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电影院
发现好电影,分享看电影的乐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电影院

《追风者》,可惜了

吐槽电影院  · 公众号  · 娱乐  · 2024-06-29 22: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含金量高、波澜也高的这届白玉兰终于于昨晚落幕 我:松了口气…

有好评,有争议,也有遗憾。

其中最让我觉得可惜的莫过于《追风者》。

这段时间,围绕《追风者》的白玉兰提名出现了太多本不该有的喧嚣滋扰,如今尘埃落定,回头再看,粉圈闹剧无异于笑话一桩。

幸好,闹剧没有让一部良心剧蒙尘,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观众为剧集感动叫好。

戳中我的,还有创作团队的体面应对——与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 创作团队的静与稳

不甩锅,不添火,而是专注创作,认真做剧。

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大音希声—— 这恰恰是《追风者》带来的后劲儿。


追剧时已觉得《追风者》不一般,如今回头细品,更发现《追风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谍战剧,或者说, 它将谍战这一国剧常规题材拍出了新意和厚度

首先,金融谍战这个切口别开生面,新鲜元素的加入乍看构成“门槛”,实则是剧集破圈、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的助力。

更重要的是,《追风者》在刻画人物群像上做得非常扎实,大到职场新人魏若来、精英顾问沈图南,小到七宝街的街坊邻里,个个鲜活立体,形象丰满。

尤其是三位主角,从他们身上, 清晰可见个体成长的心灵轨迹,可触摸到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血肉

魏若来 没有出场即高能,相反,他生活拮据,性格内敛,去参加央行招聘考试几经波折,初入职场经历重重考验……

一大早顶着鸡窝头洗漱、努力穿西装打领带的样子,像极了赶早八的你我。

但也是这样一个天真稚气的魏若来,会在寒门陋巷中醉酒独舞,一抒深埋在心的少年壮志;会在假币案、库券风波中不惧个人生死,坚决曝光真相;也会在树立信仰之后目光灼灼,再不回头……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恪守本心,热血难凉,是他的底色,也是他的徽章。

沈图南 同样有着复杂的心理蜕变历程。

上线时是“高阶狠人”,行事雷厉风行,进退有度。他的内心有着对国家的热爱,亦有对权力的渴望,但随着一腔热血被权力不断冲刷,矛盾与挣扎也愈加强烈。

当沈图南看到妹妹和徒弟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心如针扎,但同时,这两个亲爱之人 的选择成为他觉醒的引线,点燃他万里归国、披肝沥胆的赤子之心。最终, 沈图南弃暗投明,化名“孤雁”与魏若来并肩作战

可以说,沈图南循序渐进的蜕变过程是可信的,亦体现了时代大潮下个人命运更迭的可能性。

沈近真是近期国产剧中我最喜欢的女性形象。

作为沪上千金,她光鲜亮丽,能文能武,但恰恰是这样一位有着“既定”的美满未来的女性,抛下个人安危和优渥生活,毅然扛起了新时代女性的一面大旗。

沈近真有着年轻人的冲动,更有在复杂的历史洪流中坚持信仰的胆识和情操。

她短暂的一生以牺牲为句点,但那股生命力永远不熄 ,我会一直记得她微笑着流泪的脸,和那句话——“追求信仰的道路可能是苦的, 但结果一定会是甜的。”

《追风者》中既有乱世众生相,也有完整的人物弧光,在构建人物关系上同样真挚入微。

师徒关系,前半程沈图南带领魏若来在大都市搅动金融风云,后半程魏若来引领沈图南走上信仰之路,明线暗线交汇,让两个人的蜕变成长相辅相成,更为可信可感。

兄妹之情,信仰相悖却无法割舍对彼此的爱护,撕心裂肺的决裂、车站前的一眼永别,回想起来每一帧画面都透着浓烈的情感,狠狠牵动人心。

正是这些鲜活丰满的人物、汹涌又克制的情感,让历史有了温度,让信仰生根发芽。

如编剧曾说,“ 这部剧更注重个人成长与当下现实的关照,其中包含了许多表达,我希望观众们都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在历史中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答案。”

整部剧看下来,作为观众的我们不是眺望角色,而是跟随他们的脚步,去行走,去探索,去抵达。

某种程度上,我们与角色同呼吸共情绪,可以亲身触摸到历史的厚重,直面信仰的洗涤。

《追风者》中没有空洞的口号和无谓的情节,有的是 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的精巧而真诚的刻画

追完剧两个多月了,我还深深记得一些妙笔——

魏若来深夜长街紧随沈图南,后者一曲《送别》,哀叹时局的破灭和自我的妥协。

沈图南为救妹妹受伤,病床前妻子给他念《资治通鉴》,念的是孔奋为官清廉却遭人耻笑,正对应着沈图南当下所处窘况;而镜头一转,是魏若来、沈近真、牛春苗三脸明媚,穿行在草长莺飞的大地上。简单两组镜头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对比,也暗喻着沈图南还有一条温暖光明的大道可以选择。

你看,这些闲笔没有一丝说教,而是如静水流深,让观众自己寻找到共鸣和力量。

剧中的每个小人物共同构成了宏大的历史图景,他们的选择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证明了 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正因为《追风者》带给我极大的触动,白玉兰提名引发的粉圈闹剧才 让我觉得极其莫名和无稽。

“最佳男主角”提名,王一博落选,王阳提名, 一时间引发了“王一博被职场霸凌”“王阳偷奖”等话题满天飞。

敢信?现在还没结束……

可是粉丝认为的“不公”,站得住脚吗?

在我看来, 王一博与魏若来的性格、气质十分贴合,他的诠释也让人物有了心魂,表演有肉眼可见的进步。

在闹剧发生前,他与《追风者》是绝对的双赢关系。

但一部剧的成功,从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追风者》需要王一博,当然也需要幕前幕后所有创作者的真心和努力, 才能完整丰满地面世,拥有走进每个观众内心的质感与力量。

魏若来的成长线与沈家兄妹的亲情线都实火

再说, 白玉兰评选的是最佳男主角,而非最佳一番

翻阅白玉兰的规则,白纸黑字——如有多男主角或多女主角并存的情况,则填报人数最多各两人。

举个例子:同届《南来北往》也同时提报了白敬亭、丁勇岱。

再往前看:第24届白玉兰,《我的前半生》雷佳音海凭四番前夫哥陈俊生一角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提名。

平台报奖也是有策略的,需要结合角色的热度与反响。

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 ,没有哪个剧会一根筋到浪费一个名额, 拿双拳去打别家四手。

划重点——爱奇艺报奖时,同时报了王一博与王阳, 只是王一博在第二轮投票中落选,没有进入终选名单。

所以,王一博与王阳在白玉兰的评奖过程中是平等竞争的关系,不存在所谓“幕后黑手”或者“霸凌”。

最让我眼前一黑、脊背一凉的,是粉圈争端常用的“扣帽子”大法。

将角色的政治立场投射到演员身上,同时模糊沈图南最后的信仰转变,一套正义凛然 的发言说得人 胆战心惊。

这样的审判,真的有道理吗?

舆论与情绪极速发展,粉丝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不停怒吼,而 被迫牵扯其中的每一环却几乎都面临着 “失声” 困境。

爱奇艺沉默良久后, 选择出面澄清, 评论区迎来成吨复制粘贴话术。

王一博本人的发声虽迟但到, 但可惜,没能平息粉丝的怒火, 反而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掏心窝子说,这样对自己偶像的合作伙伴,真的是为他好吗?我都替王一博捏一把汗……

听听哥哥的话啊喂

其余主创的解释、缓和的理性之声更遭到忽略、曲解,甚至遭来无妄之灾

王阳, 从年龄到演技,从自己到家人,从过往经历到未来作品……挨个被攻击。

他对王一博真诚的感谢变成了粉丝口中的“回旋镖”,他帮王一博打的圆场被理解为抢风头。

一个沉默踏实演了十几年戏的好演员,用九个字体现了自己的修养与体面。

制片人陈祉希作出详细说明AKA自己背锅,把自己摆在了最低的位置,向所有人道歉。

同时也委婉向粉丝与大众澄清——报奖并不是由剧组说了算的。

此处科普一个冷知识:报奖的主体不是演员,不是剧方,而是剧的版权所有者。

于《追风者》而言是,爱奇艺。

昨夜也是由爱奇艺方与王阳一同前往白玉兰颁奖典礼。


可她的退让 反而招来更多的谩骂,甚至 被曲解为 恶意包庇王阳的佐证。

并且将所有为王阳说话的声音,都打成陈祉希买的“黑号”。

直到昨天陈祉希还在被造谣将与王阳一起走白玉兰红毯。

只能发布一条带定位的微博,拐着弯澄清。

而真正和王阳同走红毯的爱奇艺资深制作人戴莹也没能逃过口诛笔伐。

戴莹曾接受专访夸奖《追风者》与王一博的内容,被当成“背刺”的证据冷嘲热讽。

关注此事的圈内人, 编剧 赵冬苓老师也被卷入旋涡中。

本想从中说和 ,却被粉丝当作姚导的利益相关者一并抨击。

双方辩论突出一个对牛弹琴,你说天我答地,你讲道理摆数据他发动人身攻击。

最后还想补充一点,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白玉兰不曾就这件事做出回应。

不愿回复粉圈闹剧, 抑或是怕搅进浑水,成为焦点?

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与优秀的作品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事情也不该如此。


从一出好戏到一地鸡毛,在这一个多月中,喧嚣纷至沓来,但你发现没,站在漩涡中心受到各种检视的《追风者》本身,却没有遭到指摘,更没有“烂剧”之说。

相反,许多原本没追剧的观众被吸引入了坑,路人对它的好感度也不断提升。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回应”—— 创作者以作品为先,作品也自会为创作者表达。


回过头来看,谍战剧、民国剧都是国剧常规题材,但《追风者》创作团队做到了于常规里做创新,在润物无声中传递直抵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这个低调沉静,甚至“不为自己辩解”的团队,给我留下的一个印象。

他们有着传统的匠人精神,屏蔽一切干扰的声音,只专注手上的功夫。

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 以戏为大

真金不怕火炼,好剧同样经得起时间的挑选。

杂音会消失,而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力量,永远在心头回荡。

推 荐 阅 读
“在看” ,好好拍戏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