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
由曦
当我的小孩子一岁的时候,我和爱人决定雇一个保姆,在她一岁之前,我和妻子一直是自己带孩子,这要花很多时间,对于我们这样工作时间很自由,不需要坐班的人尚且可以,但对于很多上班族父母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即便我们不用坐班,自己带孩子也经常让我俩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工作的时候,一旦状态被打断之后就很难再回来。
保姆来后变化很大,我可以不用每天在家看孩子,甚至还能抽时间去咖啡馆写作,而妻子的辛苦也有人帮她分担了。我们俩的幸福感都增加了。
现在,人们更多强调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比如一个人如果有家庭,他就需要扮演多种角色,这本没有错,但如果想把这些角色都扮演好,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你想做好,都要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今天更惯常的做法是,我们每一个人将已经有的能力进行拆分,把自己解构成一个个功能元素,这些元素可以跟其他人解构出来的其他元素进行组合和拼接。
就拿我来说,我照顾孩子的角色,一部分解构出来,被保姆的照顾角色所代替,而我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角色,并因此得到的收入,与保姆的这部分劳动形成利益交换,我们组成一个共同协作的小组织,目标是让组织和组织里面的每一个人过得更幸福,我得以有时间写作,妻子有人帮把手,小孩子得到同等的照顾,而保姆则从劳动的付出中获得了收入。
你可能会说,分工协作不一直都是这样吗,雇保姆也不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吗,的确,我想引出的是,在数字时代,这种对人的解构会更加彻底,人也会变得更加自由。
人一方面不需要样样精通,一方面又在承担很多不同的角色,这两个事情看上去矛盾但其实不然,你不需要样样精通,是因为你的短处很容易被别人长处所补上,你同时承担不同角色,是因为你自己可以解构出来的元素肯定不止一个。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双重职业》(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中,用斜杠(英文是Slash)来表征一个同时有着多种职业身份的人,在国内这种人被冠以“斜杠青年”的称谓,这种人的大量出现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一个爱写作的程序员,如果他在业余时间还喜欢烘焙的话,那么他的介绍称谓就可以是,作家/程序员/烘焙师。