葱足够多,哪怕让10%的顾客有好感下次仍去他那里买菜,王二麻就能把钱赚回来。


王二麻都有这个运营意识,人人都是运营的口号应该喊出来了。


只要用户能用产品更长时间,就有更大的可能赚钱。CL和CLV是基的不能再基的关系。


有些特殊的商业形态,获利周期极短或者只有一次,比如婚庆,比如微商,反正我是没见过傻的再买第二次的人了。这时没有CL。


这里引出运营的终极公式之一:


赚钱=CL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CAC(获客成本)-COC(运营成本)


(整个公式是运营体系的框架之一,另外两个指标以后会写)


运营是互联网商业变现的落地和执行者。


不同产品不同商业模式,用户的CLV也会差异很大。


比如电商的CLV由一系列购买的指标决定,新媒体和门户的CLV由广告和曝光量指标决定,游戏的CLV则是土豪玩家这个群体。


一个合理的CLV模型应该是综合考量各种指标和数据建立起来的。


一款产品若没有探索出合适的商业模式,CLV模型很难搭建起来。


需求低频,或者变现周期漫长,则计算一样不准确。


用户生命周期则比CLV更容易计算和运营。


我们通常说的留存率,就是用户生命周期的杀手锏应用。


通过留存率,我们分析出用户的黏性、活跃度等指标。


但留存率很难和商业挂钩,不具备商业的可解释性。我们就会换算成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周期/(1-周期内新增留存率)


如果一款产品新增用户的月留存率是70%,那么估算出:平均用户生命周期=1个月/(1-70%)=3.3个月。


运营的目标就是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从3.3个月到4个月、5个月乃至更长。并且在此期间产生商业价值。对于大部分产品,这个公式都是适用的。


如果这个产品低频,例如旅游类产品,普通人不可能频繁旅游,那么数据上留存率就不会特别好看。这时的估算会有偏差,可以拓大时间维度。


如果需要更精准的指标,则可以将数据制作成频数分布图。



来看看怎么精准的分析和运营:


用户生命周期最少的那部分用户,例如10天,有什么具体特征,为什么不用?


用户生命周期最多的那部分用户,有什么特点?


分布人数最多的用户,怎么样能想办法抓住他们的痛点?延长他们生命周期


究竟是用的久的用户(二八理论),还是分布人数最多的用户(长尾理论),产生的商业价值大?


每个用户的生命周期都能产生商业价值,但有些用户注定更有价值。


用户生命周期和流失是息息相关的,用户流失,便是用户生命周期的终止。


用户不用APP,可能是比较忙,可能是出去旅游了,可能是大姨妈来了心情不好。


那么运营应该怎么判定他是上述情况,还是卸载不用呢?


也许我们需要几个月后才会发现用户最后登录停留在某一天。


高级运营和初级运营的分水岭在于:初级运营经常事后补救,高级运营能够防范于未然。


将用户的流失可能扼杀在萌芽阶段,是延长用户生命周期的有效手段之一。这听起来很玄乎,但举个例子就会明白的。


一款社交应用,通过流失用户的特征分析。发现了如下的几个特点。


1,流失用户中,40%的用户没有完善资料


2,新增用户没有导入通讯录好友,流失概率比导入的高2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