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结构先声
PKPM结构官方号,分享技术干货和结构产品最新资讯。现在关注即可获得【软件参数解析工具书】、【减隔震资料包】一份!研发和技术人员答疑,全网最准确的PKPM软件问题解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易说钱  ·  龙钞暴雷真相!1000万庄家跑路,行家却在抄底! ·  20 小时前  
纪念币预约信息  ·  蛇钞二次预约号段公布!重点关注这些号码! ·  21 小时前  
纪念币预约信息  ·  开始预约!开心关公吊坠!99元包邮抢!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结构先声

中机六院应用AID灵敏度调整混凝土框架位移比、刚度比

结构先声  · 公众号  ·  · 2024-09-09 17:00

正文



摘要: 数字化与智能化正引领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它们不仅优化了传统设计流程,还极大提升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效率。借助先进的数字工具和技术,设计师能够更高效的完成结构布置和方案对比,实现复杂设计的可行性分析与优化,从而开创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设计新时代。


近期,笔者在工作中遇见了一单体模型的分析结果中,位移比和刚度比指标均超规范限值一点点但无法同时调整通过,主要原因为:1、地面一层层高接近二层层高的2倍,需要增加一层结构刚度或者减小二层及以上两层结构刚度;2、一层平面较不规则(详见下文),二层及以上楼层右侧较一层局部收进,一楼梯位于左下角边跨,导致左下角角柱位置位移比超限,又需要对一层两侧位置构件的刚度分别向增大或者减小去调整;难点大家显而易见,同一构件或同一区域构件的刚度可能对位移比和刚度比的贡献相反,依靠人工经验去判断耗时耗力,笔者也经过多次试算均无法找到合适的构件及其调整方向,来实现多个指标同时调整通过。

在得知PKPM-AID灵敏度功能发布之后,求助PKPM技术服务人员。在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依靠该功能仅耗费不足20min,即完成了两个指标的调整通过。一些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设计同仁利用AID高效高质完成设计提供参考。


工程概况

1、项目基本信息


2、构件截面

下图为结构平面布置图,主要柱网为9m*9m,整体指标调整主要针对框架梁、柱,未注明次梁截面。其中,一层未注明梁均为350*750,未注明柱均为900*800,本层为拉梁层全开板洞;二层未注明梁均为400*900,未注明柱均为900*800,板厚均为120;三、四、屋面层未注明梁均为400*900,未注明柱均为600*600,板厚均为120。


3、基本荷载


4、整体指标设计结果

图1 最大位移比


整体指标结果分析:

(1)层间位移比超限

该模型Y向2层最大位移比为1.501>1.5,不满足规范要求。 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规则兼有控制扭转的作用。

(2)原始模型刚度比超限

‌‌刚度比是指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比值,主要用于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刚度比的计算和应用在结构设计和抗震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旨在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该模型由于2层层高为3层层高的1.9倍,2层Y向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比为0.793<0.8,不满足规范要求。

(3)经验调整思路:

位移比不满足时,应把握:先看是扭转导致位移不均还是部分区域构件薄弱导致位移不均。具体来讲:1)如果刚心质心偏离过远,属于扭转严重导致位移不均,应该调整结构刚度布局。2)如果是部分区域构件薄弱导致位移不均,那哪里位移大,加强哪里的构件截面,减小最大位移。

刚度比不满足时,应把握:弱的层加强,强的层削弱,使竖向刚度分布均匀。


指标调整过程

相对于繁复且效率低下的“模型计算-结果查看-再调整-再计算...”的常规手动调整模型指标流程,本文给出一种新的模型调整方案,即:“灵敏度指标+自动分组+智能辅助设计(AID)”调模法,仅需三步,让原本多天的工作量压缩到20min内。


1、第一步:结果查看并确定调整目标

从1.4节“整体指标设计结果”中,可查看到该模型的最大位移比大于1.5,刚度比存在小于0.8的楼层,不满足规范要求;设计师手动调整多次,使得两个指标均非常接近规范限值,但做不到同时调过两个指标。

经过分析思考,确定调整目标设置如下:

1)刚度比调整目标为大于0.80;

2)位移比调整目标为小于1.50;

3)两个方向的层间位移角调整目标为不大于1/550(Y向原有结果接近规范限值)。


2、第二步:根据灵敏度指标自动构件分组

(1)查看指标灵敏度

结构构件(梁、柱、墙等)对某一整体指标(位移角、位移比、周期)越灵敏(影响越大),其颜色越深,暖色代表需要调大构件,冷色代表需要调小构件。如图为结构的单指标单工况Y向位移比灵敏度显示,可看到左侧边跨1、2、3层附近、1、2层右侧边跨附近梁柱构件对位移比灵敏度高,结合图1最大位移角出现在2层左下角柱位置,与人工经验判断趋势也相似,可优先调大这些暖深色的构件;优先调小右侧冷深色构件。

从灵敏度指标图中可以看到,灵敏度与构件调整方向基本预期相符,更重要的是可以定量给出哪些构件对指标的影响最大,极大减少人工试错的反复低效的工作。

图2 位移比指标灵敏度


注:需要得到指标灵敏度结果时,可在“前处理及计算”-“总信息”中勾选“计算构件对整体指标灵敏度”选项,计算后在【智能辅助设计】或【构件】菜单下的【指标诊断(灵敏度)】中查看。

PS:在当下模型下,仅调整图2右下角最深色的框梁,截面由250*500调整为250*400,Y向最大位移比变为1.49满足规范要求(但刚度比为0.791仍不满足规范要求且较原模型离规范限值差距更大,因为此处灵敏度功能并未考虑刚度比指标,该功能正在研发);这里反映的灵敏度功能给出的是此刻模型中哪些构件应该调大,哪些应该调小,具体调整哪些构件可以程序自动分组,也可以手工指定分组,视项目或用户需求而定,均可实现目的。

(2)根据指标灵敏度自动划分构件设计组

自动分组时,按照上图界面设置,再使用“筛选显示”功能,筛选出灵敏度大于20的关键构件,为使柱构件上下截面一致需勾选“构件所在柱串参与分组”,点击“将筛选后构件自动分组”按钮,程序自动进行筛选构件的分组。

图3 关键构件筛选后自动分设计组


程序根据筛选结果自动生成梁、柱构件设计组,其中,梁构件分为了3组,柱构件分为了4组,梁组仅包含2层顶梁,柱组包含1、2层柱,具体分组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 梁、柱构件分组布置


3、第三步:设置策略约束并启动计算

如下图5,在“变量设置”、“优化目标与约束”两个参数项设置合理的调整策略与约束目标完成参数设置后,点击【启动指标控制】运行智能优化设计程序。

程序对于刚度比的灵敏度构件功能正在研发,本次模型借助位移比的灵敏度构件,尝试进行调整,因此在“优化目标与约束”中将Y向刚度比作为优化约束目标之一;原模型Y向位移角接近规范限值,为了保证整体优化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此处也将此指标作为优化约束目标之一。

图5 指标优化设置、优化目标与约束


智能辅助设计结果

1、迭代过程曲线与模型回滚

(1)结构整体指标

在程序优化迭代过程中,可以查各指标迭代曲线和数据,如下为其中的总造价、位移比、刚度比、位移角的迭代曲线:


(2)模型回滚与截面规整

在计算完成后,点击【模型回滚】菜单,在该菜单中可查看到所有的迭代模型及最优模型,由于迭代的各构件设计组截面可能并不是整数,也需要在此步骤中将其数据规整并保存至工程中。

图 模型回滚

图 查看详细回滚信息


点击“规整后截面回滚到模型”,程序将迭代后的构件截面取整保存到模型中。


2、优化报告

(1)结构整体指标

(2)调整前后截面对比

智能设计后,柱构件第3、4组保持截面不变,第1、2组截面由900*800mm优化为1000*900mm;梁构件第3组保持截面不变,第1组截面梁宽度增加,第2组梁高、宽均增加。分析后认为梁构件1、2组截面增大原因是刚度比调整需求。具体如下图所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