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预存选华算:重磅加码,高至30%预存增值
在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浪潮中,3D打印正逐步突破传统工艺的限制,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近日,两项研究相继登上《Science》,分别涉及3D打印热电材料和磁场调控激光增材制造,为能源转换与金属加工领域带来重要进展。
在热电材料制造方面,奥地利科技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型墨水配方,并利用3D打印成功制备高性能p型(Bi,Sb)₂Te₃和n型Ag₂Se材料。即使在高孔隙率条件下,这些材料的ZT值仍达到或超过传统块体材料水平,展示了3D打印在提升热电材料性能及降低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高速X射线成像,揭示了磁场对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过程中匙孔不稳定性的影响。他们发现,磁场可通过调控热电磁流体动力学(TEMHD)流动,有效抑制匙孔坍塌和气孔形成,从而提升金属增材制造的质量和稳定性。
这两项研究不仅拓展了3D打印技术在不同材料体系中的应用边界,也为高效、精准的材料制造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进一步推动了增材制造的发展。
热电冷却器(TEC)是一种基于帕尔贴效应的固态制冷技术,因其无运动部件、无制冷剂污染、精准温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器件、生物芯片、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与传统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相比,TEC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控性。然而,其大规模应用受限于热电材料的效率低下和制造工艺的复杂性。热电材料的核心性能指标——无量纲优值(ZT)由塞贝克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共同决定。尽管单晶生长、放电等离子烧结等传统工艺可制备高性能块体材料,但其高温合成和机械加工步骤能耗高、成本昂贵,同时难以灵活构建复杂几何结构,限制了器件集成与性能优化。因此,如何在提升材料ZT值的同时,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制造方法成为关键挑战。
为此,
奥地利科技学院Shengduo Xu、Maria Ibáñez课题组
在3D打印热电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型挤出式3D打印墨水,并通过优化界面键合策略,成功制备出高性能热电材料。针对p型(Bi,Sb)
2
Te
3
和n型Ag
2
Se材料,研究人员设计了两种差异化墨水体系,确保了打印结构的完整性及颗粒间的高效电荷传输。
实验结果表明,在50%孔隙率的条件下,该材料仍保持优异的电输运性能,其中p型(Bi,Sb)
2
Te
3
的室温ZT值高达1.42,n型Ag
2
Se的ZT值达到1.3,均接近或超过传统块体材料的最高水平。进一步的微观结构分析发现,尽管材料内部存在高孔隙率,但通过界面键合形成的连续导电网络有效提升了载流子迁移率(Ag
2
Se的μ达864 cm²·V⁻¹·s⁻¹),同时孔隙界面和晶界缺陷(如位错、纳米沉淀)显著降低了晶格热导率(Ag
2
Se的κlat仅0.12 W·m⁻¹·K⁻¹)。
最终,研究团队制备的TEC器件在空气环境下可实现50°C的冷却温度梯度,在真空环境下可提升至64°C,并在7天连续运行及200次循环测试中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
图1.合成工艺及性能。
(1) 实验首次利用挤出式3D打印技术制备高性能热电材料,成功打印出p型(Bi,Sb)₂Te₃和n型Ag₂Se,并在烧结后保持优异的热电性能,其中p型(Bi,Sb)₂Te₃的室温ZT值达到1.42,n型Ag₂Se的ZT值为1.3,接近或超过传统块体材料水平。
(2) 实验通过优化墨水配方和界面键合策略,提高了打印材料的颗粒连接性,增强了电荷传输能力。在50%孔隙率条件下,仍能维持高电输运性能,如Ag₂Se的载流子迁移率达到864 cm²·V⁻¹·s⁻¹,而孔隙界面和晶界缺陷有效降低了晶格热导率(Ag₂Se的κ_lat为0.12 W·m⁻¹·K⁻¹),实现了高ZT值。
(3) 研究进一步验证了3D打印热电材料的稳定性,器件在连续运行7天和200次循环测试中表现出优异可靠性。在真空环境下,热电冷却器的温差(ΔT)可提升至64°C,证明了该制造方法的实际应用潜力。
激光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是一种高效、精准的金属零件制造技术,因其能够按需生产复杂几何结构的零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和汽车制造等领域。与传统的铸造和机加工技术相比,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 LPBF)具有材料利用率高、结构可设计性强等优势。然而,该工艺中常见的匙孔(keyhole)不稳定性会导致匙孔坍塌和气孔形成,进而降低零件的力学性能。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增材制造零件的质量稳定性,并对工业应用带来了挑战。
为此,
伦敦大学学院Peter D. Lee教授,Chu Lun Alex Leung副教授,Xianqiang Fan和格林威治大学Andrew Kao等人
利用高速X射线成像技术,深入探究了匙孔不稳定性的成因,发现匙孔后壁上的流动涡旋诱导的凸起是引发匙孔坍塌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施加横向磁场可通过驱动二次热电磁流体动力学(TEMHD)流动来抑制匙孔不稳定性。这种流动改变了整体涡旋结构,减少了凸起和大振幅的匙孔振荡,从而有效抑制气孔的形成。
此外,研究发现抑制效果受激光扫描方向与磁场方向的相对关系影响,因为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诱导的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方向决定了TEMHD流动模式。在LPBF工艺的尺度范围内,电磁阻尼较弱,而对于塞贝克系数较大的合金,TEMHD成为控制匙孔后方流动的主导机制。
图 2:x射线成像系统与两个环形磁体在激光熔化点提供一个静态磁场。
(1) 实验首次利用高速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了激光焊接和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过程中匙孔不稳定性的形成机制,发现匙孔后壁上的流动涡旋诱导的凸起是匙孔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2) 实验通过施加横向磁场,发现可以驱动二次热电磁流体动力学(TEMHD)流动,从而抑制匙孔不稳定性。这种流动改变了整体流动涡旋,减少了匙孔后壁的凸起和大振幅振荡,进而降低匙孔坍塌和气孔形成的风险。
(3) 研究进一步表明,磁场的抑制效果取决于激光扫描方向与磁场方向的相对关系。这是因为该相对关系决定了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诱导的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的方向,从而影响匙孔内部的流动状态。
(4) 研究还发现,在LPBF的尺寸范围内,电磁阻尼效应较弱,而对于具有较大塞贝克系数的合金,TEMHD成为控制匙孔后方流动的主导机制。这表明,通过调控材料的热电特性和外部磁场,可以精确控制匙孔动态,减少气孔缺陷,提高增材制造工艺的质量稳定性。
3D打印技术正逐步突破传统制造的局限,展现出在功能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的广阔前景。奥地利科技学院团队利用3D打印成功制备高性能热电材料,实现高ZT值与复杂结构的兼顾,为低成本、高效热电器件制造提供新思路。同时,伦敦大学学院等团队利用磁场调控匙孔稳定性,显著提升激光增材制造的质量与一致性。这两项研究均发表在《Science》,不仅拓宽了3D打印在电子与金属制造领域的应用,也为未来智能制造、个性化器件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撑。
1. Shengduo Xu et al. ,Interfacial bonding enhances thermoelectric cooling in 3D-printed materials.Science387,845-850(2025).DOI:10.1126/science.ads0426
2. Xianqiang Fan et al. ,Magnetic modulation of keyhole instability during laser weld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Science387,864-869(2025).DOI:10.1126/science.ado8554
🏅
同步辐射XAS限时直降1000元🎉原价3500/元素起,现仅需2500/元素起!
全球机时,三代光源,随寄随测!最快一周出结果,保证数据质量!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