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每一个孩子
都是一颗种子
跟孩子好好说话
用“爱的语言”温柔灌溉
才能让爱生根发芽
结出丰美果实
场景1
孩子:妈妈,我想看电视。
妈妈:作业做完了吗?
孩子:没有。
妈妈:那你还想看电视呢?一天天就知道看电视,
怎么没见你学习这么用心呢?
场景2
孩子:妈妈我想买这个玩具。
妈妈:不行,家里都一堆了,不能买。
孩子:我就要买,就要买!
妈妈:再不听话,小心我揍你。
场景3
妈妈:宝贝儿,多吃点青菜。
孩子:我不爱吃芹菜,韭菜也不好吃。
妈妈:不喜欢吃也得吃,蔬菜有营养。
孩子:我不吃了。
妈妈:你不吃试试?必须吃完,
我夹多少就得吃多少。
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悦耳的基调,
孩子就会说动听的话;
父母在孩子心中埋下的是刺耳的噪音,
孩子难免会说难听的话。
如果想养育一个阳光快乐、温暖动人的孩子,
父母必定要先学会“好好说话”这一课。
孩子不是成年人,
和他们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父母应该以“同理心”立场说出感受、
表达需求以及寻找解决办法。
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不可以看电视。
不可以玩手机。
不可以吃糖。
……
换位思考,谁也不喜欢被命令或被强迫,
所以,不防尝试说:
“宝宝你特想看电视对不对?
要不然,
我们约定,我们每天可以看半小时电视。
半小时哦,可以吗?”
“我们或许可以做其他事,
比如可以一起画画,可以吗?”
与其说“不许做什么”,
倒不如说“可以做什么”,不但尊重孩子,
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对孩子讲道理的时候,
加上“你觉得这样会不会更好?”“好吗?”
等试探性词汇
本来是唐僧式的说教,
可一旦加上这条尾巴,
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
有商有量的说话方式,
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有话语权。
多说“你”,会陷入不断责怪孩子的怪圈,
多说我,则指引孩子关注别人的感受。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怎么这么笨……
你怎么这么爱哭……
而从“我”出发更容易让孩子明白,
你与他的共情——
我有点着急,宝宝到底是哪里不懂?
我有点困惑,宝宝为什么哭呢?
这样做,
更容易引导孩子去认知自己的情绪,
帮助孩子准确地感知和
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是对父母和孩子共同提出的规则,
不是一方掌控一方,需要“我们”共同遵守,
则孩子容易接受。
每天,我们可以玩半小时游戏
每天,我们可以吃两颗糖
放学回到家,我们先做完作业再玩
擅长让顺势而改:
孩子做错事,或调皮与淘气起来,
让人失去耐心。
有的父母往往不自觉地攻击孩子本身。
这样做只会让父母窝火,孩子伤心,
丝毫不能解决问题。
“怎么教都教不会,你怎么那么笨?”
“饭都不会自己吃,你说你还会什么?”
“除了哭,你还会什么?一点用都没有。”
这些空抱怨不能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反而会困扰孩子:
我是家里的累赘!我是爸爸妈妈的负担!
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
“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
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
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
试想,带着包袱的孩子,
怎能拥有一个乐观开朗性格呢?
把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换成
“你知道要怎么做了吗”。
前者咄咄逼人,孩子即使不明白,
也会点头说自己懂了。
下次肯定依然再犯,
因为孩子压根就没弄明白该怎么做。
后者则可以引导孩子去发散思考,
最终达成共识,确立规则。
赢了道理,输了关系。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才是最重要的。
有时候,孩子心里已经明白了,
却固执不肯认错,
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声嘶力竭
定要孩子点头认错。
毕竟,孩子和自己的关系才是一辈子的。
另外,与孩子好好说话,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别吼,别骂,低声说话。
千万别企图用“凶神恶煞”和“大吼大叫”驯服孩子。
把声音放低,温和而坚定,不刻板说教,
而是——深深的话,浅浅地说;
严肃的话,幽默地说;
悲伤的话,搞笑的说。
二是蹲下来,抱抱他。
情绪化是儿童成长阶段的共同特点,
因为孩子还不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
父母要做的不是争夺话语权,
而是蹲下来和孩子好好沟通。
你的一个拥抱或一个鼓舞的眼神,
对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