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8 年,我国艺术学门类下各一级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不过,十年间有哪些著作成为中国艺术学学术发展的支援性背景?究竟有哪些著作影响了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中国本土学者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原创性贡献?我们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十年间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我们将基于CSSCI 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2009—2018 年,CSSCI 数据库共收录艺术学学科论文43387 篇,占CSSCI 数据库论文总量的4.78%。其中,艺术学理论2966 篇,音乐与舞蹈学10357 篇(音乐学9350 篇,舞蹈学1007 篇),戏剧与影视学15874 篇(戏剧学2607 篇,影视学13267 篇),美术学9501 篇,设计学4689 篇。考虑到学科内部的发展差异,我们将以五个一级学科为依据,按照经典/ 现代、国外/ 国内、著作/ 论文等框架逐一展开分析。
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资源库CSSCI 和CBKCI 高被引文献显示,艺术学学科的思想支援背景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丰富文献资源。为了客观科学地展现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多元思想支援背景,我们将思想文献资源数据(著作、论文和作者)按时间划分为中国古代(1840 年以前)、中国近代(1840—1949 年)、中国现当代(1949 年以后);西方经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现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便整体展现不同思想支援背景对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结构性影响。
(一)艺术学学科发展的中国学术思想支援背景(古代和近代)
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中国艺术理论的思想精髓。
中国古代、近代经典文献和作者是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资源。
根据2009—2018 年哲学学科CSSCI 和CBKCI 高被引图书和作者显示(表1、表2),位居前列的高被引中国古代文献主要包括五种类别。第一类是大型典籍丛书,比如《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和《四部丛刊》。《四库全书》包含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制作。学者最常引用的文献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类是史书,以二十四史为代表,比如《史记》《宋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新唐书》《汉书》《后汉书》等。第三类是书画曲艺的理论著作,比如《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中国书画全书》《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明清书法论文选》《曲律》《闲情偶寄》等。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谢兰生的《常惺惺斋日记》记录了作者与当时大批名人交往的历史,有助于了解十三行商人以书画为渠道与官府、士绅交往的情况,对研究艺术创作、鉴藏、买卖等艺术体制大有助益。第四类是诗词曲文等艺术作品集,如《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戏曲》《全元散曲》等。第五类是儒家和佛教经典,前者有《十三经注疏》,后者有《大正藏》(全名《大正新修大藏经》)。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中国古代作者分别是苏轼、张彦远、欧阳修、董其昌、班固、脱脱、王世贞、司马迁、黄庭坚、李渔。这些文人士子要么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剧作家,要么是诗词书画、曲艺杂谈的理论家,要么是诸如司马迁、班固、脱脱等史学家。这充分表明中国艺术学的构建是以史书资料为佐证,以诗词书画等艺术作品为鉴赏、评论的对象,以中国美学或中国艺术理论典籍中的思想为主体,进行优秀文化思想的系统梳理和创造性转化。
表1-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和CBKCI高被引中国古代文献
表2-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和CBKCI高被引中国古代作者
根据2009—2018 年哲学学科CSSCI 和CBKCI 高被引图书和作者(表3、表4),位居前列的高被引中国近代文献可以分为四种类别。一是各种文论、艺论的著作集,比如《明清书论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书林藻鉴》;或者个人的著作全集与选集,比如蔡元培的《蔡元培全集》《蔡元培美学文选》、徐悲鸿的《徐悲鸿文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王国维文集》《人间词话》、刘熙载的《艺概》、邓以蛰的《邓以蛰全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潘光旦的《潘光旦文集》等。二是各种文献史料的汇编,比如《中国无声电影》《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美术丛书》《石刻史料新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清稗类钞》等。三是作家与艺术家的作品集,比如《鲁迅全集》《齐白石诗集》《萧友梅音乐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田汉全集》《笔记小说大观》《梅兰芳全集》《履园丛话》等。四是各种历史著作,比如赵尔巽的《清史稿》、罗尔纲的《太平天国》、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等。与高被引古代文献相比,高被引近代文献更倾向于中国经典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编撰工作,原创性的学术著作纷纷涌现。这充分说明艺术研究在重视文献史料与文艺作品考证的基础上,日益重视艺术观念与艺术思想的提炼,以及艺术理论体系的创造。中国近代文献的高被引作者同样证明了这种学术转向。在这些高被引作者中,鲁迅等作家,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书画家,宗白华、王国维、邓以蛰等美学家,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思想家,费孝通、潘光旦等社会学家,以及王光祈、俞剑华等艺术史家,他们的相关著述是主导中国近代艺术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表3-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和CBKCI高被引中国近代文献
表4-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和CBKCI高被引中国近代作者
(二)艺术学学科发展的西方学术支援背景(古典与现代)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学术文献陆续被引入中国学术界。
西方学术文献的涌入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思想支援背景结构。
西学思想在中国化与当代化的过程中,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对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发展都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根据2009—2018 年艺术学学科CSSCI 和CBKCI 高被引西方经典文献和作者(表5、表6),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文献分别是《美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电影是什么》《诗学》《判断力批判》《林中路》《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电影美学》《人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被引用次数为835 次,黑格尔的《美学》被引用次数为568 次,远远超过其他著作。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西方经典作者分别是黑格尔、马克思/ 恩格斯、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康德、安德烈·巴赞、苏珊·朗格、柏拉图、本雅明、阿恩海姆。其中,黑格尔的引用次数为898 次,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引用次数为744 次,海德格尔的引用次数为354 次。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以黑格尔、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文论,以及以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一起构成十年来中国艺术学学科的主导性思想资源。以本雅明为代表的批判理论,以阿恩海姆为代表的知觉心理学,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等艺术理论,也是影响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一些重要思想资源。此外,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和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分别是影响中国电影学和戏剧学发展的主导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背景与十年来艺术学各二级学科的热点问题与总体趋势基本一致。
表5-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和CBKCI高被引西方经典文献
表6-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和CBKCI高被引西方经典作者
根据2009—2018 年艺术学学科CSSCI 高被引西方现代文献和作者(表7、表8),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西方现代文献分别是《艺术哲学》《情感与形式》《艺术与视知觉》《世界电影史》《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消费社会》《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西方音乐史》《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西方现代作者分别是贡布里希、大卫·波德维尔、德勒兹、福柯、鲍德里亚、罗兰·巴特、罗伯特·麦基、麦克卢汉、哈贝马斯、丹尼尔·贝尔。由此可见,在西方现当代著作思想图谱中,以奥尔德里奇的《艺术哲学》、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和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为代表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艺术符号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以及以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斯坦利·萨迪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格劳特和帕利斯卡的《西方音乐史》为代表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史学,构成了十年来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主导思想资源。值得强调的是,以鲍德里亚、福柯、罗兰·巴特、德勒兹、居伊·德波为代表的法国理论(French theory),以哈贝马斯、詹姆逊、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构成十年来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另一主导思想资源。此外,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萨义德的《东方学》、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和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等文化传播学、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理论同样构成了中国艺术学十年来的思想支援背景。
表7-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高被引西方现代文献
表8-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高被引西方现代作者
根据2009—2018 年哲学学科CBKCI 高被引西方现代文献和作者(表9、表10),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西方现代著作分别是《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布莱希特传》《戏剧理论译文集》《迈向质朴戏剧》《环境戏剧》《布莱希特与方法》《被压迫者剧场》《苏联话剧史》《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西方现代作者分别是克劳斯·弗尔克尔、理查德·谢克纳、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池田温、奥古斯都·波瓦、托夫斯托诺戈夫、托马斯·沙茨、伽达默尔、苏珊·朗格。由此可见,各种西方现当代戏剧理论与戏剧思潮是影响中国戏剧学与戏剧实践的主导思想思源。M. 苏利文的《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和埃尔金斯的《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是影响中国美术学理论与实践的主导思想资源。卢卡契的《卢卡契文学论文集》、詹姆逊的《语言的牢笼》、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和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阐释学等相关理论构成了中国十年来艺术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不过,由于CBKCI 收录书籍的有限性,这些数据并不能充分反映艺术学十年来发展的全貌。
表9-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BKCI高被引西方现代文献
表10-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BKCI高被引西方现代作者
通过对比古今中外学术思想文献的高被引情况,我们可以总体把握这十年间多元思想资源在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结构性支撑地位及其知识学特点。
第一,无论是中国学术文献还是西方学术文献,古典文献和作者的被引用次数明显高于近现代文献和作者,这表明中西方古代经典文献和作者对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
第二,就中西方经典文献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德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构成了中国艺术学知识图谱的主导性思想资源。
不过,若比较中西方古代经典文献,中国古代文献的总被引用次数高于西方经典文献。在中国高被引文献中,史料性综合著作的被引次数远高于中外其他经典文献,
这表明中国艺术学学科在理论阐释与思想生成上特别强调守正创新,尤其是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与注疏,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
就中西方古代作者而言,情况略有不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黑格尔、康德、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为代表的高被引西方经典作者的被引次数远高于以苏轼、张彦远、欧阳修、董其昌和班固为代表的高被引中国古代作者。这从侧面反映了西方经典作者对整个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广泛影响。
第三,就中西方近现代文献和作者相比较而言,中国近现代文献和作者的被引次数在总体上均高于西方现代文献和作者。这表明相较于西方现代文献和作者,宗白华、鲁迅、王国维、杨荫浏、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和朱光潜等中国近现代作者及其著作对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
概言之,十年来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多元结构性思想支援背景的主次序列表现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西方经典文献、中国近现代文献和西方现代文献。其中,中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全部思想文献资源中居于主导性地位。除此之外,在不同时期的中西方思想文献资源中均存在其他重要思想资源。
例如,各种古典的画论、书论、乐论、曲论、诗论是构成中国古典文献中的绝对主导性学术资源,以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存在论哲学构成西方古典文献中的主要学术资源,以宗白华、王国维、邓以蛰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构成中国近代文献中的主要学术资源,以法国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左翼批判理论构成了西方现代文献的主导性学术资源。
二、2009—2018 年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原创性评估
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原创性成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现当代中国艺术学的高被引著作、论文和作者,在一定程度客观反映了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原创性情况。
(一)2009—2018 年中国现当代原创性艺术学著作
根据2009—2018 年艺术学学科CSSCI 高被引中国现当代著作(表11),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中国现当代艺术学著作分别是《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电影发展史》《美学散步》《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宗白华全集》《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毛泽东选集》《中国艺术精神》《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历代印学论文选》。这些著作可分为三类。一是选编的门类艺术理论,比如《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历代印学论文选》《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画论类编》等。二是系统性的门类艺术史,比如《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及美学史,比如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三是以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艺境》《宗白华全集》、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等著作为代表的专题性论著,尤其是宗白华,被引频次合计达到609 次,仅次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的825 次。这充分表明以宗白华、朱光潜为代表的现代学者和以李泽厚、徐复观、叶朗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无论在史论的编选、门类艺术史和美学史的书写,还是在专题性论文与论著方面,均产生了卓越的原创性成果,对当代艺术学发展影响深远。
表11-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高被引中国现当代著作
根据2009—2018 年艺术学学科CBKCI 高被引中国现当代著作(表13),位居前十位的高被引中国现当代艺术学著作分别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书画全书》《中国戏曲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中国戏班史》《二十世纪中国画史》《布莱希特研究》《江南丝竹音乐大成》。这些著作注重艺术史文献资料的编选与研究工作,既有书、画、乐、曲等高雅艺术史料的整理,也有民间歌曲、民俗艺术、地方戏班、江南器乐等地方性民间文艺史料的编纂。画史、乐史等门类艺术史著作更是凸显了现当代学者在艺术史学方面的原创性贡献。
根据2009—2018 年艺术学学科CSSCI 高被引中国现当代作者(表12),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项阳、于润洋、李泽厚、尹鸿、黄翔鹏、程季华、杨民康、王耀华、周宪、戴锦华。这里既有出生在20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基本活跃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先生,比如程季华、黄翔鹏、李泽厚、于润洋、王耀华、巫鸿、伍国栋等;也有出生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生代学者,至今依然活跃在艺术学界的领军人物,如项阳、尹鸿、杨民康、周宪、戴锦华、李道新、王一川、饶曙光等。几代学人在美学、艺术理论和音乐学、影视学、美术学等门类艺术史论领域都做出了原创性的学术贡献。
表12-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SSCI高被引中国现当代作者
表13-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BKCI高被引中国现当代著作
根据2009—2018 年艺术学学科CBKCI 高被引中国现当代作者(表14),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刘曦林、张发颖、张继南、张黎、车文明、施建业、廖奔、张道一、余秋雨、关立勋。这些学者在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音乐学与美术学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在艺术学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舞蹈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作者,由于受关注度不够、研究人员较少等原因,并没有学者及其著作跻身于高被引名单。
表14-2009—2018年艺术学学科CBKCI高被引中国现当代作者
(二)2009—2018 年中国艺术学当代原创性艺术学论文
根据2009—2018 年CSSCI 高被引中国当代艺术学论文(表15),除了国外学者的译文以外,排名前十位的高被引论文是《音腔论》《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其中,六篇属于音乐研究,四篇属于电影研究。这表明当代学者对门类艺术研究,尤其是音乐与电影的形式语言、美学观念、艺术体制和经典范例的密切关注和原创性贡献。以于润洋先生1993 年发表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为例,该文首次提出了“音乐学分析”的学科概念,并将之付诸实践。这篇论文现已成为音乐学界的典范之作,对国内音乐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该文于2011 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三篇高被引的外国学者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吸引力电影” “艺术界”“民族音乐学”等艺术范畴,直接启发了当代艺术学对“奇观电影”“艺术界”理论与民族音乐学的探索与重塑,影响同样深远。从高被引学者来看,既有沈洽、于润洋、郭乃安、黄翔鹏等老一代学者,也有项阳、周宪、戴锦华等中生代学者,充分体现了艺术学学科建设创新性传承的特点。
表15-2009—2018年CSSCI高被引中国当代艺术学论文
根据2009—2018 年CBKCI 高被引中国当代艺术学论文(表16),除了戴维斯、布莱希特、伊藤伸、爱德华·布朗、格洛托夫斯基的论文外,排名前十的学术论文分别是《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话剧艺术革新浪潮的实质》《开放的戏剧》《“中”为“洋”用:中国美术对西方的影响》《〈人间正道〉导演随想录》《论润腔》《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山西中南部的宋元舞台》《彝族民间音乐曲式初探》《21 世纪中华文化专家谈》。其中,七篇文章聚焦戏剧戏曲的表演、思潮、体例与曲式,余下三篇涉及中西方美术的交流、电视剧的导演体系、中国的现代性与文化研究等议题。五篇高被引的外国学者文章,除了伊藤伸从中国书法史的视角解读敦煌汉文文书外,其他四篇都聚焦西方戏剧理论与实践,创新性探索了史诗剧、论坛剧(Forum Theater)、戏剧仪式等前沿话题,其学术思想与方法对中国当代戏剧学和戏剧表演影响深远。
表16-2009—2018年CBKCI高被引中国当代艺术学论文
综合而言,从CSSCI 和CBKCI 的高被引文章和高被引作者来看,当代学者的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中西方经典艺术作品、艺术史论与美学等文献资料,以及民间文艺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与研究;二是对中西艺术史与美学史的阐释与重写;三是对中西方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基础问题与前沿议题的探讨与辨析;四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对专人专题专论的深入辨析和前沿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不过,尚有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系统的、体系化的原创性成果不多,缺乏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二是各门类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发展不均衡,音乐学、戏剧戏曲学、影视学和美术学发展相对成熟,舞蹈学理论与舞蹈史学史的成果差强人意,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跨门类、跨媒介、跨文化的艺术史论成果依然阙如,前沿性的艺术哲学或美学理论以及跨学科的整合研究成果不多。
这与作为学科的中国艺术学发展较晚,问题视域、方法论与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