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介绍:
曹方,江苏苏州人;1988年获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广告协会理事、平面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新平面》杂志副主编,曾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30余篇。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获第10届全国美展银奖,并被国内外专业刊物专题介绍,设计作品被著名博物馆、画廊收藏。活跃于国际平面设计界,应邀担任22届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GOOD50X70(意大利)、水是生命、能源效应(德国)等国际重大赛事及多项竞赛评委。
.........
引言
她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竭力带领学生走入国际设计舞台,如今,她的学生已在设计领域频频获奖,她却谦虚的称自己仍像个孩童,与学生一样在新奇中不断成长。她是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组织少有的华人女设计师,她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向国际友人传达中华魅力。她将经历的、感悟的、研究的精华汇编成一部部学术成果,她说:中国设计师不缺数量,而具备合格设计师的品德和才能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她就是曹方。
设计是什么?设计是人类的第四种智慧系统,听曹方为我们深度剖析她的设计经。
站酷网:你的设计作品中有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这与你的成长环境有关吗?
曹方:我在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氛围的地方长大,很小的时候经常在古典园林里玩,对于我来说那四季交替的空间意境、花木怪石、亭台楼榭虚实相生,形意相依,彼此映照。每一块石头都留下攀爬过的痕迹,每一个景点都有逝去的情景......
那里有太多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东西,迷人的昆曲与评弹、双面异色绣、红木家具、玉石雕刻、民族器乐、戏剧服装、檀香折扇;吴侬软语、生活习性、糕点小吃等文脉风格、人文风情对个人的影响太大了,也影响了自己对设计的认识。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满了设计,而且是一种注重内涵的设计,是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中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氛围。自己对设计的认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迷宫似的园林、雕版印刷术、丝绸纹饰、古琴曲谱、青花瓷片都成为了自己设计中的关键元素。
《24节气“寒”》
站酷网:在你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有待发掘的元素?你有没有特别想探索的设计题材,对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曹方:我在设计和教学中比较喜欢关注中国的传统元素,如戏剧、活字、雕版、古琴等实验性的创作。我做过多件描述传统元素的招贴设计,比如《苏州印象—游园》表现的是平江—姑苏古典园林,1997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以苏州明清时期著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人物替换了那些古时的状元秀才、小姐太太们赏花游玩的形象,设计以现实与虚拟的趣味表现,描述出一种古朴静谧的梦幻之感。
招贴设计《苏州印象—吴侬软语》表现的是江南苏州,具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的方言细腻柔软,吴语对白中的“吴侬软语”的确有弄堂气息;在谈笑间将苏州文化的方言通过衣食住行传出一种似有似无的、攫取刹那的惊艳;婉约远处传来的评弹声恰似小女子般,坐在长廊一角,嗲是嗲得来——巧笑倩兮,时隐时现。
招贴设计《苏州印象—老家》根据自己从小在苏州长大,回忆起江南苏州的古居、古井和布满河道的各种古桥、居民临水而居,“门后青山门外水,人家都在绿荫中”的独特景观诗画令人心弛神往;造型独特、格调高雅的建筑木雕、砖雕是出于建筑师的精心设计古典园林花园被历代文人学士描述为“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庭院小筑、回廊幽径、小桥流水、假山竹林宛如进入了一座庭院建筑博物馆;春、夏、秋、冬四季小园,布局疏密有致,格调幽静淡雅;优美精巧、雅致而富有灵气的民居粉墙黛瓦。老房子中永远传来一种浓郁世俗生活般的情趣。
《中国女性百年足迹》
《键盘中的活化石》
我的另一件招贴设计《中国女性百年足迹》从三寸金莲—布鞋—解放鞋—皮鞋—高跟鞋—休闲鞋,隐喻了中国妇女解放与奋斗的足迹。而对活字、刻经和雕版多年的研究,帮助我完成了《活字——向毕升致敬》、《毕升与古登堡》、《汉字与成语》、《颤音》、《现在进行时》、《汉字解构永字八法》、《键盘中的活化石》、《印—中国印刷博物馆》、《印刷时代》、《汉字与音乐》等一大批作品,它以新的表现形式诠释中国元素,揭示出汉字创造的神秘法则与计算机程序结合的神奇力量,给人们带来形式的渲染与视觉的意趣。
古琴·世界文化遗产 — 高山流水系列
我喜欢古琴,不但喜欢弹奏,还尝试将它融入设计,《和声》、《空弦》、《觞弦》、《琴谱汉字》是我为古琴演奏做的招贴设计。古琴谱是一种模糊的符号,简直就像天书,这些似汉字又不是汉字的符号,除了有高深造诣的弹琴人,一般人是无法读懂的;“减字”是将汉字某一具有特征的部首或笔划取出,与其它部首笔划或数字组合成一个符号。在西方人看来是毫无科学的,而中国古人在混沌中找路径,由模糊至清晰。它的琴谱汉字很美,它的弹奏手势很美,它的音乐很美,它的动感与视频的结合是平面设计二维表现所无法表达的,于是我尝试用多媒体的表现,用摄影、DV、音响等视、听、触觉的表现,发现一种不同的设计快感。
站酷网:基于你在平面设计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多年的教学经验,你认为平面设计的现状如何?对此,你有哪些新的探索可供分享?
曹方:我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学生众多的艺术学院中教学,迫使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教学方面。我个人感觉,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近两年面临很多压力。仅就平面设计的毕业设计展览效果而言,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从体量上,平面设计的作品比不上一些公共艺术和环艺、景观专业的作品。从制作的精细度或材质的贵重程度上,可能比不上一些手工艺作品。那些作品很有体量感,创意思路有趣、宽泛,作品非常精彩,也用上了最新的3D打印技术。然而从理性和对社会问题关注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平面设计的思路又可能比不上一些理论专业,设计出来的作品有时往往显得比较单薄。
在教学效果上,我希望每年都有新的突破。现阶段,南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传播、数字媒体和信息。在毕业设计组织上,近两年主要采取两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种是“主题设计”,以实验性为主,例如我曾带的毕业主题是“园林叙事”。以此促进学生进行文化性的思考,走访、调研,也会涉及其他不同的专业,最终以视觉传达设计的方式去呈现。这也是当前社会对从事平面设计的设计师提出的要求:需要有跨界的能力,要有开阔的眼界,同时又依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从前期的概念草图,到表现技巧,再过渡到后期制作时对纸张材质的认识、对印刷技术的了解。我们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6个研究生加8个本科生一组,形成相互交流的氛围,每个人的着眼点、思路和角度各异,整体的设计含量很大、呈现面貌也丰富。
《活字——向毕升致敬》
站酷网:在你眼中,中国汉字独特之处在哪里?有些人觉得中文排版不如英文好看,你是怎么发掘和利用汉字的这些优势的?
曹方:汉字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正如世界上曾经有过的5种古老自源文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非洲的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中国的刻辞甲骨文,除了汉字以外其他文字都没有被保留下来。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字发展是很了不起的。
从宋代就开始了活字印刷技术的应用,手抄本、雕版印刷一直为文本复制的重要手段,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铅字印刷较大规模广泛应用至近现代印刷工业的产生,包括中国传统书籍的样式改变;1872年上海出现了手摇轮转机械批量印刷的报纸;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只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西方从热字到冷字系统500年的历史,并与国外同步采用了电脑辅助设计;
中国人还创立了汉字的模件结构理论(module)(构成体系来源于德国东方学专家雷德侯先生关于中国艺术结构理论的研究《万物》);创立了汉字永字八法(包含了汉字的所有笔画——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以及近现代,秉楠先生那本已被重印几十次的《美术字》,被公认是权威版的以汉字设计为主体的专业教材,这源于他早年留学德国并被欧洲正宗平面设计理念的浸染,此外他还在德国留学期间创造了一套名为“友谊体”的拉丁字母;
我个人认为汉字与拉丁文字相比有不同的特点,汉字的边旁部首和笔画体系有“九宫格”、“米字格“等方块栅栏分割格式;拉丁文字以几何状的网格分割格式。当然汉字比起拉丁文字来要复杂得多,然而几何结构似乎更容易使得字体视觉感统一整体。
针对汉字的优势,我的思考有两点。首先,汉字的表现语言是丰富的,如表象装饰、意向构成、异形同构、“美术字”、成套字体设计、书法等,这些都是可以继续探讨、研究的方向。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汉字设计是以“图案字—美术字”的兴起作为开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陶元庆等人所做的书籍封面及大量的商业美术设计是这一形式的代表作;其次,近20年是汉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期,初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汉字表现形式与设计语言。与此同时,很多因素在影响着汉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比如在设计现代面貌的形成中,国外设计手法的影响与外文字体设计形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再如,随着数码化的发展,人们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上交易、电子版书报、网上办公室等现代生活形态每时每刻让我们被迫接触电脑字体,那么,对文字的大小、美观等要求越来越多,技术与艺术方面的联合开发就会显得越为重要。
国际字体设计 咬文嚼字
站酷网:大学期间有幸拜读你的《文字艺术设计》,书中描述“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能不能帮大家解读一下?
曹方:《文字艺术设计》大概是2009年出版的,距今已有很长时间了,书中曾提到的“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放到今天,我个人认为可以这么说:设计是人类的第四种智慧系统,具体可以理解为:a,设计是艺术活动,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美学的原理,否则它很难成为一种完美的设计;b.设计还包括了商业行为,因为设计师必须为社会创造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它的目的;c.设计是科技创新活动,因为设计师应该具备发明家的创造性思维;d.设计是一项社会工程,和谐、合理、统一的管理才是艺术和科学对立统一的完美结合。
站酷网:你的学生已在设计领域频频获奖,你谦虚道:学生已经赶超自己。在教学中,你属于哪一类型的老师?在你看来,设计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什么样作用?
曹方:我觉得自己与学生在一起就是一名“儿童”,与学生们一样在新奇中成长;有时我又是一名“老司机”,以自己的心态和认知教会他们在设计中的“进”与“退”。我认为,观念的提升很重要,因而,只要有机会我会尽可能地带他们走入国际设计舞台,与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所以,从06年至今,每年我都带他们出席不同国家的国际设计年会。
站酷网:设计师和教师这两个职业身份,你更喜欢哪一个?能具体说一下吗?
曹方:我本科毕业时,曾有机会留校任教,但从事教师职业的妈妈给我的感觉是,辛勤耕耘一辈子却很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我选择了成为一名画家或设计师。但后来静想一下,教学使我更多的保持活力,而设计令我不断的思考,兼顾两者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活字”系列 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站酷网:2013年,你主编的《活字》丛书获评“中国最美的书”,能不能为我们讲讲这本书的构思与设计,在整个成书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吗?
曹方:著书对我来说应该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编辑出版了十几本专业书籍,其中《汉字艺术设计》得到了设计界和社会的关注,先后共印刷了7-8版。《活字·文字的解构:解构的文字》/《活字·文字的拼贴:拼贴的文字》/《活字·文字的世界:世界的文字》,这套书籍是我对文字研究——包括30年来的教学、与国外文字研究机构的合作、世界著名设计家的优秀作品的一个集大成,这套书中我所收集的每一件作品,每一个编排,每一种色彩都非常精彩,都是我自己多年的尝试和成果。
所以就设计而言,他不需要过多的、做作的或不自然的添加描绘,它是一个文本,是一段记录,更是一本文献,因此,我和赵清合作的成书语言也显得比较简洁和朴素。但成书过程,我的要求近乎苛刻:后期制作中,我的学生魏宗光为了完成要求在我的工作室和印刷厂之间奔波;我的研究生徐静琪逐字逐句严格把关;赵清为书籍设计的主题汉字“可口可乐”字体竟然被我全盘否定;一次又一次的斟酌、与出版社、印刷厂的交涉;以及顾华明社长对这套书的支持,所有对一切让这本书呈现在你们面前。另外,我要感谢吕敬人老师的评委组给予这套书的提携!如果要讲这本书的构思与设计和在整个成书过程中发生的有趣事件,那就是我第一次接受了出版社没有任何报酬的出版计划,在此,对本书中的每一位志愿作者、每一位合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站酷网: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数码时代的发展,平面设计的应用领域已在不断扩展并演绎出新的语言和风格。你作为《新平面》的副主编,从平面设计理论与作品中是否能感受到时代为设计带来的变化,你怎么看待这些变化?对时代背景下的平面设计前景有哪些看法?
曹方:有人说“平面设计已经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两类现象:其一,不懂平面设计的人也能借助电脑从事排版、图形设计甚至能做出臆想中的标识设计等。平面设计似乎不再神秘、所需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图库便捷的下载。平面设计曾经的辉煌似乎远离我们而去,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纷纷改行去做家装设计、动画设计等,按他们自己的话“难以维持日常开支”。
而另一个现象在当今GDP浮夸的风气下更显浮躁盛行,能够真正脚踏实地做设计的设计师有多少?用意大利设计师阿曼多的话:“不可思议!设计师是应该是在自己房子里做设计,他们也应该很害羞的,为什么当今的设计师喜欢跑到绚丽的舞台上充当明星的角色?……”
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底蕴、设计的雷同与拷贝怎么谈得上树立目标并创造不同寻常?以生活、创意、以人为本的设计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如设计的意义是为了生活。德国太多的设计品牌推出的作品做到了以人为本;日本的无印良品透过材料的筛选,简化制造过程包装来突显他们“良品”的特质,因其产品朴素的外表和实用的功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获称“杂货中的名牌”,也许它们的外表并不起眼,但谁又能抵挡这些创意呢。
曹方与冈特兰堡(德国著名设计师)
站酷网:你是何时加入AGI的?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AGI成员,你觉得性别会对设计带来影响吗?对女设计师们在专业和职业上的发展你会有什么建议?
曹方:我是2004年加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的,可能我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因而被邀请进入国际联盟AGI吧。先讲讲我的故事,我曾在广告公司从事多年的设计工作,那种快节奏和纯商业的设计使我全天都沉浸在兴奋之中,也因此得到了许多锻炼,但欠缺思考。因而后来我选择进修,我读了艺术设计的研究生,在艺术学院从事平面设计和教学工作。1999年,我获得德国外交部国际文化艺术文流中心DAAD奖学金,在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在这所典型的欧洲学校里,有自由艺术、绘画、版画、陶艺、摄影、3D、平面等专业,在平面及印刷工作室里,我看到墙上挂着冈特·兰堡的招贴——因为他在这间工作室里任教了很多年,我还看见许多学生在用大大小小的铅字字母“T”排版式,在玩手工钉书的作业,将那些思路不明、缺乏逻辑的东西整合成富有趣味的一个个阶段性的实验作业,所有这些对我的触动很大、帮助更大。因此,我自己觉得性别不会对设计带来什么特别的影响,而经历和努力却是十分重要的名片。
当然,现有社会中,女设计师在专业和职业发展方面,比起男设计师来说,可能会受到精力、体能、生理、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会更多,往往不能得到公平的机遇,但是这不会影响她们对设计执着的追求和阻挡她们思维天赋的释放,对事物细腻的观察和表现力也是女性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我所敬佩的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她是世界建筑界极具天赋的女性设计巨人。
曹方与世界各地著名设计师们
站酷网:你结交了很多国际设计人士,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的态度?令你印象深刻的一位设计师是谁?能分享一下你们的故事?
曹方:其实国外人士真正开始了解中国是近些年的事,因为国人很少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中展示中国的东西。2009年,我作为特邀代表在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年会上做了为时45分钟的演讲,引发在座全体会员极大的兴趣和热烈掌声。我介绍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元素和非物质传承文化,告诉他们,那些被认为是日本或韩国的传统元素其实都是来自中国。演讲过后,伊斯坦布尔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主席Sadik握住我的手连声说“谢谢!太精彩了!”韩国的安尚秀先生走到我面前用中文说:“曹方,太好了,太好了!” 他们无法清晰的对中国当代设计做出准确的评价,但是我知道,他们被中国的文化深深地感化了。
作为设计者,我一直认为设计要将实践与实验完全融入于目前中国的市场中,还为时过早。平面设计说到底是一门艺术,它以纯粹的视觉形式产生感染力。在一个平面上设计出一个具有某种语义的图形或图像,或是将字体作为图形来描绘,还有尝试编排的种种可能性,这种行为或许比一幅写生更为接近“创作”的意义。
20多年来,我的设计没有离开过实践,我也沉迷于那种概念性的或探索性的实验意味,后现代的语义手法,尝试去表现一种印刷系谱的重构之美。在金陵刻经处的师傅那儿体验雕版字体之美,从铅活字中寻找美感,从中国民间文字中发现表现形式,从计算机的软件中演绎截取这种或那种可能性,于是图形不断地显影、重叠、错位、异变、散裂。
这些年来,我到过几十个国外设计师的工作室进行专业考察与工作访问,日本大师级人物福田繁雄的设计事务所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2006年借AGI大会在日本召开的机会,带着我的三位研究生踏进了先生在日本的工作室。一进门就被先生的视错觉装置大门给搞晕了,“格式塔”的“图底转换”、“凹凸共同边界线”似乎在与观看者玩着一种捉迷藏的游戏,让人觉得看到的现实并不是绝对可信的,一分钟之前与一分钟之后相比会变成完全不同的形象。没有哪个设计师工作室像福田繁雄的工作室这样收藏了那么多的东西,从童年的风车、陀螺、玻璃弹子,到小风轮甚至警察的原尺寸人体模型,几个橱柜放满了他的设计海报,天真得像个孩子,设计中透出一股轻松幽默的感觉。
早在80年代,福田繁雄先生的设计作品在中国就有刊登,我还曾研究过他的图形创意风格,他的设计范围似捉迷藏般不断变幻。他在日本设计师中是较为傲气的一位,可以说我们是看着他的那些图形学会何为“同构”、何为“图形”的。碰巧的是在北京04 AGI大会上与先生相逢并且被我邀请到了南艺,从他精彩的演讲中,我们了解到他的那些取之不尽的美感竟是从孙悟空将金箍棒从耳朵中变进变出这样的神话中获得的,伦敦的艾伦.弗莱彻形容“福田繁雄就像幻术师一样构筑着视错觉”。
《我的设计旅程》
站酷网:你多次赴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交流访问,对日本的设计有什么新认识,你认为中国平面设计可以向日本设计借鉴的地方在哪里?
曹方:我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教师白木彰的认识,是在一次南艺的校庆展览上,他很欣赏我设计的花茶包装和招贴设计,在一遍遍的翻译过程中看得出他激动的神情。后来他又多次自费来南艺找我,带上翻译与我作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共同兴趣都集中在汉字的艺术设计上。他还到上海博物馆用黑体字的字样临摹整理了青铜文字。在日本,汉字字体研究与设计竞赛比中国要多得多,日本文字中,除部分沿用了汉字字形、字音和字义外,大多以记音、表形两种方法对汉字进行字形改造,这就是汉字在日文中的假名化、符号化。
假名的形成,是日本文字的一大进步。白木彰作为主持这一课题的教员,对汉字研究的重视程度远远甚于我们自己,从他设计的招贴及收藏的大量平面作品中,明显地可以看出他的设计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的、日本的特点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就汉字的处理而言,外形简练、笔画减少,有的几乎到了不可辨别的边缘,他写道:“中国发明了伟大的汉字,而日本则有幸继承了它。我们很珍惜这种文字并保持到今日。……作为汉字文化民族一员的我,为使更多人理解汉字的伟大和多姿多彩,我将它作为我的作品主题。”1996年爱知艺大在每年一度的校方交流中,直接点名邀请我赴日访问交流并作《汉字字体图形设计》的讲座,于是,在那一年我享受了一次处级待遇,第一次在日本与白木彰交流。97年《曹方,白木彰汉字艺术设计展》如期在南艺举行,白木彰先带来24件印刷字体设计的招贴,并且全部捐赠给了南艺。每件设计都是他孜孜不倦、深入研究的精心之作,每件作品都是他自费印刷而成的,他总是一有钱就掏出来去做讲究的丝网印。更为令人敬佩的是,前些年他竟刚刚动过手术,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事业中,每一个文字图形,每一个构思,都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展览布置更是精益求精到一张衬纸的肌理、决不放过玻璃上一个极小的污渍……。
一种精神,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契而不舍的行动,这就是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的东西。
《流水》
站酷网:站酷奖希望通过大赛发现和提升设计的价值,在你看来,设计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会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平面设计更多的是关注信息传达设计,而不会给社会带来有明显影响创作的东西。当然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关注社会,比如绿色设计,人文关怀等等。
设计师要懂得环境保护法规,要了解自然环境保护与建筑设计节能减排的关系;要清楚非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已经威胁到了我们未来生存的环境;要铭记PVC材料因释放化学物质而应当被弃用;分得清纸张是否被氯化漂白过等这些常识,这些,作为设计师,你究竟知道多少?
“绿色”设计的原则有了新的界定——用最少的材料实现产品的功能,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并考虑材料的来源,尽可能的使用回收材料。考虑如何使用产品,用后如何回收,那种过度包装是当前我们深恶痛绝的,买产品变成卖包装盒子,里三层外三层,包了一层又一层,很费事地拆开一大堆垃圾,既浪费资源甚至破坏环境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杜绝,一定要考虑产品用途,然后妥善设计,又如可生物降解的手机壳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设计的。
站酷网:你怎么看待站酷网,对站酷年轻的设计师有什么想说的话?
曹方:年轻的设计师无论通过专业院校学习还是自学成才,一般来说本科毕业后的选择应该是多元的,当然要明白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可以选择工作、考研、出国学习,许多设计家都选择开办工作室,也有自己一边做企业一边从事实验研究的。
我认为生活阅历丰富对设计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先工作一段时间再深造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中国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不太一样。记得我在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作了一次《中国平面设计的演变》的讲座,还没讲完学生们就开始提问了,“中国古代文字如何演变为现代字体?”,“为什么中国的设计中经常出现很多装饰图案,它们与易经有什么联系吗?”,“你不觉得中国文革时期的设计有点可笑吗?红太阳与牙膏有什么关系呢?”热烈而有趣地讨论使我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题来听讲座的,他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尽管你站在讲台上,但是一旦他得到了提问的机会,你就几乎变成被审判者。事实上,我明白了他们的学习、研究、写作与设计,总是带着一种反思精神与批判态度,而这种态度已经成为他们前进的一种推动力,这适用于他们的工作或学习。
当然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面临走向社会,他们会暂时面临失业,但是只要是从事了自己专业的学生都有坚定的信念,他们会在导师工作室打工,或继续深造,应聘于各种设计机构和公司,出版社,学校,开设事务所……,我认识一个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里德维尔设计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来到中国,在厦门、杭州等地游荡了很久,也在一些学院临时授授课,他游走中国,比我去的地方多得多,最后他带了满满的收获回到阿姆斯特丹,现在是自由艺术家。同样还有一批“非主流”的年青设计师,他们喜欢“非主流设计”,如地下音乐CD、刊物设计,带有实验性的去尝试,可以像他们爱“发烧”一样聚在一起玩爵士鼓、组织乐队,他们没有什么太好的收入,但是他们的愿望是做非主流设计,所以他们会觉得很幸福。
中国的设计师不缺数量,而具备合格设计师的品德和才能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设计改变生活、设计与科学的关系是否考虑过?
日本的无印良品、德国的奔驰、美国的苹果……同样需要工匠精神,这不是一两句“提升、打造、高峰、驱动、引领、全球等口号可以马上形成的.....当前设计界受其夸夸其谈、拷贝抄袭的影响,一些劣质产品的泛滥、包装垃圾设计成为视觉污染,年轻设计师需要提高观念、眼界和自己作品的品质,而不是目光短浅或者功利心十足。当然他们急需全社会给予提供创业的优质环境,才能使他们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思考,我个人认为读书与知识的普及,在设计中找到资源和联想的可能性较大。
更多站酷奖详情登陆:
站酷奖官网 http://awards.zcool.com.cn
专访主持:姜雨雯
视觉设计:罗兰小语
原创设计作品一网打尽!
喜欢原创设计作品和资讯吗?
关注站酷网公众号:zcool-com-cn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