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是一个容易让做企业的人兴奋的字眼。
Uber、小米、滴滴出行、美团网、今日头条、大疆创新、陆金所等企业业已成为超级独角兽企业,摩拜单车、ofo单车、人人贷……国内大量的企业正在成为独角兽。
这些独角兽企业正在抑或已经改变了中国当下的经济,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如何成为独角兽?哪些行业最有机会出现独角兽?独角兽的内在基因是什么?独角兽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又是什么?
腾讯研究院通过分析1102家企业调研数据,访谈50余家明星企业,对话10余家行业独角兽创始人,告诉你答案。
作 者 | 张孝荣 张心淼 高慧璇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不想成为独角兽的公司不是好公司。不能变成独角兽的创业项目不是好项目。
独角兽公司的标准于2013年提出:创业不到十年,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科技型公司。此概念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科技界和投资界的认可。
独角兽公司可遇而不可求
独角兽极其珍贵,可遇而不可求。同样,稀有性,也是独角兽公司的基本特点。从行业格局的角度来看,独角兽企业一般都百战成钢的行业领军者,或在某个细分领域的中一家独大,往往意味着一定的垄断性。这种垄断优势是促进独角兽早期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结果,一家公司从诞生到实现10亿美元估值,意味着许多企业衰落的命运。比如千团大战。仅1年多时间中国的团购网站数量就超过5000多家,整个行业异常躁动。后来,美团合并大众点评网,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同样的,还有打车软件行业。当Uber兴起后,国内众多打车软件一哄而上,最多时候有上百款软件,现在则只有一家。
美国《Zebras Fix What Unicorns Break》一文提到了独角兽公司发展的几个特征:指数级增长,公司存在是为了让股东赚钱,零和游戏、争取垄断、干掉竞争对手。
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每天都有企业诞生和消亡,在这种生存与毁灭的游戏中,独角兽公司脱颖而出,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和福祉。但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一家企业无论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不测。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即便是那些本以独角兽自居的公司,它所自恃拥有的优势或者行业壁垒也可以在瞬间化为乌有。
独角兽企业的四“大”基因
独角兽公司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基因?或者说,具有什么条件的公司,会成为独角兽公司?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大”基因:
第一、大市场
独角兽公司诞生在一定规模的市场上,潜在市场规模越大,独角兽体量越大。如《探寻独角兽:解读分享经济创新创业密码》分析,创业公司需要考虑具有如下特征的领域:所选行业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天花板足够高,是否是高频和刚需的应用场景。
这些大市场,诸如电商、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和交通出行等等。根据中国市场统计来看,这四个行业拥有的独角兽公司数量合计占总量的70%,其中,电商独角兽31家,互联网金融独角兽17家,文化娱乐独角兽17家,交通出行独角兽14家。
▲2006-2016中国分享经济创业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IT桔子(截止2016年12月),腾讯研究院分析 注:不包括P2P网贷
其中,中国电子商务行业规模巨大,增长较快。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20.2万亿元,同比增长23.6%。随着消费升级的步伐加速、海淘平台的普及,近些年新兴的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如此庞大的市场,不光能够养活阿里巴巴和京东等领军企业,还可以有一系列垂直型创新独角兽生存。电子商务行业作为独角兽最多的领域,拥有31家公司。
互联网金融行业是近年来新兴热点投资区域,根据恒大集团测算数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达17.8万亿,未来五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4.67%,到2020年预计将达43万亿。而我国目前拥有超过1000万家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实体企业,互联网金融有巨大的市场。目前有17家公司,整体估值达到了1143亿美元,资金聚集体量最大。接近全部独角兽估值的三分之一。
在文化娱乐领域有17家独角兽公司。《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到2020年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报告显示,文化娱乐产业2015年总体规模将达到4500亿元,在2020年更有望达到万亿元。文化娱乐产业将在“十三五”期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文化娱乐与新媒体产业,一直吸引投资人的关注,覆盖了新闻、短视频、直播等等诸多细分方向。
中国交通出行行业正在升级为智慧交通,市场规模也在万亿元级当量。在出行领域,目前有9家独角兽,除了出行共享的滴滴、摩拜单车和ofo等,汽车共享的热点正在酝酿扩大,目前包括威马汽车、蔚来汽车、智车优行、银隆新能源都在这个领域布局。
第二、大平台
独角兽公司需构筑大流量池,以形成容纳亿级用户的平台。
有大市场需求便会有大网络平台。构筑大流量池,容纳亿级用户的平台,可先于竞争对手,获得大量低成本流量,形成竞争优势。
平台的成长,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平台初期建设的时候,往往会采取简单的单点架构,一旦达到每天百万级的点击时,便会不堪重负;
升级后的平台,需要考虑全球化部署,提高用户跳转速度,以及减轻流量压力;
当平台级达到了每天1亿点击的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到跳转速度、稳定性、安全性,自动备份、自动扩容等等。一旦出现流量异常,流量也可以实现快速的切换到其他区域,保证服务的正常运行。
与应用型企业相比,平台型企业具有更高的价值,而具备完整生态体系的企业则位于最高价值层面。独角兽企业也需要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体系。平台是养活自己的,生态是养活别人的,如果号称生态却养不活自己的平台,那注定是个伪生态。
▲2015-2016中国分享经济细分行业累计注册用户规模(亿人次)
第三、大资金
最近十年来,移动互联网从无到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掀开了商业变革。过去可以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打造出的商业巨头,在现在只需要几年的时间。
从这些公司成立之日开始到最新一轮融资帮助他们进入10亿美元的俱乐部,最快速的是APUS、仅仅花了15个月在经过A及B两轮融资后,估值就高达15亿美元。就整个独角兽榜单(IT桔子《2016年独角兽俱乐部》)来看,要进入到10亿美元估值的时间大约是54个月(4.5年)。
独角兽公司面向的大市场。市场需求规模越大,资本投入带来的预期收益才会越大,企业才会有足够的激励去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
从《2016年独角兽俱乐部榜单》来看,把榜单内统计的71家独角兽公司最新一轮融资金额汇总起来,合计募资额高达375亿美元,平均融资金额达到5.28亿美元。其中最高募资额为蚂蚁金服45亿美元。具体到金额分布来看,45%公司的融资额在1-2亿美元;其次是24%公司融资额在2-5亿美元区间;单轮融资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有7家公司,占比10%。
▲2006-2017中国分享经济融资分布
数据来源:IT桔子(截止2017年3月),腾讯研究院分析 注:不包括P2P网贷
第四、大创新
独角兽企业崛起的背后是信息化与全球化两条支柱,本质是互联网技术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正如O'Reilly Media的创始人兼CEO Tim O'Reilly的理解:独角兽公司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第一,在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会觉得难以置信。第二,它会改变世界的工作方式。第三,它们不仅是创造经济价值,它们也会对社会和世界创造自己独有的价值。能够改变世界的独角兽,能够获得长远发展;如果不能给世界带来多少变化,那么往往会变成流星。
▲近三年分享经济新增企业热门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IT桔子,腾讯研究院分析 注: 不包括金融
四“大”因缘际会,独角兽生焉。反之,均属伪类。
独角兽的下一阶段是成为蓝鲸企业
独角兽意味着创业的胜利吗?NO。腾讯研究院指出:成为独角兽并非终点,独角兽的下一阶段应该设法变成蓝鲸企业。
近几年来,独角兽公司的体量和成长速度都在增加。当估值超100亿美元以后,他们呈现出新面貌:不再像独角兽那样仅凭产品或者技术独来独往,而是着力于完善平台,营造商业生态,谋求更广泛的产业布局,我们将之命名为“蓝鲸企业”。
在梳理了各种榜单上的独角兽之后,我们发现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在2017年,估值10亿美元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公司优秀与否的决定性标准,这个门槛逐渐抬升到100亿美元。
在CBI榜单内的企业,有许多估值超百亿美元公司,包括:
另一个现象是,对于这些超100亿美元的公司而言,他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像独角兽那样仅凭产品或者技术独来独往,而是着力于完善平台,营造与自身相关商业生态,从产业角度扩大自身估值。这些企业本文称为蓝鲸公司。
按照互联网上市公司实际市值与投资行业规则,应用级公司估值一般在10亿美元规模,平台级企业会在100亿美元规模,而生态系统公司会达到千亿美元规模。
以小米公司为例。
2016年11月,雷军披露一组数据:
77家公司中,有30家生态链企业向外发布了产品,40多家的产品还在研发;
77家公司中,有4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变成独角兽;
77家公司中,有16家年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
77家公司中,有3家年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
预计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收入,2017年超过1000亿元。
显然,在具体布局策略上,雷军已将对标的企业目标更换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生态巨头企业,而正是这一概念,将小米估值拉升至450亿美元级别。
从目前中国独角兽来看,“蓝鲸俱乐部”的门票已有7家,这应该也算这一波2013-2016年来创投市场的收获。
徘徊在蓝鲸俱乐部之外的还有两个梯队,一个是估值50-100亿的公司,另一个是20-50亿区间的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但未建立自身生态。
独角兽企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独角兽公司只是近10年来才出现的现象。当我们套用这个概念回溯历史时,就会发现。自2000年科技泡沫后,经历了整整十个年头,直到2009年,才艰难地出现了第一只“独角兽”。
2009年后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用户暴增,市场迅速扩大。2014年后,独角兽已然司空见惯。一个公司往往在几十个月内就能达到10亿美金估值。与此同时,这些公司增长速度也在大幅度提高,比如Snapchat从创立到成为独角兽用了不到4年时间,有许多独角兽公司在成立的18个月内就达到了这一估值水平。
独角兽公司的体量和成长速度都在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市场成熟度高。最近两年,业界流行说法,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这段时间,互联网基础设施最为完善,也是历史上网民数量最多的时期。
二是与宏观经济相关。传统的实体经济不景气,金融系统运营欠佳,于是大量资本投入互联网新经济。在大量的资本快速“填鸭喂养”之下,独角兽企业也越来越多。
但从趋势来看,独角兽企业的增长开始进入冬天。
自2016年以来,全球独角兽公司数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大幅下降。比如2015年有74家到了2016年则降为41家,降幅为45%,而2017年上半年则只有17家。不少创业者发现,在许多优质创业项目频频创下融资新高的同时,许多投资机构也开始变得“吝啬”起来,不再一掷千金。比起当初“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热火朝天,现在不少互联网投资人似乎进入了“寒冬”模式,不再有2015年处处开花的胜景。
增速降低并不意味着独角兽现象的消逝。反而是一种创新的积极信号:在大众熟悉的这些行业中,独角兽们已然壮大;新的独角兽,应该去那些大众不熟悉的领域中寻找。
那独角兽企业如何过冬?
独角兽公司度过了市场扩张期,应该进一步重视用户需求,回归商业本质。许多独角兽公司,迅猛发展,在发展前期,都经历了巨额投入来获取用户的野蛮生长阶段,靠的是大资本运作迅速获得客户。在完成流量收割之后,回归商业本质便是永续之本了。
青山资本张野曾经劝诫创业者千万别忘记商业本质。他问,以“创造价值”作为创业初心和商业本质,创业过程会变得丰富而有趣,项目为谁创造了价值?创造了哪部分价值?创造出来的究竟是不是真的价值?很多项目在最早期,创业者就是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专注于自己“臆想”和“过瘾”,将一些伪价值、给自己的价值作为了认为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并不是个人自嗨,而是服务于普罗大众。
在梳理中国独角兽企业时,还发现一个“富二代”现象。凡是估值较大的独角兽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名门之后”,属于大公司的拆解业务或者巨头公司控股业务。
这些“富二代”们基本都符合独角兽的定义:估值超过十亿美元、成立不足十年。不同的是,仔细分析它的融资情况,又会发现大量的企业从成立开始,就很少参与社会融资。
独角兽“富二代”现象说明,在我国的独角兽企业发展过程中,巨头公司是一股重要力量,巨头公司生态所衍生出来的独角兽企业,起点更高,资源更广,发展潜力也相应也会更大。
当“富二代独角兽”走上赛场的时候,草根独角兽依然在飞驰,创新精神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这些自草根诞生的著名独角兽包括:滴滴出行、大疆、今日头条、饿了么、秒拍、美丽联合集团、微医集团(挂号网)、途家、映客、小红书、VIPKID、趣分期、找钢网、APUS、同程旅游、斗鱼TV、摩拜单车。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草根独角兽跟巨头的科技资本已经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来说,被腾讯产业共赢基金直接投资的独角兽多达40家,总估值额高达1075.8亿美元,占到总榜单估值的25.4%。阿里自行孵化和直接控股的独角兽有4家,总估值金额达708亿美元。阿里直接投资的15家独角兽总估值达721.4亿美元。
相比专业风险投资机构以利润回报为目的的财务投资,互联网巨头公司更多基于战略意义布局投资,以期通过资源整合,对现有业务进行补充或者形成更大的战略协作合力,完善自身商业生态。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长期发展。
回归大商业生态之中,或借助于大商业生态的资源过冬,为独角兽公司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本文节选于《探寻独角兽》,腾讯研究院出品,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点击“阅读原文”,追踪内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