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已是外地人的夫子庙了,但清凉山依旧是南京人的清凉山,然后才是外地人的。
城墙内,汉中门以北,地铁、公交便利,
公园免费
,清凉山独处城市的安详、附庸文人的风雅,
低调迷人,满足所有南京人对山林的念想。
看到这个白墙灰瓦的山门,就来到了
南京城西清凉山83号
的清凉山公园。彪炳史册的“六朝胜迹”、“龙蟠虎踞”中的“虎踞”,是它和另一个叫石头城的公园共同享有。
不少老南京人一定经历过
1990年
城西快速通道建设带来的生活不便,那一年
城西干道将清凉山东西断开
,从此清凉山被分割而分别建成石头城和清凉山两个公园。
清凉山曾经长这样↓↓↓
清凉山上纳清凉,龙蟠虎踞得安详。
清凉山园内山势起伏、树木繁茂,主要景观从西到东分布有扫叶楼、清凉寺、李剑晨艺术馆、银杏谷、崇正书院、魏紫熙艺术馆、武侯别苑、驻马坡等。
迈进经典古韵的大门,有
4条
上山
的路
,其中
两条是石阶
,丛林掩映,迂回山间;剩下的
一条是幽静的石径通往清凉寺
;
另一条是较为宽阔的环山路
,机动车和自行车均可通行,沿路还设置有自行车停放处,让你尽情自在。
你可以
从西边开始游玩
,一路上山,然后向东,玩够了就可以从东门出来,回到城市的大街上。你也可以
选择最近的路直奔自己喜欢看的景点
,每个岔路口都立有导向牌,特别
推荐
扫叶楼、银杏谷、山间石径、清凉寺、崇正书院。
不管你怎么玩,
一入清凉园,便深得山幽、林静及风雅
。
清凉山公园每天都在讲述关于南京人都会经历的平凡故事,一位
怀孕的妈妈常来公园散步
,漫步在绿树丛林之中,幻想着等孩子出生了,等她能走了, 就常带她来公园玩,告诉她在她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曾呼吸过此处山间清爽的风。
走过一段石阶看到这个
高耸的门洞
时,你就来到了扫叶楼。此处的胜景,从名字就可见一斑。茂盛的树木藏不住扫叶楼巧夺天工的精致美感。
门楼处的一面
山水石刻
,栩栩如生,精彩的视觉享受之余让人不禁仰慕当年居住于此的主人,对生活的那份诗意和热爱。
扫叶楼,最早建于
1664年
,是“金陵八家”之首的
龚贤
的旧居。龚贤生前曾作自画像,手执扫帚作扫落叶状,由此得名“扫叶楼”。
明末的龚贤,自南明小王朝覆灭后,年逾不惑,回归金陵故里,在清凉山下购地半亩,建屋五间,以课徒、卖画为生计,闲来莳花种竹,过着悠然自得的
隐士生活
。如今扫叶楼辟为
龚贤纪念馆
、以茶会友的
茶坊
,弥漫着清新文艺的气息。
很多人并不知道扫叶楼,还有一个
洋气的名字叫撒页楼
。这个名字其实是阿拉伯的音译,与清代一位叫
刘智
学者有关。他是一位用毕生精力翻译伊斯兰教经典的回族学者,晚年隐居扫叶楼,潜心翻译诠释伊斯兰教经典,被传为佳话。
站在扫叶楼后面的
创意文化园工作室
的高台上,眼前忽然开朗,翠竹婆娑,绿树掩映,扫叶楼耸立在碧海绿波中,一条青藤从房顶蔓延下来,仿佛摇曳着历史的幽思音符。
跟随着口中念念有词的人往
幽林深处
走,没走多远,就能看见翠色簇拥下的清凉古寺,静得让别处的人轻易发现不了它,然而它的
香火
却已经走过了千年。
如今这里没有高香的白烟、没有撞钟的回响,有的只是伴随寺前点点的油灯,每个信众虔诚的
口诵经文
、在佛像前
作揖跪拜
,多少人的心愿在这里放飞。
清凉寺是南京的一座
千年古刹
,前身是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
兴教寺
,带着政治教化的色彩,后来南唐后主
李煜
在此避暑纳凉,改为
石头清凉大道场
。也是从那时候起,石头山又叫清凉山。
清凉山因寺而得名,“
清凉问佛
”更是流传久远得“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相传这里为
地藏菩萨驻地
,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前来清凉山礼佛者络绎不绝。
据说仅供香客休息的进香茶棚,从
大中桥一直摆到清凉山
,浩浩荡荡,盛况空前,因此清凉山又有
小九华山
之称。
青灰色的瓦、流金色的墙,仿佛就此触摸到了神明。
每天,这里聚集了很多
习佛之人
,他们里里外外的走遍了
佛堂、走廊、林间
,或在这里念一下午的经,或者翻阅一些经文,或者向佛像跪拜,心中的
烦恼
,早已丢进了奔腾而去的长江。
园内西边的一条上山路上,会看见一座
现代建筑风格
的院子,门前草地翠绿,大门简洁气派,里面一座
水池
隔着两座楼房,池里金鱼戏水,楼内精彩绘画、各类精美作品展示,在这里你可以在
艺术世界
里尽情徜徉。
这便是以杰出人物名字命名的李剑晨艺术馆,
李剑晨
(1900-2002)长期任
东南大学
建筑系教授,我国的艺术大师,曾被誉为“
中国水彩画之父
”,令人仰慕,艺术馆内专门建有他的生平展厅。
银杏谷在园内茂盛丛林中,小小的山谷,生长着不少的银杏树,九月的银杏谷尚未到观赏银杏的最佳时候,但从山路上绕进这里,千树万树齐撑天,应该是南京城内藏有的唯一
幽谷秘境
。
“春品兰花,
秋赏银杏
”,早已成为南京人游玩清凉山的特色喜好。清凉山公园银杏美景声名远播,
每年11月-12月
,银杏谷成了南京最美银杏观赏地,前来观赏银杏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里的银杏树
好几百株
,虽然只是九月,已有银杏叶子开始渐染金黄,在万丛翠绿中,特别显眼,娓娓道来满园银杏的金光璀璨。
在东侧上山石阶的一侧立有一块“
崇正书院遗址
”的石碑,意味走过这段上山的石阶,便到了崇正书院,一座独具
江南园林韵味
的宅院,在绿荫浮动中已经走过了数百年风雨。
崇正书院是
明清江南地区最大的书院
,修建于
明朝嘉靖年间
,那时候,南京盛行讲学,兴起了学院修建之风,时任南京督学御史的
耿定向
,见清凉山环境清幽,于是就建了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之名,意取南宋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当年书院建成后,南京还举行
优秀书生选拔
,入选的人才有资格来书院学习,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其中还
出了一名状元
。
清乾隆年间,它毁于
火灾
,后来又毁于
战火
。再后来改建成小九华寺,
毁于文化大革命
。如今我们看到的崇正书院,是
1980年由东南大学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
亲自设计的重修方案。
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高低起伏,绿树掩映,古雅清静。院内假山、水池、凉亭、回廊相连,随意点缀的花草,
典雅精致的江南园林风光
脱颖而出。
在环山路上往东走,看见这个铁艺的引导牌,走过这段石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充满现代建筑美感的
白色建筑
,整个建筑犹如一幅即将
展开的画卷
,蕴藏着老艺术家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
这里便是
魏紫熙
艺术馆,是清凉山公园另一种画派的展示基地。同样以艺术家之名命名的艺术馆,魏紫熙是我国杰出的
山水画大师
,这里收藏有他的人物山水画线描的精品。
与艺术馆紧邻的是一家
私人的摄影工作室
,工作室院前摆满了精美的相框,裱着全世界的
人像摄影作品
,风格各异,却又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