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发布  ·  通知!考试时间定了 ·  昨天  
成都本地宝  ·  终于官宣!成都多场大型演唱会定档! ·  3 天前  
成都发布  ·  早安,成都!新闻来了 ·  2 天前  
成都本地宝  ·  即将上线!成都5000万消费券来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孔子和弟子的5段对话,读懂了,你就活通透了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8-14 17:58

正文

*贴片包含广告

作者 | 小嗲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

中国读书人应有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别人读《论语》。

若每人到六十岁,都读四十遍到一百遍,社会就会大改其貌。

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所在。

学生时代,我们曾一遍遍死记硬背,虽知其含义,但不能领悟其中深意。

直到多年后,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一次又一次吃过亏,碰过壁,见过人情冷暖才忽然顿悟:

《论语》根本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悟的。

今天,帆书君挑选了《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5段对话。

当你读懂了它们,你就会发现,你一生遇到的所有难题,孔子早就给过你解答。



原文:

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译文:

子张问孔子:“老师,一个人在外怎样才能立得住,行得通?”

孔子回答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即使到了偏远的部族国家,也能够通达。

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笃实严谨,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

在《论语》中,孔子一直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做事之前,得先把人做好。

所以他对弟子的言行提出了许多要求,认为一个人只有讲信用、守承诺,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确实,人这一辈子,说到底,人品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

而守信靠谱,就是对一个人人品和能力的最高肯定。

有学生曾向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请教:“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南怀瑾回答:“一个笨人,一个不玩手段,对人做事都非常诚恳的人。”

仔细想想如今的社会,生活、社交、职场、商业各方面都充满了套路和算计。

聪明有能力、特别会来事的人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值得相信和托付。

唯有守信靠谱的人,才能够得到别人长久的尊重和信任。

所谓守信靠谱,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里,不逃避、不退缩,踏实做事,勇于担当。

这个世界上,巧诈永远不如拙诚。

你不必精明处世,也不必懂高明的技巧,只要做人守信,做事靠谱,走到哪里都有人欢迎。

点击下方,即可 听樊登解读本书~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老师,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回答说:“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每个人都听过无数遍。

但其实,这句话在《论语》中重复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学生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第二次是子贡求一句可以“终身行之”的座右铭。

虽然问道之人不同,问道之事不同,但两次孔子都给出了一样的回答。

由此可见,孔子对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的重视。

而这简简单单八个字,纵然过去了两千年之久,依然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三观和生活方式也不相同。

我们可以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永远不能以此要求别人。

学会将心比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文明社会的基础。

权衡利弊后,依旧选择尊重,体谅他人的难处,也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人到一定年纪终会明白,修一颗包容心,才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课题。

当你学会尊重和接纳别人,亦能得到他人的善待与成全。



原文: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应该如何对待朋友。

孔子回答说:“发现朋友不足之处,要诚恳相告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孔子教诲弟子,与朋友相处不仅仅是能一起在谈天说地,彼此能够同频的交流和理解,也很重要。

如若不然,那就把握好距离,也不失为一种其恰当的社交方式。

这种交友之道,其实是蕴含着一种中庸的智慧,知边界,懂分寸。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几个亲近的朋友,看到朋友做得不好的地方,劝诫几句也无可厚非。

但仔细观察身边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仗着关系好,就肆意介入朋友的私事,强行指点。

直到被朋友有意疏远,还愤愤不满,“我明明是关心你,为你好,为什么这样对我?”

但说到底,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认知,看待事情自然就有彼此不同的判断。

即使你再怎么真心实意,有时候也很难改变对方的想法。

用力过猛,反而会让关系变了质,也给自己增添许多烦恼。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一定是适可而止的关心,恰到好处的冷漠。

再者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所以,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的命运,有时候也是一种慈悲。

点击下方,即可 听樊登解读本书~



原文: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何为孝道?

孔子回答说:“今天很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能供养父母就行了。

但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的话,凭借什么来区别呢?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提到关于“孝”的看法。

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孝养父母不止在身,更在于心。

善待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这番话,不仅深刻阐明了“孝”的含义,对于当下的我们也极具启发意义。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忙于生计,以为给父母钱,满足父母生活所需,就算尽孝了。

但在日常相处中,他们面对父母时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待外人可以和和气气,回家面对上了年纪的父母,却经常是大呼小叫,冷脸不耐烦。

这是孝吗?不是的。

作家梁晓声说:“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让父母吃得好,穿得暖,照顾父母生活起居,算得上“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

但人老了,对物质的欲望并不是很大,有人关心,有人爱护,才是父母内心最真切的需求。

所以,无论你有多少忙碌,无论你有多少财富,都别忘记对父母多点尊重,多点耐心,多点包容。

人越长大,与父母的缘分注定越来越浅。

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努力做到尊亲,敬亲,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

点击下方,即可 听樊登解读本书~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

宰我回答说:“夏代的人用松木,殷代的人用柏木,周代的人用栗木,目的是为了使百姓战战栗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成都发布  ·  通知!考试时间定了
昨天
成都本地宝  ·  终于官宣!成都多场大型演唱会定档!
3 天前
成都发布  ·  早安,成都!新闻来了
2 天前
成都本地宝  ·  即将上线!成都5000万消费券来了!
4 天前
二次元观察  ·  【趣图】脱衣魔术!
8 年前
教你学风水转运  ·  iPhone8 就这样,信么?
8 年前
新闻晨报  ·  【东方24周年庆】邀你一起来嗨皮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