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闻某老牌生化试剂企业开始裁员。
从后疫情时代的集采冲击,到IVD产业升级带来的行业洗牌,这场裁员绝非孤例,而是整个体外诊断赛道的缩影。
过去三年,生化试剂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降价潮”,
江西牵头的三轮集采全部击穿50%降幅线
。
在免疫化学发光赛道凭借“高速仪器+封闭系统+流水线+智慧实验室”进军高端市场时,传统开放体系的生化
在集采影响下,尤其是没中标的企业渠道网络面临土崩瓦解。
发光、流水线企业反而回过头来抢夺生化市场。
那些仍在纠结于集采价格过低的企业或许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危机不是降价本身,而是旧有商业模式与检验科需求的错位。
当检测需求从单纯的结果输出转向临床决策支持,当医院采购从成本导向转向综合价值评估,体外诊断行业就早已不只是为检验科提供仪器出检测报告这么简单,而是演变为数据流、临床价值、运营效率的多维较量。
对于中标企业,这三轮集采也有深刻的影响,毛利下滑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优化供应链体系,从而尽可能对冲降价影响。
企业转型确实并非易事,生化诊断行业的研发投入一直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满足市场和临床需求。
但在当前行业利润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企业资金紧张,人才大量流失,研发投入受限。另一方面,研发成果也存在不确定性。
即使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出新产品,也不一定能
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因为市场推广需要时间和资金,而且还面临着竞争对手的打压。
自然而然,就导致在这场洗牌中,一些规模小、技术落后、资金实力弱,包括止步不前吃老本的中型企业就陆续被出清,而大型企业则有望通过规模化集采方式反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
说白了,生化诊断行业现在就是
“大鱼吃小鱼”的阶段。
这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在短期内,对于那些面临淘汰的企业和员工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
老陈觉得,生化诊断这行当,也存在技术上的客观因素。
横向、纵向拓展都没有新的大市场来承接,要么就是不断的多拿注册证,要么就是做好方法学的完善。
而免疫、分子诊断领域的拓展能力就更强,从胶体金、免疫荧光、时间分别到化学发光、流式荧光、单分子免疫;从实时荧光PCR、等温扩增到基因测序,基因测序还可以不断拓展,一代、二代、三代...
就拿典型的核酸检测领域来说,乙肝DNA成红海后,企业又可以拓展呼吸道核酸检测赛道,传染病方向更是靶标无数。
集采只是让很多生化企业提前看到了终局而已。此外,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掌舵者也有息息相关。
来源:
体外诊断价值圈 作者:老陈。订阅号若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